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花瓷承载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如何将其丰富的内涵传递于幼儿,将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传给幼儿,如何让幼儿在童年就能感受到那不一般的震撼魅力,美术欣赏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由于幼儿的年龄小,知识单薄,如何让其在欣赏的同时,能够参与进去,有所体会,有所收获,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儿童通常在三四岁就结束了无意识涂鸦时期,开始有意识地表现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幼儿对某些事物感到新奇的时候,他们总是会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认识、观察,然后尝试着通过自己稚嫩的小手去表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在幼儿的画面中,他们有强烈的认知欲望,渴望去表达他们的情感。线描画作为幼儿最为欣赏和接受的方式,向幼儿打开了一扇窗。线描画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方便、快捷,概括力强,能很好地训练幼儿的形象思维。
一、创设丰富环境,提供绘画表现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以幼儿的兴趣为主导,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学习线描画和学习其他知识一样,首先是要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学习原动力。怎样才能让幼儿对青花瓷产生兴趣呢?我们的做法是在班级的环境创设方面开始改变,将原有的黄绿的暖色调,改成蓝色和白色为主的冷色调。并且使用具有古朴民俗风格的蓝印花布和红色的花布当做衬底桌布,与墙壁上的手绘蓝花纹样形成呼应。在平时我们吃的一次性的白色蛋糕盘上,用蓝色记号笔绘出各种图样,并且在下面挂上中国结,挂在教室的窗户上。教室四周的活动区域墙壁上粘贴上相关的青花瓷图片,将收集来的一些乌龟壳、蚌壳等一些坚硬的扇贝外壳上和废旧茶叶罐等,用白色的丙烯颜料刷好底,然后用蓝色记号笔在上面勾画与青花瓷相似的基本纹样,再将空酸奶瓶的外包装剥去,在白色的酸奶瓶上也绘上具有秩序感的图案纹样,让幼儿在教室环境里耳濡目染,激发幼儿对青花瓷独有的审美感觉。“老师,这是什么呀?”“怎么这么好看?”“老师我也想试试?”孩子们简单的话语流露出了自己的愿望,迫切的希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青花瓷盘。
二、教授多样技法,激发幼儿创造欲望
在教授技能前,我查阅并收集了一些关于青花瓷的相关材料,尽可能地将深奥难解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提取精华再授予幼儿。首先,我精选了几幅青花瓷的图片,向小朋友们介绍:“青花瓷是我们中国瓷器发展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小朋友你们看,像这种以钴蓝颜色作为彩绘装饰的瓷器就是青花瓷,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正宗的青花瓷,花色淡雅,花纹合理有序,表面细腻光滑,制作工艺精细。青花瓷是如何制作的呢?制陶师傅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覆盖上一层薄薄的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烧成后釉面清爽透亮,纹饰灵动而不失规矩,其表面的青花发色含蓄沉静,历久弥坚。小朋友看见的这个青花瓷造型别致,胎体轻薄,色泽青翠光艳,就是很精美的作品。”
其次,我将事先画好的“青花瓷盘”呈现出来,“哇,好漂亮的盘子!”“老师,我也想画。”小朋友们兴致很高,我问:“小朋友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啊?”张林站起来用迟疑的语气说:“像青花瓷盘。” “是的,这个是老师模仿青花瓷的样子仿制的,这个是小朋友平时用的一次性蛋糕盘,然后用蓝色的记号笔在上面画上精美的纹样,小朋友可能发现了,在画的时候,上面的纹样都是沿着盘子的周围一圈排列的,而且是有序排列的,中间可以画上一个小朋友自己擅长的图画,这些都是用的我们学到的线描画的方法完成的。”
