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1 X”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zqzq7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之前的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强调“中国化”与“经典性”,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的内容。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占课文总数的30%。然而,这对学生丰富文化底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针对这一问题,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提出了“1 X”的教学模式。他指出,“实施‘1 X’的办法,即每讲一课(主要指精读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1]。这种教学模式,立足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重向课外阅读延伸,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运用“1 X”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呢?本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日积月累”板块中的《忆江南》为例,谈谈笔者的实践与思考。
  一、古诗词“1 X”阅读文本的选择
  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2]。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利用教材里的古诗词作为例子来教读,再从教材外选择一组古诗词作为“X”来进行群文阅读。从教材中的“1”链接到教材外的“X”,这就让教师拥有了“编者”的身份,有了选择教学内容的自由。但“X”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则受教师的阅读视野、阅读品位和教育理念的影响,这也考验了教师的专业功底和素养。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来考虑这一问题:一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相关的古诗词,二是选择同一作者的相关作品,三是根据古诗词的表达方式选择。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中的《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在年轻时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写《忆江南》时,白居易已离开苏州多年,但苏杭的秀丽风景、人情冷暖都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作者抑制不住内心的怀念,写下了《忆江南三首》。统编教材中选的是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如果让学生孤立地学习这一首词,是一种缺憾。因为这三首词,既各自独立又互为补充,融为一体,分别描绘了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艺术表现力强,意境奇妙,所以笔者把另外两首《忆江南》作为“X”,引导学生去学习。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刘禹锡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他读了白居易的这三首词后,很受感动,也写了两首《忆江南》进行附和。于是,笔者把刘禹锡写的两首《忆江南》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古诗词的群读是需要精心组合的。教师只有通过合理又巧妙地组合,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收获。跟之前的教材相比,统编教材的课文总量减少了,但如果采用“1 X”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内容就会更丰富、更高效了。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我们采用从“1”到“X”,再到整本书的阅读,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唐诗三百首精选》《日有所诵》《小学生经典诵读100篇》等,就能做到像吕叔湘先生说的,“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
  二、古诗词“1 X”的教学策略
  崔峦指出,“群文阅读是最接近阅读常态的阅读,是学生学习与生活最有效的阅读方式”[3]。古诗词“1 X”的教学模式,也是群文阅读的形式之一。温儒敏多次提醒教师“一堂课下来,教师要把握得住‘干货’。读书方法就是‘干货’。把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例如,在教学《忆江南》时,笔者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诵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法。学习古诗词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几遍,但“多读”不是一味地“傻读”,而要循序渐进。
  一是读正确,读通顺。朱熹曾说:“读之,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4]初读古诗词,学生往往是结结巴巴,但只要多读几遍,就会读流利。
  二是读出韵味来。与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古诗词具有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散文是散步,诗歌是舞蹈”。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让其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其一)》时,笔者提醒学生,一方面,要注意停顿;另一方面,要注意押韵,“谙”“蓝”“南”都是“ɑn”韵,在朗诵的时候,要将这三个字读得舒展、突出一点,就能将韵律显现出来。至于诗词诵读时的“平仄”,小学生如果能感觉到就更好了,但不对其提过高要求。
  三是读出画面来。古诗词语言凝练,形象生动,有极大的想象空间,而想象的前提是知其大意。在学生了解了詞的大意之后,通过反复诵读,闭眼想象词中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色,就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四是读出情感来。古代的诗人、词人常常通过创作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地了解,而且有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5]。在学习《忆江南》时,笔者让学生反复诵读三首词的末句“能不忆江南?”“何日更重游?”“早晚复相逢?”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温儒敏建议老师把诵读作为学习古诗词基本的又是最重要的环节与手段。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少一些细致的分析,少一些热闹的活动,也不一定要先译后讲,而是要让“读”占鳌头,甚至能让学生做到当堂成诵。   2.比较式阅读
  崔峦在谈到群文阅读时提出“,群文阅读一般教学流程,是通过比较阅读整合信息,进而实现意义建构”[6]。在古诗词“1 X”的教学中,我们不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讲深讲透”,而应采用比较阅读的策略,让学生明晰诗词之间的差异,培养其对信息的筛选、提取、分析和运用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比较不同之处。我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就会有不同的发现。如在学完教材中的《忆江南(其一)》之后,向学生推荐另外两首,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的大概意思,并比较三首词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从描写的内容上比较,第一首写到了江花、江水,第二首写到了桂子、潮头,第三首写到了吴酒、吴娃。也可以从描写的方法上比较,第一首着重写色,色彩艳丽;第二首有香有声,动静结合;第三首写酒写人,物人合一......
