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通过调查了解了语文学习兴趣与成绩的关系,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一)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二)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四)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调查问卷 兴趣 效率 措施
  
  我们希望了解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以及学生语文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事先就我们希望了解的方面制作了一个开放式问卷,在一个班级进行调查,然后根据收回的问卷,老师们共同讨论制作了一个多项选择的问卷,力求选项能涵盖学生回答的多种可能性,再召集了不同班级,不同语文水平,不同生活环境的学生参与问卷的修改。最后形成了这份调查问卷,并在同年级10个不同类型、不同语文老师的班级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及我们认为有效的措施如下:
  一、语文学习兴趣与成绩的关系
  在语文成绩优秀的班级,不喜欢语文的学生仅仅占5.6%,而在语文成绩差的班级最高竟达到了22%,即使同一教师所教的班级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可见兴趣和成绩之间关系极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点不错。
  二、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著名教育家冷冉认为:“有无学习兴趣,是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习的根本前提。”由此可见,要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措施。要知道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首先知道影响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喜欢语文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这几点(从高到低排序)
  (1)老师上课很有趣,很吸引人。
  (2)学语文有意思,感到语文学习内容不难,对学好语文有自信心。
  (3)喜欢这个老师,与老师关系融洽。
  (4)语文老师教学认真,讲解清楚,方法得当,教学水平高。
  (5)语文学习对升学或就业很重要。
  其中排在(2)和(3)的两条,在不同班级位置有交换。(与语文老师是否相同无关。)
  而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这几点(从高到低排序)
  (1)学习基础不好,语文学习内容太难,学习上缺乏自信心。
  (2)找不到感觉,摸不到方法。
  (3)老师上课不吸引我,语文课太枯燥。
  (4)学了多年没什么提高。
  (5)高考时语文不及其他学科涨分多。
  前三条不同班级排序不同,但都排在前三位。(与不同语文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有关。)
  看来,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教师的教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师生关系以及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有极大的关系。这一调查结果,为我们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供了事实依据。
  三、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一)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兴趣的效能性主要取决于人对事物是否有自觉的需要。有自觉的需要就能促使人对所从事的活动兴趣盎然,深入钻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个人如果明确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他虽然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由于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懂得了不学好语文就不能学好其他学科,就必然强迫自己学习语文,从而产生间接的兴趣,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语文学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被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所吸引,就会逐渐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间接兴趣也会逐渐转化成直接兴趣。
  调查中,“喜欢语文的原因”有很多学生选了“语文学习对升学或就业很重要”,“不喜欢语文的原因”有很多学生选了“高考时语文不及其他学科涨分多”,这就是必须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重要性的事实依据。如何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呢?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1)争取其他老师的支持配合。当学生读不懂或误读数理化题的时候,老师强调语文的重要性。班主任老师在班级活动中强调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虽然这些语文老师也可以讲,但不及其他老师讲有震撼力。
  (2)用学生的亲身感受震撼学生。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说:高中语文的知识初中基本讲完了。一些家长、班主任、学校领导认为:高考语文不怎么涨分。为了让学生对高中语文有更清醒的认识,学生刚进高中,我们就用一套高考题检测他们,并且严格阅卷。结果,150分的试卷,全年级1400多人,上90分的寥寥无几,没有人上100分。这一事实让他们亲身感受了自己与高考的巨大差距,对学生震撼很大,学生感到自己要学的还很多,知道了什么是高考语文,明确了学习目标。我们的学生在调查问卷中,选择“高中对语文认识有变化”,排在首位的原因是“高中认识到了语文的必要性,更努力学语文”。可见这一方法很有效果。
  (二)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语文的原因中,“学语文有意思,感到语文学习内容不难,对学好语文有自信心”排在了第二位。而“学习基础不好,语文学习内容太难,学习上缺乏自信心”排在了不喜欢语文的原因的第一位。认为自己语文成绩不好的原因中,“自己学习能力不强”排在第二位。调查数据充分说明了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适当的奖励、表扬,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语文包含的范围是广阔的,绝没有一无是处的学生,抓住学生身上点点滴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中获得奖励。
  (2)循序渐进,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如果对语文成绩好和不好提出相同的学习要求,就会使成绩差的学生害怕,以致产生悲观厌学情绪。我们的办法是对语文成绩差的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开始时解决一些简单的、易懂的问题,并及时表扬、鼓励,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我也行”,“我能行”,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随着学习的进度逐步提高要求,等语文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出来了,成绩也会跟着提高。
  (3)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成功。“学了多年没什么提高”是学生丧失语文学习自信心,不喜欢语文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却不知从小学到高中,语文的试题难度不断在变,他自己前进了,却没有察觉。我们的办法是高一刚进校时考一次高考题,以后大小考试一点一点慢慢把难度降到恰当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自己的分数逐步提升,建立起学语文的自信心。随着学习的进度,再逐步逐步地提高难度,成绩相应地会提升。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有好有坏,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高效学习,坏的学习习惯也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倍功半。一种好的习惯需要长期培养才能形成,一种坏的习惯需要不懈努力才能去除。高一刚进校,学生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改掉坏习惯的最佳时机。学生语文学习的坏习惯主要表现在:
  (1)没有大声朗读的习惯。调查问卷中各班选择“一般默读”的学生占20%左右。
  (2)没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或不会记笔记。40%以上学生“老师要求记才记”,近25%的学生“讨厌记但迫于老师压力”或干脆“不记”。不少学生只记知识、结论,不记思维、方法。
  (3)缺少学习计划和方法。各班选择“不太清楚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弱点,也缺少相应的计划和方法”和“比较清楚自己的弱点,但缺少计划、方法和措施”的占80%左右。
  (4)没有复习预习的习惯。选择“没有很好复习,没有按时预习”的学生各班占20%以上。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措施是:
  (1)老师提出明确的晨读目标和要求,由科代表带领全班晨读,老师巡视,检查。
  (2)教给学生记笔记的方法,明确哪些要记,哪些不记。重知识、方法、思维,不重结论。随时检查学生笔记情况,并给予指导。
  (3)老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效率、语文学习策略、语文学习习惯的知识,等等。老师公布自己的近期教学计划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相应计划,并指导实施。考试后,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情况,让他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教给他突破问题的方法,加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指导,帮助他制定学习计划。