最后,我采用由简到繁方法,从简单的竖线条入手,再到简单的图形组合,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表现力。请小朋友在脑海中多思考,然后再动手去画,要先画盘子一圈周围的有序图形,然后再画中间的图案。在幼儿的实际操作中,并非我当初想象的那样,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线条粗细不均,画盘子周围的花纹没有间隔排序,中间的主体画太小,周围的花纹画的太大等一些主次颠倒问题。对此我并没有加以指责,而是允许他们发挥,允许他们创造,允许他们画“错”,因为这一切的一切,只有在他们的笔下才会被注入新的生命,就像很多绘画大师所追求的一样,画面清新飘逸,无拘无束。也许只有孩子们才可以做到。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更美好的事物;在愉快的耕耘中理解什么是收获的喜悦;让儿童自由创作,在浩瀚的画海中寻找心中的又一片绿洲。
三、挖掘不同材料,获得积极感性体验
不仅仅是蛋糕盘,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也是独具匠心,善于寻找各种材质,作为作画材料。早在活动之初,我就在尝试着用不同质地的颜料在不同材料上进行创作,在先期的尝试中,总结积累经验,提取好的方式方法在幼儿中推广,然后再结合实际不断总结探索。如平时生活中我们喝过的塑料酸奶瓶,不用的茶叶罐,吃过的螃蟹壳和扇贝壳等将其打理干净后,用丙烯颜料刷上白色作为底,或者刷上蓝色,再用蓝色记号笔和白色的颜料,用线描的方式进行创作,在幼儿平时的一日活动中,我注重充分挖掘幼儿生活、环境中可以被利用的、概括、展开的一切教育因素,让幼儿在充分感受、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感性经验。正如陶行知所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通过前期的各项准备,不久前,我园对外进行了一次民俗特色展示活动,我班作为美术线描画——青花瓷韵的特色成果进行汇报。
活动实录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漂亮的盘子(出示真正的青花瓷盘),你们知道他的名称是什么吗?”涛涛急忙举手回答我说:“青花瓷盘。”其他小朋友也一起跟着说,青花瓷盘。“你们是怎么看出来这是一个青花瓷盘的?”小羽站起来,笑眯眯地看着我,然后很小声地回答:“白色的瓶子上有蓝色的花纹。”“恩,小羽说的很好——白底蓝花,是蓝白两种颜色相间的盘子,我们就称之为——青花瓷盘,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青花瓷盘。”“老师挑选了一些非常漂亮的青花瓷盘子,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看上面都有哪些美丽的图案和花纹?”小朋友目不转睛地望着屏幕。“是什么颜色的?”小朋友都能很快回答我,当我进行进一步提问时,问题出现了,“这么漂亮的盘子是如何进行制作加工的,制作过程又是什么样的?你们想不想知道呢?”这个问题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是有点难度的,我在目标中也是作为欣赏了解部分,可是话音刚落,林林就说话了,“老师我知道。”我当时挺惊奇,你怎么会了解呢,出于对幼儿的发展需要,当他们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时候,就要让他们大胆表述,不然会束缚他们今后的思维模式,“那我们一起来听听林林的答案,林林你说。”“那其实就是,就是,像我们小朋友捏的橡皮泥一样,可能是捏出来的吧!”林林的回答很让我惊讶。我事先的预想,完全低估了小朋友的能力,认为他们完全回答不出,林林的表现,也让我在教学过程中又有所提升。“林林说的真好,我们为林林来鼓鼓掌,青花瓷盘是像林林说的一样是捏出来的吗?请电脑博士来告诉我们吧!”(播放PPT……)
反思
青花瓷有着700年历史的神韵,典雅、含蓄、高贵,饱含东方之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珍宝。首先,引导欣赏花饰纹样的美好寓意,排列整齐的秩序,感受并激发出幼儿对于青花瓷独有的审美感觉,能够在幼儿自由发挥的同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青花瓷盘。青花瓷,小朋友在平时没有接触过,现实生活中见得也不是很多。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知识,让他们了解一些青花瓷的特点以及历史,还能激发他们的情感,产生喜爱之情。其次,捕捉生活中的美,能把生活中的美通过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体现出来,于是这个青花瓷盘的活动方案就产生了。当然,在设计整篇教案的时候,可能注重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的细节,忽视了接受对象的能力,在对于幼儿进行进一步认识青花瓷的教学过程中,之前的预想是直接进入学习内容,但是在教学中,有的幼儿能够回答相关问题,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想,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沉着面对,在正面表扬林林的同时,然后不断地升华内容,补充内容。最后,让教学的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中班幼儿徜徉在设计青花瓷盘的乐趣之中。孩子们用各种线条和图形装饰出了具有古典韵味的青花瓷,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一扫冗长、乏味的常态,深刻地展示了民俗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实效,在环境创设方面,利用废旧材料——酸奶罐/废旧茶叶罐(环保)为孩子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氛围,同时也展示了幼儿的非凡艺术创造力。
