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南长古运河自南长桥至清名桥,以其“人家尽枕河”的吴地风貌被称之为“水弄堂”。闻名遐迩的古运河“水弄堂”凝聚了无锡3000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运河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中心幼儿园充分利用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古运河文化绝版之地”的江南水弄堂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长期以来,以“成功每位孩子、满意每位家长、幸福每位教师”为办园宗旨,以“成长乐园、和谐家园、魅力校园”为办园目标,将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信息技术特色和浓厚的古运河民俗特色有机融合,致力于幼儿园园所文化的建设,以此不断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提升办园品味,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开展“基于民俗文化的园本课程开发研究”。本期“专题研究”将探讨南长区中心幼儿园基于民俗文化的园本课程开发研究,主要对课程开发思路、课题研讨活动以及教师的具体实践进行介绍。
2009年4月2日,在古运河边“一茶一座”茶馆,南长区中心幼儿园进行了“基于古运河民俗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沙龙活动,就如何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时代的发展,运用创新的理念,激发幼儿对古运河民俗文化的兴趣,体验古运河民俗文化的特色,感悟古运河文化的魅力,增进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发展幼儿求知探索的精神,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讨。参加人员包括程方平(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博士)、杨一鸣(中央教科所、博士)、陈国强(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副理事长)、胡麟祥(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所长)、李俐(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等专家学者,无锡市南长区中心幼儿园园长虞旭侃、副园长韦桦以及孙怡、王曙、诸宁、姜莉莉、钱明艳、田迎等教师。
沙龙研讨活动中,大家首先跟随南长区中心幼儿园的虞园长一起轻翻书角,开始了古运河之旅。韦桦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开发幼儿园民俗特色课程的一些具体做法(详见另文)。然后,各位专家和教师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沙龙教研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教师实践
在沙龙活动中,各位参会教师就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主要问题及观点如下。
问题:古运河特色课程正在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已经成为老师和孩子们喜欢的活动,那么孩子们最喜欢什么?如何让孩子来感受古运河民俗文化的魅力呢?
孙怡:民间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我们借助身处古运河边水弄堂中的特殊地理优势,发挥民间游戏独特的教育价值,让孩子们拥有一个蕴含民俗文化的快乐童年。比如,通过“河里河里汰汰脚”的游戏,孩子们除了享受游戏的乐趣还知道了不能独自到河边去玩,要被大鱼戳戳脚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保护意识,使他们在自由的游戏和学习中获得了成长和发展。民间游戏除了带给孩子玩的乐趣,同时,通过大家积极参与,在玩中渗透情感教育,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现在,在户外活动、自由活动、区域活动时,孩子们都会找到自己的小伙伴,小班孩子有时看到大班哥哥姐姐玩跳竹竿、跳皮筋,还会配合他们,在旁边拍手打节奏。民间游戏对于教师来说,能发挥特有的教育魅力,对于孩子来说,生动有趣。好的游戏总会很快受到大家的喜爱。
王曙:现在,我班的孩子们只要一听到“我们要去跳皮筋了”,就特别激动,特别开心。来到操场,听完老师简单的要求后,队员们就自然而然地围着队长分工合作去玩皮筋了。在孩子们掌握了基本的跳法后,我又加入了童谣,让孩子们边念童谣边有节奏地跳皮筋。现在,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多种好玩的皮筋花样。如《马兰花开》、《心心相印》、《刘胡兰》等。在原有童谣的基础上,我们又根据古运河文化的特色,创编了“清名桥”的方言童谣:“南门外,运河上,有座古老的清名桥;桥洞大啊,桥真高,外国朋友来拍照;小朋友,上学堂,背着书包走过桥;一二三,四五六,天天过桥拍手笑。”这首童谣和孩子们的生活很贴近,有的孩子天天要从清名桥上走过,所以,听着这首童谣孩子们跳得特别开心。从孩子们的活动中,我也在想,如何将民间体育游戏融入现代的元素,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是今后探索的一个方向。
问题:民间游戏确实是一种提升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方式,大多数幼儿民间游戏都配有童谣和儿歌,这些童谣如何在游戏中渲染气氛,真正激活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
诸宁:方言童谣简单有趣,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小班幼儿,所以,我将教小朋友说方言童谣作为我的研究重点。首先,我收集整理了许多无锡方言童谣,教小朋友的第一首方言童谣是《蛋壳宝宝》:一碰哭,两碰哭,三碰碰着个鸡蛋壳。这是一首流传于无锡民间的古老的童谣,语言浅显,小朋友一下就学会了。开学初,我班有个小朋友特别爱哭,其他小朋友就会对他说:“不要哭,不要哭,再哭就是鸡蛋壳了。”于是我在这首童谣后面又加了两句:“不哭,不哭,我不哭,再哭就是鸡蛋壳了。”使这首古老的童谣更具教育意义。可以说这首童谣是我和小朋友共同创作的。我还把一些方言童谣做成了形象直观的电子图书,让小朋友边听边看边说,深受小朋友的喜欢。
姜莉莉:学习方言童谣,不仅能让孩子传承民俗文化,还能使外地的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与同伴更好地交流,明白并尊重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差异。我班有一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地方,如福建、浙江、贵州等。他们与本地孩子的交流就形成了一定的障碍。学习方言童谣架起了孩子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孩子们的语言发展进步很快,而且和同伴之间的感情也变得更加融洽。方言童谣包含了大量当地的文化信息,孩子们通过相互学习,让交流不分地域,沟通更容易。
问题:孩子们更喜欢动手,如何在民俗文化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的小手动起来呢?
