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原油价格的暴涨和地球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迫使人类不得不去寻找最为合适的替代能源。应运而生的原始植物燃料开始锋芒毕露,它的横空出世,预示着——
生物燃料的时代已经到来
当下,受原油暴涨因素影响的行业和产业越来越多。在全球范围内高度重视生物燃料的普及应用已成为一桩迫在眉睫的大事。虽然开发生物燃料的呼声高喊了许多年,但实用化进程中却难以看到有什么重大起色。
两三年前,石油价格飞涨的恐怖仍令人们心有余悸且不乏切肤之痛。此时此刻,处乱不惊的巴西某经营货轮租赁公司的老板罗萨德却十分超脱。罗萨德的货轮上共有12部小型柴油机,随着油料市场的暴涨,需要他立刻拿出对付燃油涨价的应急对策。因为,他每年得为燃料消耗多支付20%的油费。于是,他从一家名叫恩普拉尔的公司那里购置了一种原先用于巴西的一种命名为U—19型的飞机上的单引擎螺旋桨内燃机。该装置的最大特点是既可燃烧汽柴油,又能燃烧乙醇。
这种命名“伊巴纳莫”的内燃机现在所使用的燃料,是以甘蔗为原料提取的乙醇。它比过去的汽、柴油燃料费用减少40%,而且根本不存在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问题。
“看来汽油发动机的命运已到了寿终正寝的晚期阶段”,恩普拉尔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巴迪里说。
在巴西,乙醇作为燃料使用一直是广受欢迎的汽车能源。目前,仅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企业就达320多家。预计5年后将增加到370余家。巴西全国有2000万人(约占驾驶员的一大半)喜欢使用混有25%乙醇的汽油作为自己的汽车燃料。眼下,使用100%乙醇作为汽车燃料的各类车辆已越来越多。因为乙醇的价格还不到汽油的一半。
巴西政府也相应制定出鼓励巴西的油轮大力开拓全球性乙醇贸易出口业务的政策。厚积薄发且蒸蒸日上的生物燃料生产业,使巴西近年来赢得了“乙醇产量的沙特”的美誉,意思是它现在的产业规模堪与沙特这个石油王国比肩。从根本上讲,以植物作为提取乙醇的生物燃料的市场与石油市场在性质上截然不同。由于生物燃料可以就地取材,故使得少数国家垄断油料市场的企图难以得逞。
目前,泰国、印度、澳大利亚、马拉维共和国等30多个国家。正在大力开拓油棕树、大豆、椰子等作为燃油原料来栽培的植物市场。为实现从汽油往“下一代燃料”的转换,可以说这一工程或许刚刚起步。但另一方面,尽管生物燃料如日中天般地疾速普及应用且势不可挡,但与目前石油等化石燃料相比,它在市场上所占的比率仍是微乎其微。
然而,面对原油价格的飞涨和气候异常所带来的恐惧不安,人类又不得不去未雨绸缪和居安思危。用生物燃料代替石油的可能性已毋庸置疑,至少会越来越走俏。加拿大的某份调研报告指出,“在今后100年内,人类所面临的首要课题是,怎样应对石油枯竭的无情挑战”。纵观全球,不难看出接踵而来的课题之一是——
生物燃料供给体系如何构建
在生物燃料景气的背后是人类社会强有力的支持。今天,世界各国政府都能认真对待值得痛定思痛的地球温暖化问题,并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生物燃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能够大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对策。此外,政府也增加了承担和鼓励生物燃料混合利用的义务。英荷石油公司和BP等石油公司根据各国的状况,作出了大量投资于生物燃料开发的实质性反应。如,英荷石油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创建了许多露天商店,专门经销世界上质量最好的乙醇产品。
无独有偶。全世界从事农业和种植者们,也正在将视线集聚到大规模生物燃料作物市场的开发上。环境保护活动家们,对这种有益于地球生态的下一代清洁性燃料的粉墨登场,更是振臂欢呼,鼎力支持。