通过青花瓷特色活动的开展,优秀作品的赏析、美术创作活动等方式丰富了幼儿对线描画的经验,提高了幼儿画线描画的技能技巧,以鼓励孩子大胆绘画为重点,营造良好的美术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幼儿对线描画不但有了较深的认识,而且在技能技巧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记得在练习线描青花瓷盘后,涛涛的妈妈早上送宝宝来园的时候,特意告诉我:“最近你们教授的线描画青花瓷盘的技能很好,涛涛的绘画水平比过去好了很多。”确实,小朋友的绘画水平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画了。
现在相对于之前而言,小朋友们画起线描画来是那么的轻车熟路,他们将各种各样的点、线、面,运用得淋漓尽致,在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画的同时,也努力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给孩子们画画。孩子们对线描画的理解也越来越深,画画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技能技巧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二,大胆画了。
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力,引导他们想象出各种独特的点、线、形来装饰画面。每次线描画我都认真点评,并请幼儿自己来说,一次次的经验积累,让他们的画面越来越丰富,绘画技法也越来越细腻了。我还鼓励幼儿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画线描画,体验创作的快乐。在我园民俗展示活动中,各位专家领导看见孩子们的绘画作品都进行了表扬,落笔大胆,想象力丰富。
线描画的技能提高了,而且画其他种类画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画线描画的基础,孩子们画起其他种类的画显得容易多了,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去想怎么装饰了,画面也更加丰富。孩子们的作品有了让我们惊喜的内容,美术作品也让教师和家长们竖起了大拇指。希望孩子们在艺术的世界里更加自由地翱翔,接受美的熏陶,走上艺术的人生。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只是少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然后用自己的独特感悟去打磨,我想必定会像青花瓷一样成为经久不衰的耀眼钻石,光彩夺目!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 王永丽)
一、创设丰富环境,提供绘画表现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以幼儿的兴趣为主导,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学习线描画和学习其他知识一样,首先是要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学习原动力。怎样才能让幼儿对青花瓷产生兴趣呢?我们的做法是在班级的环境创设方面开始改变,将原有的黄绿的暖色调,改成蓝色和白色为主的冷色调。并且使用具有古朴民俗风格的蓝印花布和红色的花布当做衬底桌布,与墙壁上的手绘蓝花纹样形成呼应。在平时我们吃的一次性的白色蛋糕盘上,用蓝色记号笔绘出各种图样,并且在下面挂上中国结,挂在教室的窗户上。教室四周的活动区域墙壁上粘贴上相关的青花瓷图片,将收集来的一些乌龟壳、蚌壳等一些坚硬的扇贝外壳上和废旧茶叶罐等,用白色的丙烯颜料刷好底,然后用蓝色记号笔在上面勾画与青花瓷相似的基本纹样,再将空酸奶瓶的外包装剥去,在白色的酸奶瓶上也绘上具有秩序感的图案纹样,让幼儿在教室环境里耳濡目染,激发幼儿对青花瓷独有的审美感觉。“老师,这是什么呀?”“怎么这么好看?”“老师我也想试试?”孩子们简单的话语流露出了自己的愿望,迫切的希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青花瓷盘。
二、教授多样技法,激发幼儿创造欲望