钱明艳:说到让孩子的小手动起来,我觉得惠山泥塑正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同时又深受他们喜爱的艺术活动形式。比如,在“古运河上的桥”主题活动中,我们开展了“我眼中的桥”亲子摄影活动,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观桥、赏桥、说桥、拍桥,感受古桥的美。由于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在接下来的泥塑活动中,孩子们做出了桥面比较平缓的大公桥,丁字形的伯渎桥、清名桥,桥面上有台阶的跨塘桥……惠山泥塑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让他们从中玩出了兴趣。
田迎:说到泥塑,我也想谈谈我的想法,我从事泥塑课题研究的时间也比较长,已有12年。我还有一点很深的体会,就是惠山泥塑活动还让孩子们“塑”出了乐趣:惠山泥塑艺术特别强调个人风格的体现,因此,在泥塑活动中孩子可以自由发挥、张扬个性,从而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快乐。泥塑活动能帮助孩子轻松地把想象变成现实,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找到自信,所以孩子们乐在其中。
专家观点
对于南长区中心幼儿园的“基于古运河民俗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各位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程方平:现在,许多学校在搞基建,而此时,南长区中心幼儿园并没有“随大流”,而是在做文化,在做符合自己的、符合地区的这样一种有益的探索。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幼儿教育其实要关注的是孩子的特点,在这一方面,国内外幼儿园都在做。幼儿教育到底要教孩子什么?我看到南长区中心幼儿园用她们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对幼儿园教学资源的开发,他们提供了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非常丰富的平台。
杨一鸣:当前的幼儿教育事业,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长区中心幼儿园古运河民俗文化的课题就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当前社会对儿童发展的一些实际要求,做到相融合、相结合,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南幼的课题立意是高远的,定位是清晰的,工作是有前瞻性的。他们能以内容为切入点来促进儿童的发展;以教育的过程为切入点来促进儿童的发展;以教育的方法为切入点来促进儿童的发展;以教育中人与人的相处方式为切入点来促进儿童的发展,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陈国强:非常有幸感受到南长区中心幼儿园对古运河民俗文化的领悟,让我感受非常深。从环境到歌声,再到教师的发言,都展示了文化的魅力,体现了幼儿园一种文化的理念、文化的底蕴。有文化的人才能感受到文化,传承文化,同时一次次受到运河文化的激发,也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新的开发。从他们的发言中,我看到了他们在做课题的时候,经历了学习、思考、筛选、尝试和不断总结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把教师的积极性、儿童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
胡麟祥:幼儿园的教育是一种根本的教育,根本的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幼儿身体、心理的根基,二是培养儿童的文化根基。当我们每个人意识到文化根基所在,我们会有一种归属感。特别是现在发展变化快,我们会越来越怀念我们所在文化的根基。所以,幼儿园这个研究很有价值。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把这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展示出来,能够表现出来,这一点就证明我们的教师正在成长为智慧型的教师。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做得非常感性,把民族文化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还有,我们可以借着这个课题,向两个方向去延伸,一个是怎么去做民俗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怎么去形成幼儿园的园本文化,怎么将古运河民俗的文化转化为、充实为我们幼儿园的文化;另一个我们考虑幼儿园课程开发建设,如何应对,如何去发挥这些科学的好的资源,变成自己的东西。
李俐:南长区中心幼儿园的活动,向我们传递出三方面的信息。一是了解对文化的发现,今天我们发现的是民族文化,突出的主题是课程资源的建设,是对历史文化传承当中的一些内涵的感悟。我想文化的内涵很丰富,但我们幼儿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二是要关注课程文化资源对环境资源,也就是身边文化的发展,课程资源就在你身边。可能园所享用的资源是很有限的,但是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善于去利用。三是课程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注意到课程资源中的一个最大的资源就是人的资源。今天,南长区中心幼儿园也很好地利用了专家资源,用他们发现的眼睛来和孩子们、老师们一起分享南长古运河边的感应。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确立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幼儿园开展我们这项活动,在贡献自己智慧的同时,更能展现园所的本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 王永丽)
