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成功的判定标准很大程度上在于小说的叙事艺术。不同的人生阅历,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造就了作家不同风格的叙事视角,对于生活的感受和表现的因人而异成就了不同的小说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不仅仅是作家写作上的技巧,更大程度上是作家对于世界本质的艺术把握。因此,从叙事视角下对矛盾小说的解读可以更好地帮我们理解其创作的主体精神和小说的整体结构
关键词:叙事视角 矛盾 小说
当前对于矛盾小说的研究不胜枚举,很多学者以社会历史为参照体系,对矛盾小说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进行了热情的关注,但是对于矛盾小说的艺术性叙事角度还很少有人问津。小说的灵魂在于作家独特的叙事视角,作家的叙事视角也因个人的阅历,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对于生活的感受和表现的因人而异成就了不同的小说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不仅仅是作家写作上的技巧,更大程度上是作家对于世界本质的艺术把握。因此,对于矛盾小说进行叙事视角下的解读应该也是理解小说内涵和精神的新途径。
纵览矛盾小说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群体是小说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作者呕心沥血进行创作的重点所在。社会群体的表现通过有效的时间进行刻画和傳递,再现中国社会的缩影一直是矛盾小说叙事手法创作下的重点。
通过对小说《动摇》的解读,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当年的革命经过:政治斗争的错综复杂,反动派杀人如麻的残酷无情,革命者追求理想的天真幼稚以及时代青年爱国情感的高涨外露。作者通过时间将大革命期间发生在湖北县城的一切客观呈现给大家,我们也从中可以窥视出当时风云际会的中国。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怀着对中国社会再现的报复,最终完成了被成为三十年代百科全书——《子夜》。被成为“压缩中篇”的中篇小说《林家铺子》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上海“一二?八”战争带来的农村经济的颓废和社会动乱,林老板的忧患人生,小镇上奸诈的党部老爷,苦苦威逼的警察局长都和林家铺子的兴衰有着紧密的关系,看着微不足道的一副小城的画卷,同样浓缩了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的现状。
小说《第一阶段故事》、《腐蚀》、《锻炼》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作品都是真实再现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况。《霜叶红似二月花》虽然没有完稿,但是同样掩盖不住作品的恢弘气势:作者运用细致入微的叙事视角刻画了普通人家的生活和心态,生活的痛苦和对美好的翘首期盼力透纸背,繁碎的家庭琐事道出了生活的世态风情,揭示了工业文明下中国社会封建宗法制的瓦解过程和新旧地主之间的激烈冲突。
叙事视角作为一种艺术存在,我们就要关注它的时空观念。矛盾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小说的叙事时间和社会时间进行了遥相呼应,矛盾总是在现实的印象还在人们的冷漠之中,就立刻准化成艺术品展示给大家,使得自己的作品展现给大家的中国具有很强的现实时间性。例如在大革命发生后的几个月,直接记录这件时代大事件的《蚀》便于大家见面;同时在《幻灭》中描写的重返南昌进行南昌起义的张惟力的情节,就发生在作者进行创作的时期。广阔的空间背景是矛盾小说的又一大特点。把矛盾小说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对象来和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故乡的山水风情并没有占领他创作的主题。绍兴化了的朱庄和鲁镇的人们生活情景是经常出现在鲁迅小说中的意境,作者主要是为了揭露出中国的傳统封建文化对于人们精神灵魂的毒害和封建社会下人们穷困潦倒的生活;北京古城西北角的小羊圈胡同是老舍小说中割舍不掉的情结因素,作者主要是为了傳达出在封建家族中数代同堂下的生活。在矛盾的笔下,空间背景有《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的五四前后的江浙水乡;《子夜》中的三十年代的大上海;《腐蚀》中的抗战时期的重庆。
作者选择的这些空间背景大都是当时的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前面所说的小说的时间观是一脉相承的,达到了对中国历史进程进行概括的艺术性高度。对于某一部具体的小说作品,作者的空间转换也是相当开阔的,作者喜欢对规模宏大的生活场景进行刻画。例如在《虹》中对梅女士的开篇描写是冲出夔门,运用三峡的宏伟景观作为描写的背景,然后运用回叙的视角导出了她在成都的少女时代的生活,随即又告诉了大家梅女士在沪洲和上海的社会生活,通过梅女士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空间下的主角的生活,从而达到了作者“为中国近十年之壮举,留一印痕”的写作意图。虽然《子夜》是三十万字的长篇巨著,可是描写的空间十分开阔,所以时间跨度就显得很短,刻画了从家庭到车间,从农村到城市的五月到七月的事件。《腐蚀》除了计划用多卷进行分开创作外,一般采用了对生活断面进行清晰真实的描写,这些艺术性的叙事审美转化了时空形态,为艺术地呈现复杂的中国社会奠定了基础,可以让矛盾将政治的,经济的,伦理的和社会意识的丰富的社会内容统统囊括进来,并且通过这些关系的描写来见证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对于人物的刻画,矛盾也不同于鲁迅的从中国傳统思想文化的角度揭露对中国人精神的禁锢;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当时人们副总的心里情绪的刻画,忽视对世纪行为的社会和历史功用。