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培养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实训条件的限制,存在着许多问题。认真研究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能力要求的特点与寻找有效的培训途径,是目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实务学习能力和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实习能力 研究性 创造性 实务 多元化
社会工作是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有效达到助人目的的服务性活动,它不仅是“助人自助”的学科专业门类,也是一门实务性极强的专业。本文通过对高等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在广州彩虹社会工作事务中心的政府购买项目广州市黄埔区荔联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进行的专业实习的教学探索,就如何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学工作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机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专业机构能够为高校实习学生提供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社工作为指导老师,一线社工能够带领学生在实务实习中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的能力。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 社工带动激发求知欲。 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实习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专业社工的指导,社工在指导学生实务实习中应收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在实习中创设学习的模拟活泼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要特别注意选题的“新”、“奇”、“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处于主动地位,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
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实习中将教学内容具体联系,如“谁是社会政策的受损者?对受损者的价值及道德如何评价? 受损者对社会政策会有何反映?”这样一个个学生平时没有想过但又很有兴趣的问题,在学生实习在通过开展个案工作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创建思维阶梯。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实习在研究“就业政策”,引导学生了解就业政策的基本内容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当前的就业政策在实施中存在哪些不足?造成的原因?哪些问题是目前不可能解决的?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 诱发求异思维。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間的差别。这是一种比较高的,往往有着强烈创造精神的思维。很明显,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它有利于思维翅膀更好地飞翔。通过横向思维,还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教学中来,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社会问题。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激发研究热情。在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社会政策的特点和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结合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服务对象的住房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住房政策的特点?政策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住房政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出:“城市廉租房制度的意义”。
二、在专业机构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务学习能力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的结合,实现主体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的有效参与。顺利完成这项能力培养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角色的变化为督导。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懂得科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等等。(二)研究学习的氛围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教学角色的限定,超越“你”与“我”而成为“我们“使教学过程具有生命的活力。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条件和环境,创造民主、平等的研究氛围。创造民主一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激活学生的经验储蓄和知识储蓄,启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并把其调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倡导合作学习。在实习中,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特别是在小组和社区工作需要合作开展,共同完成具体的实务工作。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方案和研究过程、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共同行动者与合作者。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实习阶段的学习,直接提供了实务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从而来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观点,培养研究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选择适合学生自己阅读的部分,让学生自学,也可以在学习内容的纵横方向上,为学生提供命题或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查找补充材料,自己进行归纳、综合,对比等。要求每个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专长完成一项具体的实务工作;要求制定完整的服务计划、信息与论据的来源及可信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存在问题分析和对策,完整的进行一次小组工作。由于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对问题都有一定的见解,小组组后分享非常激烈,大家畅所欲言,学生各抒已见,然后展开讨论,互相切磋,这样就为学生们提供了以往在教室中难以得到的自我表现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现在的学习策略与过去的不同之处,对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哪些是不太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学习策略等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反省,有所总结,以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在专业机构可以实施多元化的实习教学模式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措施,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譬如推广实务案例教学、开展情景教学,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研究兴趣。
(一)推广实务案例教学。此法为哈佛首创,强调案例分析和决策理论。在实习中由实习机构的专业社工向学生介绍真实的案例,如社区独居长者服务案例,首先编选一些国内和国外在老年人社会服务方面真实的案例,印发给学生,学生在先阅读材料和参考资料。先让学生发言讨论,分析相关服务问题,如对比不同国家政策的特点?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对这一政策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分析?对学生发言的见解、风度、能力等作记分考核,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督导教师才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这对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帮助狠大。在实习的实务工作也才可以順利进行。
(二)开展实务情景教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情景教学,增强教学的时代性。通过将现实社会中各类问题的解决方式,使学生学到书本上不易学到的技能。例如,让学生在实习机构开展小组工作,由2个实习学生在专业社工的带领下开展小组,其他同学观摩,通过这种观摩学习,同学们能够学会如何带领小组和处理的出现的问题,组后与专业社工一同分享。通过实务实习和理论研究的结合,学会如何分别处理实际问题,还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懂得学者的弱点,增长实干家的才能。
参考文献
[1]黄红,初智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现实困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2]贾晓明,刘颖.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 [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3).
[3]周腊梅.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大观周刊,2012(18).