  (3)提倡“不预习不进课堂,不复习不做作业”,对预习复习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及时检查。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需要老师自始自终地贯彻到自己的整个教学中。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必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学得轻松,事半功倍。
  (四)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经验、教训的吸收者,语文学习的主角。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老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质疑、乐于表达,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自己思考、自主判断,如果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轻松地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从而获得成就感与价值体验,并感受到自主和尊严,那么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更强烈,学习兴趣也就更浓。
  调查中我们发现:越是优秀的学生,越希望“语文老师教学认真,讲解清楚,方法得当,教学水平高”。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提高我们自身的教学水平。
  如何才能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教学水平呢?首先,教学要讲解清楚,知识点要小而明确,重点、难点能有效突破,训练要落实,学以致用,并进一步形成能力。其次,教师要有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参与过程中,达到将客观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要把系统的讲解变成答疑和讨论。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怎样学习语文。多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牵引灌输。最后,每一个教师必须在课前思考如何落实重点,提高效率,课后必须反思经验教训,如何更上一层楼。
  课堂生动、活泼、有趣的老师往往最受学生喜爱。教师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多讨论,都是“黏”住学生的最佳方法。
  (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语文的原因“喜欢这个老师,与老师关系融洽”排在第二位。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老师喜欢他,都希望与老师交朋友,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他们把老师的喜欢视为一种“受宠”,把与老师的交流视为一种自豪。就会以“朋友义气”或“哥们义气”约束自己的行为,并渐渐喜欢这门学科,这就为学好这门学科打下了心理基础。因此教师要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必须从多方面去教会学生做人,做合乎社会需要的新人。
  以上对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就主要方面发表了一些拙见,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这里不再一一论述。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语文,进而高效学习语文,快速提高语文成绩,这是很多语文教师都在走着的通幽曲径,他们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作者单位:四川省眉山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苏轼的词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基调,那就是对人生不断的思考。这主要是由于受到儒释道三家积极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苏轼对人生境界不懈追求的结果。  【关键词】苏轼词;坎坷人生;旷达豪放;儒释道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更加豁达旷放,在中国词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东坡词中,有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生咏叹调”。与之相伴随的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品味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诵读是古典诗词有效教学的途径。笔者把古典诗词教学分为四步阅读法:一读知其意;二读晓其情;三读品其味;四读抒己怀。  【关键词】阅读 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品味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实际教学情况是
【摘要】开放的新课堂具有生成性。首先,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了课堂中必然生成较多的新内容;其次,教材的特点决定了生成的内容必然是绚丽多姿的。再次,它生成的丰富内容可以是新知识、新目标,也可以是新方法、新过程。这种生成是不能以教师个人观点和作者创作初衷为标准衡量的,只要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它就是成功的。新课堂需要预设,但它不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比预设的空间更广阔,生成的课堂精彩纷呈。  【关键词】新课堂;
摘要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自主地放纵思维、张扬个性,从而构建全新的教学理念。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了一些粗浅的体会:一、避虚就实,优化课堂教学;二、“权力下放”,让学生“自主学习”;三、珍视学生个性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关键词 新课标 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解释:思维,是在表
【摘 要】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农村中学教学硬件条件的缺乏,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阅读 农村中学    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一种从书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历程(《中国大百科全书》)。这就可以看出阅读由两方面组成:阅读的主体(读者)和阅读的客体(
【摘要】本文从高考语文中的名句默写题型谈起,质疑单纯记忆型默写的科学性,呼吁识记、会意与活用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考;识记;会意;活用     一提到语文考试的名篇名句默写,大家都知道是那种给出上句填写下句、或给出下句填写上句的题型,似乎没有新的形式出现,没有更好的考试方法。让我们先来看看四川近两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名句默写题型设计: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
【摘 要】要让学生写文章做到“有话可说”,必须从四个方面去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多积累生活经验,多阅读;二是多关注社会生活,勤写随笔、日记等;三是讲实话抒实感:四是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作文 材料 表达    很多学生一提起写文章就感觉才思枯竭,无话可说,如果不突破“无话可说”这一瓶颈,写好文章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学生在作文时为什么会感到“无话可说”呢?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摘要】新课程标准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彻底改变教学观念,对此问题,笔者在深入分析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教学观念 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文教学的总指导思想。先进的语文课程理念应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产物。教育部2003年4月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
2019年2月25日,法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长弗雷德里克·维达尔(Frédérique Vidal)女士与中国科学技术部长王志刚主持召开中法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标志着两国科技领域最高级别交流的重启。2018年1月,法国总统访华时,随团中包括了一个高级别的科学代表团,中法双方同意共同推动举办中法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并将其纳入中法关系中的优先事项。  在此次中法科技合作联委会上,中法双方就环境与气
【摘 要】本文从柳妈这个底层小人物的角度分析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思想根源,初步揭示了它们在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吃人的本质。  【关键词】《祝福》 鲁迅 封建礼教 思想根源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柳妈是一个小人物,但正是这个小人物,却对主人公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祥林嫂再嫁,她认为“祥林嫂实在不合算”,她诡秘地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