在教授技能前,我查阅并收集了一些关于青花瓷的相关材料,尽可能地将深奥难解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提取精华再授予幼儿。首先,我精选了几幅青花瓷的图片,向小朋友们介绍:“青花瓷是我们中国瓷器发展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小朋友你们看,像这种以钴蓝颜色作为彩绘装饰的瓷器就是青花瓷,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正宗的青花瓷,花色淡雅,花纹合理有序,表面细腻光滑,制作工艺精细。青花瓷是如何制作的呢?制陶师傅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覆盖上一层薄薄的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烧成后釉面清爽透亮,纹饰灵动而不失规矩,其表面的青花发色含蓄沉静,历久弥坚。小朋友看见的这个青花瓷造型别致,胎体轻薄,色泽青翠光艳,就是很精美的作品。”
其次,我将事先画好的“青花瓷盘”呈现出来,“哇,好漂亮的盘子!”“老师,我也想画。”小朋友们兴致很高,我问:“小朋友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啊?”张林站起来用迟疑的语气说:“像青花瓷盘。” “是的,这个是老师模仿青花瓷的样子仿制的,这个是小朋友平时用的一次性蛋糕盘,然后用蓝色的记号笔在上面画上精美的纹样,小朋友可能发现了,在画的时候,上面的纹样都是沿着盘子的周围一圈排列的,而且是有序排列的,中间可以画上一个小朋友自己擅长的图画,这些都是用的我们学到的线描画的方法完成的。”
最后,我采用由简到繁方法,从简单的竖线条入手,再到简单的图形组合,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表现力。请小朋友在脑海中多思考,然后再动手去画,要先画盘子一圈周围的有序图形,然后再画中间的图案。在幼儿的实际操作中,并非我当初想象的那样,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线条粗细不均,画盘子周围的花纹没有间隔排序,中间的主体画太小,周围的花纹画的太大等一些主次颠倒问题。对此我并没有加以指责,而是允许他们发挥,允许他们创造,允许他们画“错”,因为这一切的一切,只有在他们的笔下才会被注入新的生命,就像很多绘画大师所追求的一样,画面清新飘逸,无拘无束。也许只有孩子们才可以做到。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更美好的事物;在愉快的耕耘中理解什么是收获的喜悦;让儿童自由创作,在浩瀚的画海中寻找心中的又一片绿洲。
三、挖掘不同材料,获得积极感性体验
不仅仅是蛋糕盘,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也是独具匠心,善于寻找各种材质,作为作画材料。早在活动之初,我就在尝试着用不同质地的颜料在不同材料上进行创作,在先期的尝试中,总结积累经验,提取好的方式方法在幼儿中推广,然后再结合实际不断总结探索。如平时生活中我们喝过的塑料酸奶瓶,不用的茶叶罐,吃过的螃蟹壳和扇贝壳等将其打理干净后,用丙烯颜料刷上白色作为底,或者刷上蓝色,再用蓝色记号笔和白色的颜料,用线描的方式进行创作,在幼儿平时的一日活动中,我注重充分挖掘幼儿生活、环境中可以被利用的、概括、展开的一切教育因素,让幼儿在充分感受、理解的基础上获得感性经验。正如陶行知所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通过前期的各项准备,不久前,我园对外进行了一次民俗特色展示活动,我班作为美术线描画——青花瓷韵的特色成果进行汇报。
活动实录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漂亮的盘子(出示真正的青花瓷盘),你们知道他的名称是什么吗?”涛涛急忙举手回答我说:“青花瓷盘。”其他小朋友也一起跟着说,青花瓷盘。“你们是怎么看出来这是一个青花瓷盘的?”小羽站起来,笑眯眯地看着我,然后很小声地回答:“白色的瓶子上有蓝色的花纹。”“恩,小羽说的很好——白底蓝花,是蓝白两种颜色相间的盘子,我们就称之为——青花瓷盘,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青花瓷盘。”“老师挑选了一些非常漂亮的青花瓷盘子,我们先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看上面都有哪些美丽的图案和花纹?”小朋友目不转睛地望着屏幕。“是什么颜色的?”小朋友都能很快回答我,当我进行进一步提问时,问题出现了,“这么漂亮的盘子是如何进行制作加工的,制作过程又是什么样的?你们想不想知道呢?”这个问题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是有点难度的,我在目标中也是作为欣赏了解部分,可是话音刚落,林林就说话了,“老师我知道。”我当时挺惊奇,你怎么会了解呢,出于对幼儿的发展需要,当他们积极动脑回答问题的时候,就要让他们大胆表述,不然会束缚他们今后的思维模式,“那我们一起来听听林林的答案,林林你说。”“那其实就是,就是,像我们小朋友捏的橡皮泥一样,可能是捏出来的吧!”林林的回答很让我惊讶。我事先的预想,完全低估了小朋友的能力,认为他们完全回答不出,林林的表现,也让我在教学过程中又有所提升。“林林说的真好,我们为林林来鼓鼓掌,青花瓷盘是像林林说的一样是捏出来的吗?请电脑博士来告诉我们吧!”(播放PPT……)
反思