[4]陈涛,《知识观的转变及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含义》载《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项目来源: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生活世界理论的社会学转学》(13BSH003)研究成果之一;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评估体系研究》(05YZ102)研究成果之一;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评估体系研究》(05YZ102)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实习能力 研究性 创造性 实务 多元化
社会工作是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有效达到助人目的的服务性活动,它不仅是“助人自助”的学科专业门类,也是一门实务性极强的专业。本文通过对高等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在广州彩虹社会工作事务中心的政府购买项目广州市黄埔区荔联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进行的专业实习的教学探索,就如何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学工作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机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专业机构能够为高校实习学生提供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社工作为指导老师,一线社工能够带领学生在实务实习中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按照客观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的能力。社会工作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 社工带动激发求知欲。 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实习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专业社工的指导,社工在指导学生实务实习中应收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在实习中创设学习的模拟活泼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要特别注意选题的“新”、“奇”、“趣”,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处于主动地位,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
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实习中将教学内容具体联系,如“谁是社会政策的受损者?对受损者的价值及道德如何评价? 受损者对社会政策会有何反映?”这样一个个学生平时没有想过但又很有兴趣的问题,在学生实习在通过开展个案工作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创建思维阶梯。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实习在研究“就业政策”,引导学生了解就业政策的基本内容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当前的就业政策在实施中存在哪些不足?造成的原因?哪些问题是目前不可能解决的?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 诱发求异思维。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間的差别。这是一种比较高的,往往有着强烈创造精神的思维。很明显,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它有利于思维翅膀更好地飞翔。通过横向思维,还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教学中来,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社会问题。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激发研究热情。在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社会政策的特点和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结合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服务对象的住房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住房政策的特点?政策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住房政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然后归纳总结出:“城市廉租房制度的意义”。
二、在专业机构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务学习能力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的结合,实现主体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的有效参与。顺利完成这项能力培养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角色的变化为督导。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本学科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懂得科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等等。(二)研究学习的氛围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教学角色的限定,超越“你”与“我”而成为“我们“使教学过程具有生命的活力。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条件和环境,创造民主、平等的研究氛围。创造民主一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激活学生的经验储蓄和知识储蓄,启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并把其调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倡导合作学习。在实习中,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特别是在小组和社区工作需要合作开展,共同完成具体的实务工作。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方案和研究过程、开发利用资源,到探索研究结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共同行动者与合作者。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 实习阶段的学习,直接提供了实务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从而来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观点,培养研究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选择适合学生自己阅读的部分,让学生自学,也可以在学习内容的纵横方向上,为学生提供命题或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查找补充材料,自己进行归纳、综合,对比等。要求每个小组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专长完成一项具体的实务工作;要求制定完整的服务计划、信息与论据的来源及可信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存在问题分析和对策,完整的进行一次小组工作。由于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对问题都有一定的见解,小组组后分享非常激烈,大家畅所欲言,学生各抒已见,然后展开讨论,互相切磋,这样就为学生们提供了以往在教室中难以得到的自我表现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现在的学习策略与过去的不同之处,对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哪些是不太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学习策略等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反省,有所总结,以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在专业机构可以实施多元化的实习教学模式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措施,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譬如推广实务案例教学、开展情景教学,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研究兴趣。
(一)推广实务案例教学。此法为哈佛首创,强调案例分析和决策理论。在实习中由实习机构的专业社工向学生介绍真实的案例,如社区独居长者服务案例,首先编选一些国内和国外在老年人社会服务方面真实的案例,印发给学生,学生在先阅读材料和参考资料。先让学生发言讨论,分析相关服务问题,如对比不同国家政策的特点?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对这一政策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分析?对学生发言的见解、风度、能力等作记分考核,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督导教师才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总结,这对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帮助狠大。在实习的实务工作也才可以順利进行。
(二)开展实务情景教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情景教学,增强教学的时代性。通过将现实社会中各类问题的解决方式,使学生学到书本上不易学到的技能。例如,让学生在实习机构开展小组工作,由2个实习学生在专业社工的带领下开展小组,其他同学观摩,通过这种观摩学习,同学们能够学会如何带领小组和处理的出现的问题,组后与专业社工一同分享。通过实务实习和理论研究的结合,学会如何分别处理实际问题,还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懂得学者的弱点,增长实干家的才能。
参考文献
[1]黄红,初智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现实困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2]贾晓明,刘颖.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 [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3).
[3]周腊梅.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大观周刊,2012(18).
[4]陈涛,《知识观的转变及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含义》载《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项目来源: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生活世界理论的社会学转学》(13BSH003)研究成果之一;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评估体系研究》(05YZ102)研究成果之一;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评估体系研究》(05YZ10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