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教育多散发一些芬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_s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江苏省教育厅正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教育新政——素质教育!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可以这样说江苏教育新政吹响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表达了江苏教育行政部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心。
  一线教师的我们欣喜,一线教师的我们也深感担忧,因为——江苏实行教育新政这就是挑战!一线的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用按部就班的模式上课了,我们必须要上高效高质的课。
  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往往不能发现什么不足之处,等到上课或下课,教学设计疏漏之处便会不找自见。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免有瑕疵,一般教师的课堂上出现瑕疵,更是普遍。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臻美之境,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我们必须自我反思。
  
  一、学会寻找教育的“欠缺”
  
  有这样一种感觉,有些教师三年前听他一课这样上,三年后回头教这一课还是“老调重弹”,总给人这样或那样的欠缺。从这点讲,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教育过程作一次全面的回顾和反思,这对我们的成长无疑具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这样说,寻找“欠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我们如若不去寻找自己存在的“欠缺”,就发现不了不足,发现不了不足也就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当然就不会有促使自己前进的激情。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状态、教育教学的状态,不断使自己处于寻找与反思之中,既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又要做到对教育负责。
  
  二、实践助反省,反省促升华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更要球我们反复琢磨,反复推敲。所谓“实践助反省”,就是说我们从讲台下来,都要进行一番反省,做一些“教后记”,写一写随笔,比如上完每节课,可以静下来想一想:本课这样导人新课行不行,过渡语言是否流畅自然,教学中还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这样,日日记,周周记,月月记,年年记,我们不断总结教学中成败得失,不断获得新的东西,长期下来便可以积累大量的教学经验,我们的知识储备也就越来越多,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绽放出更为绚丽的花朵。
  当然,不可否认,“一课一得”之类的经验毕竟比较肤浅,而且往往是就事论事的。这就不但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学会反思”,而且需要我们“在反思中学会升华”。
  在反思中升华,就是要我们不仅能从纷繁复杂的教学中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到其症,并能进行对症下药,而且还要求我们摒弃那些浅最的、非系统的教学经验,进行系统整理,筛选出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典型经验,再将这些典型经验进行理论概括,上升到一个高度,然后再回到课堂实践,揣摩、思考,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一句淆,就是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系统理论。
  
  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反省
  
  不停地教学,不停地反思,我们便会越来越发现自己的储备太少,书到用时方恨少,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江水。这时就需要我们:
  首先,要学习理论,用理论来反思实践。面对挑战和机遇,教师应该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并自觉地用之于实践,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优秀教师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时时处处自觉地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为指导。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书育人。这涉及一系列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方面的问题,面对这些,我们更要潜心于教学实践理论学习中,探求教书育人的真知,储存深厚的文化底蕴。
  再次,要善于留心别人,用别人来反省自己。教师之间,多开展互听课活动,多多思考别人的课成功的原因,成功在哪里;如果失败,失败在哪里;如果我上该怎么处理等等问题。除了要多争取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还要研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各方丽,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得失。这样我们不仅可以避免成为井底之蛙,还可以站高望远。如此,我们自己的见地、眼界就与众不同了。
  其实,我们学习理论,借鉴别人,最终的目的是能够“为我所用”。借助这些理论、经验来反观自身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并最终走向创新,实现自我的超越。
  如今,新形势更要求我们教师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我们必须进行自我反思。真诚地祝愿我们的教育多一点反思,让我们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喜闻教育的芬芳,在芬芳中收获累累硕果。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相互切磋,共同研究,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语文阅读教学指出了一条路径。讨论式阅读作为一种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正与新课标的要求相一致。说到讨论式阅读,其实也并非现代教育的新创造,早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弟子们尽管性格不同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要撬起地球,除了杠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支点”,如果没有“支点”,是不可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那么,什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呢?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寻找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可能是文章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有时可能是一个人或物,也有时是一种情感,甚至是一个问题。
长期以来,语文课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学倾向。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位置,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怎样通过课堂结构的改革,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地使课时教学目标当堂实现;既能活跃学习气氛,增添教学生机,又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
语文新课程不但选了很多新课文,而且还提出了不少崭新的概念,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等等,变化是很大的。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变。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不可少的。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
一、课堂教学必须定位于学生    新课程的理念在于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把教材当作一种凭借,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学会哪些文本知识。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定位于学生。课堂教学定位于学生,不是抛弃文本。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的感情与文本融为一体,心潮随人物的命运而起伏,感情与人物的悲喜而共鸣。但这不是一堂课的终极目标,学习是为了应用,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平平淡淡叙事,无真情实感,就算是熟悉的材料,也找不到动情点,祥略不分,写不出真正感人的作文来,于是总爱感叹: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共同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其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要让学生些出一篇声情并茂的优秀作文来,方法指导固然重要,仉平时的积累更为迫切。因此,我认为作
教师在为学生批作文时,常常在习作正文的旁边写上批语和在行文的后边写上总评,我们把写在旁边的叫“旁批”或“眉批”,写在行文后边的叫“总评”或“简评”。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作文评语就是老师对学生习作所作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评阅教师的美学观点和审美趣味多体现在这些评价的文字中。  作文评语中常常见到的美学术语有:    一、情和景    “情和景”这一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处理客观的“景”和
龚华明,男,中学高级教师。1992年起任省级重点中学副校长、校长,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中学部执行校长。曾获成都市首批模范校长、省优秀校长、省先进德育工作者、全国煤炭基础教育百名优秀校长等称号。为中陶会中学教育专委会理事。有四项教学科研成果分获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地属成都,襟连金沙,是由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市青羊区教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情况很不理想,总是高耗低效。最近在报上见到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在某所高校,一屋子大学生居然不会写“钥匙”二字。要改变上述状况,提高效率,我认为其源动力是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其核心应是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消极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    一.平时关爱学生是学生学语文的情感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学
晓苏的《陪读》(发表于《花城》2010年第3期)是一篇颇具解构意味的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富有节奏感地讲述了一个“行动与目的悖反”的故事:在县城读书的女儿弯弯恋爱了,丈夫李怀坤担心影响到她的学习,因此要“我”去县城陪读。一般的作者若处理“陪读”这个题材,往往会较多关注陪读过程的辛苦,进而表达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这个主题。然而,作家晓苏解构了这种常规的叙述模式,他将故事时间控制在“我”去县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