2009年4月2日,在古运河边“一茶一座”茶馆,南长区中心幼儿园进行了“基于古运河民俗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沙龙活动,就如何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时代的发展,运用创新的理念,激发幼儿对古运河民俗文化的兴趣,体验古运河民俗文化的特色,感悟古运河文化的魅力,增进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发展幼儿求知探索的精神,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讨。参加人员包括程方平(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博士)、杨一鸣(中央教科所、博士)、陈国强(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副理事长)、胡麟祥(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所长)、李俐(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等专家学者,无锡市南长区中心幼儿园园长虞旭侃、副园长韦桦以及孙怡、王曙、诸宁、姜莉莉、钱明艳、田迎等教师。
沙龙研讨活动中,大家首先跟随南长区中心幼儿园的虞园长一起轻翻书角,开始了古运河之旅。韦桦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开发幼儿园民俗特色课程的一些具体做法(详见另文)。然后,各位专家和教师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沙龙教研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教师实践
在沙龙活动中,各位参会教师就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主要问题及观点如下。
问题:古运河特色课程正在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已经成为老师和孩子们喜欢的活动,那么孩子们最喜欢什么?如何让孩子来感受古运河民俗文化的魅力呢?
孙怡:民间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我们借助身处古运河边水弄堂中的特殊地理优势,发挥民间游戏独特的教育价值,让孩子们拥有一个蕴含民俗文化的快乐童年。比如,通过“河里河里汰汰脚”的游戏,孩子们除了享受游戏的乐趣还知道了不能独自到河边去玩,要被大鱼戳戳脚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保护意识,使他们在自由的游戏和学习中获得了成长和发展。民间游戏除了带给孩子玩的乐趣,同时,通过大家积极参与,在玩中渗透情感教育,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现在,在户外活动、自由活动、区域活动时,孩子们都会找到自己的小伙伴,小班孩子有时看到大班哥哥姐姐玩跳竹竿、跳皮筋,还会配合他们,在旁边拍手打节奏。民间游戏对于教师来说,能发挥特有的教育魅力,对于孩子来说,生动有趣。好的游戏总会很快受到大家的喜爱。
王曙:现在,我班的孩子们只要一听到“我们要去跳皮筋了”,就特别激动,特别开心。来到操场,听完老师简单的要求后,队员们就自然而然地围着队长分工合作去玩皮筋了。在孩子们掌握了基本的跳法后,我又加入了童谣,让孩子们边念童谣边有节奏地跳皮筋。现在,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多种好玩的皮筋花样。如《马兰花开》、《心心相印》、《刘胡兰》等。在原有童谣的基础上,我们又根据古运河文化的特色,创编了“清名桥”的方言童谣:“南门外,运河上,有座古老的清名桥;桥洞大啊,桥真高,外国朋友来拍照;小朋友,上学堂,背着书包走过桥;一二三,四五六,天天过桥拍手笑。”这首童谣和孩子们的生活很贴近,有的孩子天天要从清名桥上走过,所以,听着这首童谣孩子们跳得特别开心。从孩子们的活动中,我也在想,如何将民间体育游戏融入现代的元素,更贴近孩子的生活,是今后探索的一个方向。
问题:民间游戏确实是一种提升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方式,大多数幼儿民间游戏都配有童谣和儿歌,这些童谣如何在游戏中渲染气氛,真正激活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
诸宁:方言童谣简单有趣,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小班幼儿,所以,我将教小朋友说方言童谣作为我的研究重点。首先,我收集整理了许多无锡方言童谣,教小朋友的第一首方言童谣是《蛋壳宝宝》:一碰哭,两碰哭,三碰碰着个鸡蛋壳。这是一首流传于无锡民间的古老的童谣,语言浅显,小朋友一下就学会了。开学初,我班有个小朋友特别爱哭,其他小朋友就会对他说:“不要哭,不要哭,再哭就是鸡蛋壳了。”于是我在这首童谣后面又加了两句:“不哭,不哭,我不哭,再哭就是鸡蛋壳了。”使这首古老的童谣更具教育意义。可以说这首童谣是我和小朋友共同创作的。我还把一些方言童谣做成了形象直观的电子图书,让小朋友边听边看边说,深受小朋友的喜欢。
姜莉莉:学习方言童谣,不仅能让孩子传承民俗文化,还能使外地的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与同伴更好地交流,明白并尊重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差异。我班有一些孩子来自不同的地方,如福建、浙江、贵州等。他们与本地孩子的交流就形成了一定的障碍。学习方言童谣架起了孩子们之间沟通的桥梁,孩子们的语言发展进步很快,而且和同伴之间的感情也变得更加融洽。方言童谣包含了大量当地的文化信息,孩子们通过相互学习,让交流不分地域,沟通更容易。
问题:孩子们更喜欢动手,如何在民俗文化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的小手动起来呢?