生物燃料千好万好,但却在分配体制上存在着许多不可小觑的棘手问题。也就是说,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生物燃料取代了石油,那么,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大规模供给体系才算公平合理且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一般说来,食用作物的生产是自由的,是不受压抑的,但如何确保用于燃料生产的作物农地的质量、数量和权利不受侵犯?如果没有优惠的税费政策和补助金做坚强后盾,经核算后油料农作物因天灾人祸出现亏损怎么办?另外,还存在贸易壁垒的问题。发达国家的农业始终有很有影响力和实权的农协组织撑腰,能对不公平现象和行为施加压力和抵御,但从诸如巴西和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来看,当各国从这些发展中国家进口生物燃料时,就会遭受发达国家农协组织的横加干预。
发达国家已能生产出成本更低的生物燃料
作为减少对原油输入依赖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已将大力开发生物燃料当作一项战略性国策来实施。如泰国,以稻壳和甘蔗为原料,正在兴建10多座生产乙醇的工厂。在中国吉林省,已建成作为燃料供应的世界最大的乙醇生产基地。在这座工厂里,使用玉米作原料。在中国的其它工厂,也在使用木薯、甘薯和甘蔗等进行大规模生产乙醇的实验。
欧盟目前也在厉兵秣马、拭目以待。欧盟的目标是在10年内使生物燃料比率占燃料总量的6%。这就意味着,今后10年内,欧盟必须将原油作物的生产量提高5倍,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马来西亚,政府一直在将目光紧紧盯住德国市场,现正举全国之力大规模扩建油棕植物农场和兴建生物燃料工厂。
若使生物燃料取代石油,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确立全球性的生物燃料生产分工体系。从地理角度来看,位置偏南的是诸多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一年四季都能够栽培和收获生物燃料,而且劳务费用更便宜。巴西的乙醇价格,还不足原油价格的一半,每桶25美元。而欧美各国每桶乙醇的价格普遍都在50美元以上。为了,用生物燃料替代车用燃料,每替代10%的原油,就不得不占用欧美各国约40%的农地来栽培生物原料。相形之下,在特别适于栽培甘蔗的南半球发展中国家,相同的农地占用面积,却能生产出最高为欧美各国5倍的生物燃料产量。
据世界能源组织的布尔顿博士介绍,“在巴西和印度等的发展中国家,他们从甘蔗中提取乙醇产量,现已能够很轻松地满足相当于全世界10%汽油的需求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都是特别适合甘蔗生产乙醇的国家。
然而,生物燃料的世界市场,始终面临着深刻的政治问题。发达国家有政治影响力的农业组织,一方面摆出一副极其重视生物燃料的姿态,另一方面,却又毫不客气地坚守住维护本国利益的保护壁垒。“他们一只手挥舞着热衷于环境保护的道义大旗,另一只手则欲盖弥彰地想多多寻求补助资金”,生物燃料咨询中心的多拉里尔一针见血地指出。
从全球经济实力上看,下一代的生物燃料会由北半球的发达国家来统霸市场。因为这些国家很可能会以比较低的成本生产生物燃料。据悉,发达国家不仅有足够的力量来开发那些含糖不多的植物,而且业已具备全面开发任何植物的技术优势。自去年秋季以来,加拿大的伊奥金公司发明了一种从小麦中提取乙醇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继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工厂。该公司采用遗传工程学手法来获取酶,再将小麦的纤维素转变成葡萄糖,然后将它们进行发酵处理。目前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装备上,已具备大规模市场开发的能力。前不久,伊奥金公司从英荷石油公司获得了4600万美元的资金,计划于2008年再建几座规模较大的工厂并投入生产。预计投产后的工厂将具备生产20万吨乙醇的能力,每升的成本约为35美分。
