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校德语课堂上,教师往往强调学生基础语言能力的培养,即词汇、语法的学习,以及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这些固然重要,也是学好德语的必要条件,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的过程。由于文化有多个层面,不同文化背景可以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等等”。我们这个时代中处处有全球化的烙印,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因此,跨文化能力已然成为十分关键的能力。不管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多少词汇、语法,如果在与德国人打交道时,缺乏相应的跨文化能力,交谈时总是以本国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不理解对方的文化、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与对方的交流和沟通则很难顺畅进行。培养跨文化能力有多种途径,本文试图通过一步一步的分析,阐明文学在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胡文仲在《超越文化的屏障》一书中说:“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语言中有文化的烙印,文化也因語言的影响得以传承。比如,龙在中国是吉祥高贵的象征,所以汉语中有很多与龙有关的成语,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望子成龙、龙马精神,等等。中国社会主导的孔孟文化因为孔孟的作品得以流传至今,连几岁的小孩子都会背几句三字经,其中体现的仁义礼孝等思想因为这些作品而代代相传。德语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德语语言的统一是从马丁路德翻译圣经开始的。德国人读的最多的书是圣经,可以说基督教对德国社会的影响很大。因此,德语中的很多俗语都与宗教用语有关,如Krethi und Plethi,来源于圣经,意思是三教九流的人;nicht von gestern sein,老练、见过世面,等等。这些都可见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而说到语言影响文化,由德国人的严谨便可见一斑。初学德语的人无不为德语语法的复杂结构头疼。动词的摆放、形容词的一二三四格变位,以及各种语态,处处体现着规则,一个不小心就让人听不懂了。
  文化和语言这种相互交织的关系,决定我们在学习语言时,必须注重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这样学到的语言才是有价值的。
  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有多种方式。科技时代的信息渠道特别多,学生可以在网上、电视上、书上了解德国文化。常被学生和教师忽视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文学。一提到文学,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些名家名作,如歌德、席勒,以及他们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阴谋与爱情》等。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巩固语法知识,这些都是在表面可看到的显而易见的好处。而更大的裨益,即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则隐藏在文学作品之中,属于深层次需要深入挖掘的。
  文学作品不仅是现实世界的映像,更是外国文化的传播媒介。作者通过描写人们甚至人类生活中的个别或典型问题、人的观点,以及人物命运,表达对一个问题、一类事件的思考,学生则在阅读过程中移情于作者所描述的世界,并设身处地地思考自己该怎么做。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移情或换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能够促使学生持包容、开放、友好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
  在对文章进行分析时,每个学生都会本能地从本国文化、自己的经验,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从发,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个阅读过程中所引发的个人的情感反应和思考,无论是与作品中立场相同还是不同,都是有意义的。通过观点的碰撞,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所包含的目的国生活中的基本原则、思维方式、价值观,而且可以触动自己更深刻地意识到本国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两国文化的异同,追根溯源,从而促进对语言更深刻的理解。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Bredella Lothar曾说:“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向我们传递一种文化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特定的视角向我们阐释了这种文化。当这种视角与读者所生活的世界的视角发生冲突时,它才变得更加有意义。”
  由于文学作品的介入,外语课堂就成了国情、文化、跨国及跨文化的学习过程。文学作品在其中充当了一个媒介,激发学生进行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对比,促进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外语课也因此获得更大的意义。
  德国语言学家Krumm这样描述外语课的作用:“人们越是习惯于自己的语言,习惯于自己文化,以及相应的思维和行动模式、价值体系,那么对他们来说,接受另外一种文化就越困难,他们也很难以平常心看待文化中的不同点和矛盾。语言课正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它可以使年轻人赢得一个开放的思想,不至于陷入僵化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中,从而明确语言的历史维度。Cultural awareness,‘文化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堂目标。”
  这里提到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是一个认知心理学的术语,“它是指人们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往往潜意识地利用自己的言行标准和习惯来判断他人的言行,认为那些不同于自己文化习俗的行为都是不好的”。在外语学习中,这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培养学生的民族相对论思想,即“对不同的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言语行为表示理解和宽容,感到自然,并能够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场合,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判断标准”。
  三、如何发挥文学作品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上面已经谈过文学作品对文化意识及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在实际外语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及学习的进度,增加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在初级阶段,可以选一些短篇故事、短篇小说;在中级阶段,可以安排中篇小说的阅读。
  在阅读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理解作品,教师也要有恰当的引导,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好的问题可以给学生一个方向,不至于想得太远而无益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要交代作品的作者、创作时间和背景。阅读时引导学生移入感情,处于人物层面理解情节。在阅读之后,要求学生解读人物的行为及动机。在设置问题时,可以问:你认为故事接下来会如何发展?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人物,你会怎么做?你如何评价每个人物的行为?你认为某件事是对还是错?这样的问题可以触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他的移情能力,并激发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设想如果是对方会怎么做时,学生必须从本国文化出发思考,这个过程对于他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由此可见,在德语教学中,适当加入文学作品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只有具备跨文化能力,学生才能适应多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从容应对生活中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2.