青花瓷有着700年历史的神韵,典雅、含蓄、高贵,饱含东方之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珍宝。首先,引导欣赏花饰纹样的美好寓意,排列整齐的秩序,感受并激发出幼儿对于青花瓷独有的审美感觉,能够在幼儿自由发挥的同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青花瓷盘。青花瓷,小朋友在平时没有接触过,现实生活中见得也不是很多。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能丰富他们的知识,让他们了解一些青花瓷的特点以及历史,还能激发他们的情感,产生喜爱之情。其次,捕捉生活中的美,能把生活中的美通过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体现出来,于是这个青花瓷盘的活动方案就产生了。当然,在设计整篇教案的时候,可能注重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小的细节,忽视了接受对象的能力,在对于幼儿进行进一步认识青花瓷的教学过程中,之前的预想是直接进入学习内容,但是在教学中,有的幼儿能够回答相关问题,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想,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沉着面对,在正面表扬林林的同时,然后不断地升华内容,补充内容。最后,让教学的各个环节紧紧相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中班幼儿徜徉在设计青花瓷盘的乐趣之中。孩子们用各种线条和图形装饰出了具有古典韵味的青花瓷,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一扫冗长、乏味的常态,深刻地展示了民俗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实效,在环境创设方面,利用废旧材料——酸奶罐/废旧茶叶罐(环保)为孩子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氛围,同时也展示了幼儿的非凡艺术创造力。
通过青花瓷特色活动的开展,优秀作品的赏析、美术创作活动等方式丰富了幼儿对线描画的经验,提高了幼儿画线描画的技能技巧,以鼓励孩子大胆绘画为重点,营造良好的美术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幼儿对线描画不但有了较深的认识,而且在技能技巧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记得在练习线描青花瓷盘后,涛涛的妈妈早上送宝宝来园的时候,特意告诉我:“最近你们教授的线描画青花瓷盘的技能很好,涛涛的绘画水平比过去好了很多。”确实,小朋友的绘画水平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画了。
现在相对于之前而言,小朋友们画起线描画来是那么的轻车熟路,他们将各种各样的点、线、面,运用得淋漓尽致,在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画的同时,也努力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给孩子们画画。孩子们对线描画的理解也越来越深,画画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技能技巧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二,大胆画了。
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力,引导他们想象出各种独特的点、线、形来装饰画面。每次线描画我都认真点评,并请幼儿自己来说,一次次的经验积累,让他们的画面越来越丰富,绘画技法也越来越细腻了。我还鼓励幼儿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画线描画,体验创作的快乐。在我园民俗展示活动中,各位专家领导看见孩子们的绘画作品都进行了表扬,落笔大胆,想象力丰富。
线描画的技能提高了,而且画其他种类画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了画线描画的基础,孩子们画起其他种类的画显得容易多了,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去想怎么装饰了,画面也更加丰富。孩子们的作品有了让我们惊喜的内容,美术作品也让教师和家长们竖起了大拇指。希望孩子们在艺术的世界里更加自由地翱翔,接受美的熏陶,走上艺术的人生。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只是少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然后用自己的独特感悟去打磨,我想必定会像青花瓷一样成为经久不衰的耀眼钻石,光彩夺目!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