在德国,受德国大众汽车制造公司支持的科伦工业公司,也在不遗余力地研发从树木和小麦纤维中提取柴油燃料的技术。预计到2007年,大规模生产的工厂将正式运营。
(徐新明 编译)
生物燃料的时代已经到来
当下,受原油暴涨因素影响的行业和产业越来越多。在全球范围内高度重视生物燃料的普及应用已成为一桩迫在眉睫的大事。虽然开发生物燃料的呼声高喊了许多年,但实用化进程中却难以看到有什么重大起色。
两三年前,石油价格飞涨的恐怖仍令人们心有余悸且不乏切肤之痛。此时此刻,处乱不惊的巴西某经营货轮租赁公司的老板罗萨德却十分超脱。罗萨德的货轮上共有12部小型柴油机,随着油料市场的暴涨,需要他立刻拿出对付燃油涨价的应急对策。因为,他每年得为燃料消耗多支付20%的油费。于是,他从一家名叫恩普拉尔的公司那里购置了一种原先用于巴西的一种命名为U—19型的飞机上的单引擎螺旋桨内燃机。该装置的最大特点是既可燃烧汽柴油,又能燃烧乙醇。
这种命名“伊巴纳莫”的内燃机现在所使用的燃料,是以甘蔗为原料提取的乙醇。它比过去的汽、柴油燃料费用减少40%,而且根本不存在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问题。
“看来汽油发动机的命运已到了寿终正寝的晚期阶段”,恩普拉尔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巴迪里说。
在巴西,乙醇作为燃料使用一直是广受欢迎的汽车能源。目前,仅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企业就达320多家。预计5年后将增加到370余家。巴西全国有2000万人(约占驾驶员的一大半)喜欢使用混有25%乙醇的汽油作为自己的汽车燃料。眼下,使用100%乙醇作为汽车燃料的各类车辆已越来越多。因为乙醇的价格还不到汽油的一半。
巴西政府也相应制定出鼓励巴西的油轮大力开拓全球性乙醇贸易出口业务的政策。厚积薄发且蒸蒸日上的生物燃料生产业,使巴西近年来赢得了“乙醇产量的沙特”的美誉,意思是它现在的产业规模堪与沙特这个石油王国比肩。从根本上讲,以植物作为提取乙醇的生物燃料的市场与石油市场在性质上截然不同。由于生物燃料可以就地取材,故使得少数国家垄断油料市场的企图难以得逞。
目前,泰国、印度、澳大利亚、马拉维共和国等30多个国家。正在大力开拓油棕树、大豆、椰子等作为燃油原料来栽培的植物市场。为实现从汽油往“下一代燃料”的转换,可以说这一工程或许刚刚起步。但另一方面,尽管生物燃料如日中天般地疾速普及应用且势不可挡,但与目前石油等化石燃料相比,它在市场上所占的比率仍是微乎其微。
然而,面对原油价格的飞涨和气候异常所带来的恐惧不安,人类又不得不去未雨绸缪和居安思危。用生物燃料代替石油的可能性已毋庸置疑,至少会越来越走俏。加拿大的某份调研报告指出,“在今后100年内,人类所面临的首要课题是,怎样应对石油枯竭的无情挑战”。纵观全球,不难看出接踵而来的课题之一是——
生物燃料供给体系如何构建
在生物燃料景气的背后是人类社会强有力的支持。今天,世界各国政府都能认真对待值得痛定思痛的地球温暖化问题,并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生物燃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能够大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对策。此外,政府也增加了承担和鼓励生物燃料混合利用的义务。英荷石油公司和BP等石油公司根据各国的状况,作出了大量投资于生物燃料开发的实质性反应。如,英荷石油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创建了许多露天商店,专门经销世界上质量最好的乙醇产品。
无独有偶。全世界从事农业和种植者们,也正在将视线集聚到大规模生物燃料作物市场的开发上。环境保护活动家们,对这种有益于地球生态的下一代清洁性燃料的粉墨登场,更是振臂欢呼,鼎力支持。
