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普通高中开设《论语》选修课,若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高效、实用的学习效果,关键在于“选修”二字。首先,“选”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学习版本的选择;二是学习内容的确定;三是释义内容的取舍。其次,“修”即突出《论语》选修课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把学习过程与学生修养相结合。“修”的具体方式有研讨、辩论和撰写小论文等,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辩证分析的能力,最终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吸纳民族智慧。
一、“选”的问题
1.学习版本的选择
《论语》的古今注本繁多。只有选好读本,才能进入《论语》学习的正确门径。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推荐几种比较优秀的注本。比较优秀的传统注本,例如东汉郑玄的《论语注》、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和近代程树德的《论语集释》等皆有重要参考价值。不过,传统注本较为艰深,教师可建议学生课下了解。比较优秀的现代注本,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孙钦善译注的《论语注释》、张燕婴主编的《论语:中华经典诵读》、钱理群主编的《论语通译》和钱海水主编的《论语通解》等,均可推荐给学生作为课堂读本。
2.学习内容的确定
《论语》全书共有20篇,492章,约13 000多字。因此,在普通高中阶段应将《论语》中代表性最强、影响最深远的内容确定为学习内容。由于《论语》没有固定的编者和严格的体例,所以在学习时,可按照思想内涵将其分为若干板块例如“孔子的君子观”“孔子的文化观”“孔子论仁政”“孔子的孝道”“孔子‘和’的思想”“孔子的学习观”“孔子的教育观”“孔子论人际交往”等。通过具体而深入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论语》的精髓,达到高效、实用的学习效果。
3.释义内容的取舍
在《论语》中,有些语句的内涵在理解上存在争议。对此,教师应把学术争鸣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前提下,作出自己的选择。这才是学习的佳境。例如对《八佾第三》中“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有的专家将其解释为“《关雎》这一乐章,欢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情”[1]。其中,将“淫”字解释为“过分”。有的学者将其解释为“《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2]。其中,将“淫”字解释为“放荡”。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里,既把“淫”解释为“过分”,又把“淫”解释为“放荡”。于是,学生分成两派。有的学生认为“淫”字应解释为“过分”,表明孔子对《关雎》一诗情感表达适度的认可,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有的学生认为《关雎》是一首爱情诗,既表达克制的快乐,又表达甜蜜的忧愁。因此,整首诗所传达的情感纯洁而高尚,没有放荡之意。孔子给予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不仅符合该诗自身特点,更符合孔子对《诗经》的整体评价,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由于学生充满智慧的个性解读均建立在深入解读《论语》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取舍,没必要作出非此即彼的统一。
二、“修”的问题
“修”即突出《论语》选修课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把学习过程与学生修养相结合。首先,《论语》选修课有其自身特点——精华与糟粕兼而有之。其根本原因在于孔子的思想精芜并存。孔子思想的精华,大致有四方面。一是仁政理想,强调德治仁政,反对苛政暴敛。二是道德修养观,强调自我修养,讲究仁义礼智信,推崇“君子品格“。三是人际交往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孝悌、忠恕、信义和礼数等伦理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四是和教育相关的思想,诸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除了精华之外,孔子的思想中也存在糟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与认识孔子的思想。其次,在《论语》选修课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学生是颇具个性、善于思考的年轻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有效吸纳孔子的思想,并把学习过程与学生自我修养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式有辩论、研讨和写小论文等,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辩证分析的能力。
例如,对孔子思想中“君子品格”的研修。孔子推崇“君子品格”,其论述颇多。既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又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孔子定义的“君子”,根据钱穆先生的理解,即“君子,成德之名”[3]。具体来讲,即“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不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4]。可见,“君子品格”是孔子追求的理想品格。
针对“君子品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研讨,展开辩论,各抒己见。例如,学生小苏欣赏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观点。小苏认为:如果一个人华而不实,那么便如竹子一般枝叶有余而内中不足;若是一个人过于质朴,那么也会枯燥无味;假如一个人既有外表又有内在,那就是两全其美,可令竹中盈金,能使铁树开花。又如,一些学生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提出异议。针对前者,学生小李指出:在当今社会,‘义’和‘利’的冲突已不再尖锐。唯利是图固然可耻,但‘义’字当头也有利害相争。针对后者,学生小王认为: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固然是美德,但每个人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外,还应悦纳自我,以求自信和放松;对他人固然应宽容,但对恶人恶事不该宽容;一个集体应有纪律约束,但不能为求得一团和气而影响整体进步。
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既有赞同,也有批判。只要赞同时不虚饰,批判时不偏执,站在时代高度,立足现实思考,教师就应给予肯定。毕竟,研讨和辩论的过程既是学生对《论语》深入思考的过程,又是由认知领会到行动内化的必经之途,表明学生希望借助《论语》提升自身修养、完善社会准则的心理。
《论语》选修课应注重“选修”二字,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个人情趣和道德修养,为自主学习、研讨辩论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最终继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形成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1]张卫中.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论语通译[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2][4]张燕婴.论语:中华经典诵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钱穆.论语新解——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