钱明艳:说到让孩子的小手动起来,我觉得惠山泥塑正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同时又深受他们喜爱的艺术活动形式。比如,在“古运河上的桥”主题活动中,我们开展了“我眼中的桥”亲子摄影活动,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观桥、赏桥、说桥、拍桥,感受古桥的美。由于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在接下来的泥塑活动中,孩子们做出了桥面比较平缓的大公桥,丁字形的伯渎桥、清名桥,桥面上有台阶的跨塘桥……惠山泥塑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让他们从中玩出了兴趣。
田迎:说到泥塑,我也想谈谈我的想法,我从事泥塑课题研究的时间也比较长,已有12年。我还有一点很深的体会,就是惠山泥塑活动还让孩子们“塑”出了乐趣:惠山泥塑艺术特别强调个人风格的体现,因此,在泥塑活动中孩子可以自由发挥、张扬个性,从而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快乐。泥塑活动能帮助孩子轻松地把想象变成现实,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找到自信,所以孩子们乐在其中。
专家观点
对于南长区中心幼儿园的“基于古运河民俗文化的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各位专家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程方平:现在,许多学校在搞基建,而此时,南长区中心幼儿园并没有“随大流”,而是在做文化,在做符合自己的、符合地区的这样一种有益的探索。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幼儿教育其实要关注的是孩子的特点,在这一方面,国内外幼儿园都在做。幼儿教育到底要教孩子什么?我看到南长区中心幼儿园用她们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对幼儿园教学资源的开发,他们提供了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非常丰富的平台。
杨一鸣:当前的幼儿教育事业,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长区中心幼儿园古运河民俗文化的课题就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当前社会对儿童发展的一些实际要求,做到相融合、相结合,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南幼的课题立意是高远的,定位是清晰的,工作是有前瞻性的。他们能以内容为切入点来促进儿童的发展;以教育的过程为切入点来促进儿童的发展;以教育的方法为切入点来促进儿童的发展;以教育中人与人的相处方式为切入点来促进儿童的发展,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陈国强:非常有幸感受到南长区中心幼儿园对古运河民俗文化的领悟,让我感受非常深。从环境到歌声,再到教师的发言,都展示了文化的魅力,体现了幼儿园一种文化的理念、文化的底蕴。有文化的人才能感受到文化,传承文化,同时一次次受到运河文化的激发,也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新的开发。从他们的发言中,我看到了他们在做课题的时候,经历了学习、思考、筛选、尝试和不断总结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把教师的积极性、儿童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
胡麟祥:幼儿园的教育是一种根本的教育,根本的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幼儿身体、心理的根基,二是培养儿童的文化根基。当我们每个人意识到文化根基所在,我们会有一种归属感。特别是现在发展变化快,我们会越来越怀念我们所在文化的根基。所以,幼儿园这个研究很有价值。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把这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展示出来,能够表现出来,这一点就证明我们的教师正在成长为智慧型的教师。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做得非常感性,把民族文化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还有,我们可以借着这个课题,向两个方向去延伸,一个是怎么去做民俗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怎么去形成幼儿园的园本文化,怎么将古运河民俗的文化转化为、充实为我们幼儿园的文化;另一个我们考虑幼儿园课程开发建设,如何应对,如何去发挥这些科学的好的资源,变成自己的东西。
李俐:南长区中心幼儿园的活动,向我们传递出三方面的信息。一是了解对文化的发现,今天我们发现的是民族文化,突出的主题是课程资源的建设,是对历史文化传承当中的一些内涵的感悟。我想文化的内涵很丰富,但我们幼儿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二是要关注课程文化资源对环境资源,也就是身边文化的发展,课程资源就在你身边。可能园所享用的资源是很有限的,但是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善于去利用。三是课程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注意到课程资源中的一个最大的资源就是人的资源。今天,南长区中心幼儿园也很好地利用了专家资源,用他们发现的眼睛来和孩子们、老师们一起分享南长古运河边的感应。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确立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幼儿园开展我们这项活动,在贡献自己智慧的同时,更能展现园所的本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