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宋代程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没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便无从谈起,学习就会失去动力。凡是有兴趣的东西,特别能引起人们的思维并产生一种定向关注与积极向上的情绪,形成一种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进入学习过程。可以说,兴趣是科学入门的向导,有了兴趣,就能产生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因此,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职业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和专业技太的双重教学任务,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但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专业知识能否更全面的掌握,因此,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据初步了解,在职校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巧设导语激趣。
设置新颖有趣的开场白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听课兴趣,刺激学习欲望。设置导语要灵活多样,有针对性。(一)成语导入,在讲《鸿门宴》之前,我出示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并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和用法。提示学生,这一成语的出处,正是出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二)名言导入,笔者以前曾讲过课文《幼学纪事》一文(见改编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导入时我引用匈牙利著名小说家莫里兹说的话,“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读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听到作者一阵阵想哭的笑声,也能闻到一股辛酸味。这笑声、这辛酸味的根源在哪儿,里面蕴含什么呢?经这一点拨,同学们便全神贯注地默读了课文,体味课文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三)故事导入,讲《失街亭》时,我讲了“草船借箭”、“空城计”、“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运粮”等故事,然后提示学生,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战必胜、攻必克,然而在“空城计”之前,诸葛亮却打了一场败仗,失地陷城,到底是何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文《失街亭》,同学们兴趣倍增的進入到课文的学习中。针对不同的课文,设置形式不同的导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三、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闰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现就语基短文这些“趣味贫乏”、“教学两难”的课型谈谈体会。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如职中语文第二册中的“逻辑知识——推理必须合于逻辑”这节内容,笔者在教学时,首先意识到像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应讲究讲授艺术,课堂上学习“三段论”的“中项必须周延”这一规则时,首先出示一个错误的推理,即“鸟是卵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所以鸡是鸟”。当这一例子出示后,他们感到怀疑,“是不是老师讲错了”。借此机会,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那么,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四、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有着双重的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只要注意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真重理就不该轻文》一文时,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生动的比喻,反复启发,再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训练,提出“谈语文知识的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论题,让学生举例论述,促使他们对语文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了理性认识。诚然,仅此一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中亲身体会语文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使之感到学之有用,方能使学生学之有趣。这样,对语文学习也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许多学生设计出文字简图面新颖的广告,将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合二为一,融成一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避孕药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
一、巧设导语激趣。
设置新颖有趣的开场白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听课兴趣,刺激学习欲望。设置导语要灵活多样,有针对性。(一)成语导入,在讲《鸿门宴》之前,我出示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并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和用法。提示学生,这一成语的出处,正是出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二)名言导入,笔者以前曾讲过课文《幼学纪事》一文(见改编前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导入时我引用匈牙利著名小说家莫里兹说的话,“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读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听到作者一阵阵想哭的笑声,也能闻到一股辛酸味。这笑声、这辛酸味的根源在哪儿,里面蕴含什么呢?经这一点拨,同学们便全神贯注地默读了课文,体味课文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三)故事导入,讲《失街亭》时,我讲了“草船借箭”、“空城计”、“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运粮”等故事,然后提示学生,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战必胜、攻必克,然而在“空城计”之前,诸葛亮却打了一场败仗,失地陷城,到底是何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文《失街亭》,同学们兴趣倍增的進入到课文的学习中。针对不同的课文,设置形式不同的导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三、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即看其讲授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较高水闰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其中有教师方面的因素,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乐之者”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值得语文教育者引起注意的问题。那么,如何讲究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现就语基短文这些“趣味贫乏”、“教学两难”的课型谈谈体会。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如职中语文第二册中的“逻辑知识——推理必须合于逻辑”这节内容,笔者在教学时,首先意识到像这样比较抽象的知识,更应讲究讲授艺术,课堂上学习“三段论”的“中项必须周延”这一规则时,首先出示一个错误的推理,即“鸟是卵生动物,鸡是卵生动物,所以鸡是鸟”。当这一例子出示后,他们感到怀疑,“是不是老师讲错了”。借此机会,我又将这一推理以郑重的口气念一遍,顿时教室里笑声四起。“是不是这个推理错了呢?如果错了,那么,它究竟错在哪?”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几个问题上来了,对“知其所以然”产生了兴趣,随后,让学生再对照有关规则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请一位学生口答上述问题。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大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
四、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有着双重的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只要注意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真重理就不该轻文》一文时,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生动的比喻,反复启发,再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训练,提出“谈语文知识的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论题,让学生举例论述,促使他们对语文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了理性认识。诚然,仅此一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中亲身体会语文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使之感到学之有用,方能使学生学之有趣。这样,对语文学习也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许多学生设计出文字简图面新颖的广告,将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合二为一,融成一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避孕药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