(责任编辑:梁金)
一、“选”的问题
1.学习版本的选择
《论语》的古今注本繁多。只有选好读本,才能进入《论语》学习的正确门径。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推荐几种比较优秀的注本。比较优秀的传统注本,例如东汉郑玄的《论语注》、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和近代程树德的《论语集释》等皆有重要参考价值。不过,传统注本较为艰深,教师可建议学生课下了解。比较优秀的现代注本,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孙钦善译注的《论语注释》、张燕婴主编的《论语:中华经典诵读》、钱理群主编的《论语通译》和钱海水主编的《论语通解》等,均可推荐给学生作为课堂读本。
2.学习内容的确定
《论语》全书共有20篇,492章,约13 000多字。因此,在普通高中阶段应将《论语》中代表性最强、影响最深远的内容确定为学习内容。由于《论语》没有固定的编者和严格的体例,所以在学习时,可按照思想内涵将其分为若干板块例如“孔子的君子观”“孔子的文化观”“孔子论仁政”“孔子的孝道”“孔子‘和’的思想”“孔子的学习观”“孔子的教育观”“孔子论人际交往”等。通过具体而深入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论语》的精髓,达到高效、实用的学习效果。
3.释义内容的取舍
在《论语》中,有些语句的内涵在理解上存在争议。对此,教师应把学术争鸣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前提下,作出自己的选择。这才是学习的佳境。例如对《八佾第三》中“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有的专家将其解释为“《关雎》这一乐章,欢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情”[1]。其中,将“淫”字解释为“过分”。有的学者将其解释为“《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2]。其中,将“淫”字解释为“放荡”。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里,既把“淫”解释为“过分”,又把“淫”解释为“放荡”。于是,学生分成两派。有的学生认为“淫”字应解释为“过分”,表明孔子对《关雎》一诗情感表达适度的认可,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有的学生认为《关雎》是一首爱情诗,既表达克制的快乐,又表达甜蜜的忧愁。因此,整首诗所传达的情感纯洁而高尚,没有放荡之意。孔子给予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不仅符合该诗自身特点,更符合孔子对《诗经》的整体评价,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由于学生充满智慧的个性解读均建立在深入解读《论语》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取舍,没必要作出非此即彼的统一。
二、“修”的问题
“修”即突出《论语》选修课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把学习过程与学生修养相结合。首先,《论语》选修课有其自身特点——精华与糟粕兼而有之。其根本原因在于孔子的思想精芜并存。孔子思想的精华,大致有四方面。一是仁政理想,强调德治仁政,反对苛政暴敛。二是道德修养观,强调自我修养,讲究仁义礼智信,推崇“君子品格“。三是人际交往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孝悌、忠恕、信义和礼数等伦理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四是和教育相关的思想,诸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除了精华之外,孔子的思想中也存在糟粕,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与认识孔子的思想。其次,在《论语》选修课教学中,学习的主体——学生是颇具个性、善于思考的年轻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从而有效吸纳孔子的思想,并把学习过程与学生自我修养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式有辩论、研讨和写小论文等,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辩证分析的能力。
例如,对孔子思想中“君子品格”的研修。孔子推崇“君子品格”,其论述颇多。既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又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孔子定义的“君子”,根据钱穆先生的理解,即“君子,成德之名”[3]。具体来讲,即“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不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4]。可见,“君子品格”是孔子追求的理想品格。
针对“君子品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研讨,展开辩论,各抒己见。例如,学生小苏欣赏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观点。小苏认为:如果一个人华而不实,那么便如竹子一般枝叶有余而内中不足;若是一个人过于质朴,那么也会枯燥无味;假如一个人既有外表又有内在,那就是两全其美,可令竹中盈金,能使铁树开花。又如,一些学生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提出异议。针对前者,学生小李指出:在当今社会,‘义’和‘利’的冲突已不再尖锐。唯利是图固然可耻,但‘义’字当头也有利害相争。针对后者,学生小王认为: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固然是美德,但每个人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外,还应悦纳自我,以求自信和放松;对他人固然应宽容,但对恶人恶事不该宽容;一个集体应有纪律约束,但不能为求得一团和气而影响整体进步。
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既有赞同,也有批判。只要赞同时不虚饰,批判时不偏执,站在时代高度,立足现实思考,教师就应给予肯定。毕竟,研讨和辩论的过程既是学生对《论语》深入思考的过程,又是由认知领会到行动内化的必经之途,表明学生希望借助《论语》提升自身修养、完善社会准则的心理。
《论语》选修课应注重“选修”二字,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个人情趣和道德修养,为自主学习、研讨辩论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最终继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形成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1]张卫中.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论语通译[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2][4]张燕婴.论语:中华经典诵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钱穆.论语新解——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