  二是比较相同之处。通过比较诗词的共同之处,学生就可以发现诗词创作的规律。如教学《忆江南》时,笔者让学生采用“读一读”“比一比”的方法,使其有所发现。从韵脚上看,第一首词中的
  “谙”“蓝”“南”,押“ɑn”韵;第二首词中的“州”“头”“游”,押“ou”韵;第三首词中的“宫”“蓉”“逢”,押“ng”韵。通过比较,学生对词牌名《忆江南》的表现形式就有了初步印象。
  3.探究式阅读
  探究式阅读是以问题为主线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它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在学习《忆江南三首》时,笔者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三首词时的困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笔者从中筛选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让学生去探究,如“作者白居易非常怀念江南的美景,他对那里的人有没有思念之情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从网上搜集到了关于白居易的一些小故事。通过阅读这些故事,学生对白居易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探究式阅读,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能够由表及里,向开阔处和纵深处发展。
  三、古诗词“1 X”教学注意事项
  在古诗词“1 X”教学模式的实践和反思中,我们发现,“1”和“X”的功能不同,学习形式也有所不同。只有合理地搭配,才能更好地完成古诗词的教学任务。
  1“.1”要重方法习得
  入选统编教材的古诗词,主要编排在精读课文部分和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部分。对于精读课文,温儒敏教授指出“,精读课文主要由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功能是什么?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古诗词“1 X”中的“1”就是精读精讲的内容,不能走“满堂讲“”满堂问”的老路,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如通过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通过赏析感受古诗词的凝练隽永,体会作者的情感。
  2.防止“X”的过度分析
  古诗词“X”的教学,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自主地读,把从“1”中习得的方法运用到“X”中,自己去尝试、体会。哪怕学生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也没有关系,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長,阅历的增加,理解能力的提升,会渐渐明白诗词的内涵。“X”的教学,扩大了学生古诗词阅读的面,保证了学生古诗词积累的量,通过量变引起质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让学生背熟古诗词
  谈到背诵古诗词,朱自清认为,“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学生所学的古诗词,如果成了“过眼云烟”,即使读的篇目再多,最终还是一无所获。所以,学古诗词,一定要背,而且要背熟。只有多背、勤背,才能熟记于心,才会终身不忘,才会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正如一位老师所说:“把经典诗文背得滚瓜烂熟,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童子功,是一辈子都用得上的文化修养。”
  古诗词“1 X”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吸收中华民族经典的智慧,提升其生活品位,丰富其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3][6]崔峦.群文阅读再出发[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8(3).
  [4]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要:小说成功的判定标准很大程度上在于小说的叙事艺术。不同的人生阅历,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造就了作家不同风格的叙事视角,对于生活的感受和表现的因人而异成就了不同的小说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不仅仅是作家写作上的技巧,更大程度上是作家对于世界本质的艺术把握。因此,从叙事视角下对矛盾小说的解读可以更好地帮我们理解其创作的主体精神和小说的整体结构  关键词:叙事视角 矛盾 小说  当前对于矛盾小说的研究不胜枚举
一、古代韵律诗的本质:言声和谐  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性质是什么?《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笔者认为,“言”(言语)与“声”(声音)的和谐,是古代韵律诗的本质属性,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唯一标志。  这里所谓的“言”,即诗的言语表达形式,是对诗歌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是诗人
乐府民歌不仅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语言、叙事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通俗、诗乐合一的形式,以及杂言句式等都是它的独特之处。乐府民歌还是一种歌舞表演艺术,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性。同时,它所表现出来的戏剧化特质,可以说是我国民族戏剧的前期形态,为之后民族戏剧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乐府诗选》分为上下两编,共收录了乐府诗840首。上编专选汉魏六朝乐府古辞454首,下编
摘要:史蒂文森创作《化身博士》有着深刻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化身博士》表明了史蒂文森对社会道德问题的严肃思考。本文结合《化身博士》植根的时代背景,对作品中主人公进行深入的剖析, 探讨《化身博士》的现实意义,促使人们关注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并对自身进行反思,应如何去行善,避免灵魂的堕落。  关键词:史蒂文森 双重人格 维多利亚时期道德观  作为19世纪末英国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
忆秦娥·抗疫情行书100cm X 53cm 2020年  抗疫情新冠虐,荆楚城封,汉水咽。  汉水咽,愁云骤起,雾遮柳色。  雷公火神战意烈,关山险阻何所怯。  何所怯,斩魔祛疫,白衣如雪。  舒炯  满族,别署树庭,室名观云堂,心香山馆。1956年1月出生于四川成都,四岁学书,受业于李灏先生。數十余年来,遍临历代各家,精研篆隶、简帛,兼及真楷,溢而为行为草,取精用宏,化融碑帖,以书证道,道与书合
日本的经济增长引世界瞩目,日本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在文化合作等领域中,日本也迈开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脚步,为世界文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因此,研究日语与日本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義。由杨峻和坂中仁美二人主编的《日语与日本文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2018年6月出版)一书,对于我们学习日语与日本文化很有帮助。该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从研究内容来看,该书层次清晰、贴近生活  该书主要分为六个单元,通过日本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回忆儿时生活的作品,文章以孩童的口吻讲述童年趣事,使读者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为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所动容。也正因为这份童真与深情,《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人人教版和西师大版等多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在这篇课文后面附设“资料袋”,介绍作者林海音及其作品《城南旧事》等相关文学常识。在“资料袋”中,编者指出“这篇课文
儿童视角叙事贯穿莫言文学创作的全部历程。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讲述故事。儿童视角下的“我”——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叙述视角,同时也是叙述者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儿童具有叙述和被叙述的双重身份。赵毅衡曾说:“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  莫言文学创作风格的发展与演变,直接影响到他的儿童视角文本的表现方式,也反映了他对儿童性格塑造的变化,
摘要: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代表作《喜福会》中主要讲述了四位女性的人生经历,小说中描写的母女之间似乎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些难以解决的矛盾与冲突实际上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主要对《喜福会》中母女之间关系的转变进行阐释。  关键词:《喜福会》谭恩美叙事矛盾与和解  引言  华裔文学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并以独树一帜而著称。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深受文学大家的赏识,同时也得
《那个星期天》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选自史铁生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是课本第三单元“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写作主题的第二篇。课文描写“我”那个星期天期盼玩乐的心路,细致入微:由满怀期待、兴奋雀跃,到焦急等待,再到伤心失望、憋屈无奈。强烈的思绪牵扯,让人隐约感觉到作者哀怨之情的流淌,没有孩童的轻松,只有成人世界的骨感。回应心绪不宁、显示意识流变的记叙手法非比寻常,给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