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推行渐趋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如火如荼,反观语文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社会对初高中毕业生的语文水平的不尽如人意反映强烈,而且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减。究其原因,语文教师的素质是重要的因素。现就新时期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略谈个人管见。
一、语文教师应苦练教学基本功
首先是语言。现在语文教师的队伍很庞杂,水平参差不齐,许多本不适应教授语文的教师仍在干语文教学。城市还好说,农村就差多了,许多教师非中文专业毕业,甚至不是科班出身,水平低下,或是连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说不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授课是最基本的素质。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规范的汉语语言,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用方言授课,则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美的享受就是奢望,人文精神的培养难免无从谈起。所以,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素质,就要从语言入手,刻意锤炼自己的普通话,不断进步,用自己纯正、流利的普通话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充分领略汉语的精妙,获得美的享受,增进语文素养。笔者建议教师多看“新闻联播”等节目,学习别人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不断矫正自己的发音缺陷。同时在课堂教学上,精益求精,反复锤炼自己的教学用语,向语文名师如钱梦龙、于漪和魏书生等学习,无论是教学用语、朗读、口语交际等,耳濡目染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以提高。
其次是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学能力。据笔者观察和研究,一些语文教师读书很少,教学就是依照教科书和教参,照本宣科。读书不求甚解,阅读量少,知识面窄,鉴赏能力差,令人担忧。语文教学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如果教师没有广泛的阅读,没有敏锐的语感,没有深刻的文学鉴赏能力,怎么能奢望教出语文水平极高的学生?所以,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博览群书,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自然和社会科学名著,都要广泛涉猎,不断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格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谈吐文雅,素质较高的人,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达到亲其师,进而信其学的效果。
再次,语文教师还应在其他一些基本功方面注意提高。如书写,部分教师的书写实在不敢恭维,还没有学生写得好,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形象难免打折扣。风格多姿、潇洒有力的板书,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别样的美的艺术享受,还可激励学生模仿、超越。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多媒体教学一统天下,尤其是公开课,几乎达到了无课件不成课的地步,利用多媒体的教师,鲜有板书者,学生上课欣赏教师的书法简直就是奢望。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教师苦练钢笔字、粉笔字甚至毛笔字,都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常态的追求。
最后,不能不说的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讲起写作来,那是滔滔不绝,俨然文学豪杰,可惜的是眼高手低,从不写“下水作文”,久而久之,竟下笔忘字,或感情寡淡,夸夸其谈,或言之无物,无真情实感,乏善可陈,有的语文教师甚至从教几十年竟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多读,多写,多感悟,在不断的写作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再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相信效果会相得益彰。
二、注意学习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知识
面对新课程的推行与素质教育的开展,语文教师就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并将新的理念和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很遗憾,新课程在全国都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一些语文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有的竟连《语文课程标准》都没看过一遍,更别提对新课标能反复揣摩了。其实,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人人案头必备《语文课程标准》,反复研读,领会精神,因为这是我们教学与考试的纲领性文件,虽然课标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效果都有争议,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拒绝的理由。如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对阅读和写作也提出新要求等,这些都与过去的大纲不太一样,值得我们研读,深思,并努力实践。
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字、词、句、篇、章的机械训练,急功近利,为应试服务课堂教学,太重视科学化和技术化,远离了语文的艺术性,忽略了语言文学的情与美,过于重视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现在我们认识到,语文课程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应该意识到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苦练内功,勤学多思,不断反思,搞好校本教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跟上课改步伐,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和科研型的教师。
总之,在新时期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远不止以上所言,素质教育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课改的东风,我们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不断得以提升。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语文教师应苦练教学基本功
首先是语言。现在语文教师的队伍很庞杂,水平参差不齐,许多本不适应教授语文的教师仍在干语文教学。城市还好说,农村就差多了,许多教师非中文专业毕业,甚至不是科班出身,水平低下,或是连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说不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授课是最基本的素质。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规范的汉语语言,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用方言授课,则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美的享受就是奢望,人文精神的培养难免无从谈起。所以,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素质,就要从语言入手,刻意锤炼自己的普通话,不断进步,用自己纯正、流利的普通话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充分领略汉语的精妙,获得美的享受,增进语文素养。笔者建议教师多看“新闻联播”等节目,学习别人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不断矫正自己的发音缺陷。同时在课堂教学上,精益求精,反复锤炼自己的教学用语,向语文名师如钱梦龙、于漪和魏书生等学习,无论是教学用语、朗读、口语交际等,耳濡目染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以提高。
其次是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学能力。据笔者观察和研究,一些语文教师读书很少,教学就是依照教科书和教参,照本宣科。读书不求甚解,阅读量少,知识面窄,鉴赏能力差,令人担忧。语文教学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如果教师没有广泛的阅读,没有敏锐的语感,没有深刻的文学鉴赏能力,怎么能奢望教出语文水平极高的学生?所以,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博览群书,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自然和社会科学名著,都要广泛涉猎,不断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格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谈吐文雅,素质较高的人,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达到亲其师,进而信其学的效果。
再次,语文教师还应在其他一些基本功方面注意提高。如书写,部分教师的书写实在不敢恭维,还没有学生写得好,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形象难免打折扣。风格多姿、潇洒有力的板书,既能使学生感受到别样的美的艺术享受,还可激励学生模仿、超越。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多媒体教学一统天下,尤其是公开课,几乎达到了无课件不成课的地步,利用多媒体的教师,鲜有板书者,学生上课欣赏教师的书法简直就是奢望。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教师苦练钢笔字、粉笔字甚至毛笔字,都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常态的追求。
最后,不能不说的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讲起写作来,那是滔滔不绝,俨然文学豪杰,可惜的是眼高手低,从不写“下水作文”,久而久之,竟下笔忘字,或感情寡淡,夸夸其谈,或言之无物,无真情实感,乏善可陈,有的语文教师甚至从教几十年竟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多读,多写,多感悟,在不断的写作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再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相信效果会相得益彰。
二、注意学习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知识
面对新课程的推行与素质教育的开展,语文教师就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并将新的理念和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很遗憾,新课程在全国都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一些语文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有的竟连《语文课程标准》都没看过一遍,更别提对新课标能反复揣摩了。其实,作为语文教师,就应当人人案头必备《语文课程标准》,反复研读,领会精神,因为这是我们教学与考试的纲领性文件,虽然课标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效果都有争议,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拒绝的理由。如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综合实践活动;对阅读和写作也提出新要求等,这些都与过去的大纲不太一样,值得我们研读,深思,并努力实践。
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于字、词、句、篇、章的机械训练,急功近利,为应试服务课堂教学,太重视科学化和技术化,远离了语文的艺术性,忽略了语言文学的情与美,过于重视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现在我们认识到,语文课程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应该意识到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苦练内功,勤学多思,不断反思,搞好校本教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跟上课改步伐,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和科研型的教师。
总之,在新时期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远不止以上所言,素质教育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课改的东风,我们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不断得以提升。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