其他文献
摘 要: 要学好英语,首先必须学好英语发音。本文通过对现实的思考,提出以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在语音各方面进行练习,从而提高语言学习能力,使英语交际成为现实。  关键词: 英语语音 朗读技巧 模仿  蝴蝶有着不可抗拒的美丽,但是它并非生来如此。它的一生经历四个时期:卵、幼虫、蛹、成虫。在前三个时期,这个小生灵根本算不上美丽,甚至很丑陋。但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个生命蜕变成了美丽的尤物。
诗歌篇幅短小,结构精当,语言精致凝练,极富表现力,特别易于学生诵读。小学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诗歌,怎样通过诗歌教学让学生经历美的历程,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是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怎样在诗歌教学中凸显有效性呢?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水乡歌》的过程中,我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紧扣教材,各段突破  诗歌通常由几个结构相似的小节组成,句型相似,字数相当,如果每段均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则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医疗卫生行业特别是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有效、合理开发和应用直接影响整个医院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甚至最终影响整个医院的效益。因此,如何合理开发和应用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是每个医院必须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医院 计算机信息系统 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的不断普及,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
摘 要: 合作学习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学习方式之一。本文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以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高中物理课堂的实际情况,提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力图体现合作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物理教学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
摘 要: 本文从问卷调查出发,了解学生对英语分级教学的态度及感受,分析分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即科学划分教学层次,推动分级教学动态管理模式,完善考核制度,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分级教学 问卷调查  一、引言  英语分级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分级教学充分体现个性化原则,既要照顾
摘 要: 目前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方式变得多样化。对于传统课堂中的“讲授法”,作者结合毛主席的“十条讲授法”运用于地理课堂,对地理课堂如何“讲”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 地理教学 讲授法 艺术性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对传统教学的各种理念、各种教学方式的批判甚嚣尘上。有些时候,一些传统的东西“说不得、用不得、碰不得”,比如最传统的、个人认为是最基本的“讲课”,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作者根据所学的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几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对在思品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尝试。本文从思品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措施及实践反思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初中思品学科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文明社会中,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日常教学中
摘 要: 乐队合奏训练无论是从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音乐素质的提高,良好品质的形成,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艺术视野和文化眼界的开阔,各种潜能的挖掘等都有特别的意义。  关键词: 管乐队训练 素质教育 作用  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应以有效的、多样的形式展开。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
何为作文?作文就是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思考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付诸文字。可是学生谈“作文”而色变,总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创作的源泉枯竭。为何这样?这是因为平时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缺乏对生活素材的积累。怎样才能更好地积累生活素材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看法。  一、日记是生活的第一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第一素材,是创作的宝藏,任何伟大的创作都离不开生活。但无论喜悦还是忧伤,无论绚丽的彩虹还是密布的
摘 要: 运用故事教学法,能营造浓厚的历史课堂学习氛围。故事教学法符合新课改要求,更符合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本文选取人教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对故事教学法在实际运用的合理性和高中历史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成功实践进行论述,并对故事教学法的改进进行反思。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故事教学 合理性 成功实践  故事教学法是新课改浪潮中出现的教学方法。老师根据教学内容以故事设境,把故事当做教学素材,对故事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