生物燃料千好万好,但却在分配体制上存在着许多不可小觑的棘手问题。也就是说,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生物燃料取代了石油,那么,确立一个什么样的大规模供给体系才算公平合理且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一般说来,食用作物的生产是自由的,是不受压抑的,但如何确保用于燃料生产的作物农地的质量、数量和权利不受侵犯?如果没有优惠的税费政策和补助金做坚强后盾,经核算后油料农作物因天灾人祸出现亏损怎么办?另外,还存在贸易壁垒的问题。发达国家的农业始终有很有影响力和实权的农协组织撑腰,能对不公平现象和行为施加压力和抵御,但从诸如巴西和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来看,当各国从这些发展中国家进口生物燃料时,就会遭受发达国家农协组织的横加干预。
发达国家已能生产出成本更低的生物燃料
作为减少对原油输入依赖的重要手段,许多国家已将大力开发生物燃料当作一项战略性国策来实施。如泰国,以稻壳和甘蔗为原料,正在兴建10多座生产乙醇的工厂。在中国吉林省,已建成作为燃料供应的世界最大的乙醇生产基地。在这座工厂里,使用玉米作原料。在中国的其它工厂,也在使用木薯、甘薯和甘蔗等进行大规模生产乙醇的实验。
欧盟目前也在厉兵秣马、拭目以待。欧盟的目标是在10年内使生物燃料比率占燃料总量的6%。这就意味着,今后10年内,欧盟必须将原油作物的生产量提高5倍,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马来西亚,政府一直在将目光紧紧盯住德国市场,现正举全国之力大规模扩建油棕植物农场和兴建生物燃料工厂。
若使生物燃料取代石油,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确立全球性的生物燃料生产分工体系。从地理角度来看,位置偏南的是诸多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一年四季都能够栽培和收获生物燃料,而且劳务费用更便宜。巴西的乙醇价格,还不足原油价格的一半,每桶25美元。而欧美各国每桶乙醇的价格普遍都在50美元以上。为了,用生物燃料替代车用燃料,每替代10%的原油,就不得不占用欧美各国约40%的农地来栽培生物原料。相形之下,在特别适于栽培甘蔗的南半球发展中国家,相同的农地占用面积,却能生产出最高为欧美各国5倍的生物燃料产量。
据世界能源组织的布尔顿博士介绍,“在巴西和印度等的发展中国家,他们从甘蔗中提取乙醇产量,现已能够很轻松地满足相当于全世界10%汽油的需求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都是特别适合甘蔗生产乙醇的国家。
然而,生物燃料的世界市场,始终面临着深刻的政治问题。发达国家有政治影响力的农业组织,一方面摆出一副极其重视生物燃料的姿态,另一方面,却又毫不客气地坚守住维护本国利益的保护壁垒。“他们一只手挥舞着热衷于环境保护的道义大旗,另一只手则欲盖弥彰地想多多寻求补助资金”,生物燃料咨询中心的多拉里尔一针见血地指出。
从全球经济实力上看,下一代的生物燃料会由北半球的发达国家来统霸市场。因为这些国家很可能会以比较低的成本生产生物燃料。据悉,发达国家不仅有足够的力量来开发那些含糖不多的植物,而且业已具备全面开发任何植物的技术优势。自去年秋季以来,加拿大的伊奥金公司发明了一种从小麦中提取乙醇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继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工厂。该公司采用遗传工程学手法来获取酶,再将小麦的纤维素转变成葡萄糖,然后将它们进行发酵处理。目前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装备上,已具备大规模市场开发的能力。前不久,伊奥金公司从英荷石油公司获得了4600万美元的资金,计划于2008年再建几座规模较大的工厂并投入生产。预计投产后的工厂将具备生产20万吨乙醇的能力,每升的成本约为35美分。
在德国,受德国大众汽车制造公司支持的科伦工业公司,也在不遗余力地研发从树木和小麦纤维中提取柴油燃料的技术。预计到2007年,大规模生产的工厂将正式运营。
(徐新明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