矛盾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对人们的心理结构进行剖析,笔下的人物的命运和职业都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矛盾早期小说《虹》中时代青年的迷途人生的经历到四十年代创作的《腐蚀》中赵惠明的堕落,无不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著名的捷克学者也从另一角度对矛盾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做了如下的评论:“矛盾小说叙事的对象是社会整体,即便是作品中对某个人物命运的刻画也离不开整个时代的的背景,一个人的命运不仅仅是个人的写真,是整个社会或者一代人的真实刻画,主人公的处境不是一个人的处境,是一个时代的人共有的时代写真。他运用自己独特的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和现实的写作手笔对中国赛和会的命运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因此,矛盾的小说叙事视角是独特的浓缩式的中国社会的写实的再现,小说的重要价值在于不是简单地模拟出表层状态,更是深度地通过人物命运的描写揭示了一定社会时期的社会本质和历史发展走向。
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小说的创作还处在一个摸索前进的阶段:例如《冲击期化石》(张资平)表现出了当时社会性闷骚的变态情绪;《落叶》(郭沫若)表现出了浪漫情丝的飘扬;《一叶》(王统照)表现出对人生奥秘的探索。这些初期的小说仍旧是个人抒情达意的俗套运用,审美只是情感和意念的苍白无力的表现。面对当时复杂多姿的社会生活,作家对于小说创作表现的艺术性显得苍白无力。矛盾小说运用独特的中国社会缩影的叙事视角进行创作,给读者提供了了解社会历史和认识国情的更为广阔的平台,展示出对当时变化莫测的社会生活的艺术性把握的高度,开辟了中国小说创作的新的审美途径,标志着中国小说新的创作时代的开始。参考文献:
[1]孙中田 霜叶红似二月花与40年代小说[J],东北师大学报,1996,05
[2]樊丽 论茅盾《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
[3]陈健 论茅盾小说的叙事方式[J],中国文学研究,1989,07
[4]刘姗姗 论茅盾的上海都市书写[D],青岛大学,2005
[5]刘姗姗 论茅盾的上海都市书写[D],青岛大学,2005
[6]徐江涛茅盾文学批评特点成因探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关键词:叙事视角 矛盾 小说
当前对于矛盾小说的研究不胜枚举,很多学者以社会历史为参照体系,对矛盾小说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进行了热情的关注,但是对于矛盾小说的艺术性叙事角度还很少有人问津。小说的灵魂在于作家独特的叙事视角,作家的叙事视角也因个人的阅历,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对于生活的感受和表现的因人而异成就了不同的小说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不仅仅是作家写作上的技巧,更大程度上是作家对于世界本质的艺术把握。因此,对于矛盾小说进行叙事视角下的解读应该也是理解小说内涵和精神的新途径。
纵览矛盾小说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群体是小说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作者呕心沥血进行创作的重点所在。社会群体的表现通过有效的时间进行刻画和傳递,再现中国社会的缩影一直是矛盾小说叙事手法创作下的重点。
通过对小说《动摇》的解读,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当年的革命经过:政治斗争的错综复杂,反动派杀人如麻的残酷无情,革命者追求理想的天真幼稚以及时代青年爱国情感的高涨外露。作者通过时间将大革命期间发生在湖北县城的一切客观呈现给大家,我们也从中可以窥视出当时风云际会的中国。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怀着对中国社会再现的报复,最终完成了被成为三十年代百科全书——《子夜》。被成为“压缩中篇”的中篇小说《林家铺子》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上海“一二?八”战争带来的农村经济的颓废和社会动乱,林老板的忧患人生,小镇上奸诈的党部老爷,苦苦威逼的警察局长都和林家铺子的兴衰有着紧密的关系,看着微不足道的一副小城的画卷,同样浓缩了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的现状。
小说《第一阶段故事》、《腐蚀》、《锻炼》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作品都是真实再现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况。《霜叶红似二月花》虽然没有完稿,但是同样掩盖不住作品的恢弘气势:作者运用细致入微的叙事视角刻画了普通人家的生活和心态,生活的痛苦和对美好的翘首期盼力透纸背,繁碎的家庭琐事道出了生活的世态风情,揭示了工业文明下中国社会封建宗法制的瓦解过程和新旧地主之间的激烈冲突。
叙事视角作为一种艺术存在,我们就要关注它的时空观念。矛盾小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小说的叙事时间和社会时间进行了遥相呼应,矛盾总是在现实的印象还在人们的冷漠之中,就立刻准化成艺术品展示给大家,使得自己的作品展现给大家的中国具有很强的现实时间性。例如在大革命发生后的几个月,直接记录这件时代大事件的《蚀》便于大家见面;同时在《幻灭》中描写的重返南昌进行南昌起义的张惟力的情节,就发生在作者进行创作的时期。广阔的空间背景是矛盾小说的又一大特点。把矛盾小说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对象来和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故乡的山水风情并没有占领他创作的主题。绍兴化了的朱庄和鲁镇的人们生活情景是经常出现在鲁迅小说中的意境,作者主要是为了揭露出中国的傳统封建文化对于人们精神灵魂的毒害和封建社会下人们穷困潦倒的生活;北京古城西北角的小羊圈胡同是老舍小说中割舍不掉的情结因素,作者主要是为了傳达出在封建家族中数代同堂下的生活。在矛盾的笔下,空间背景有《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的五四前后的江浙水乡;《子夜》中的三十年代的大上海;《腐蚀》中的抗战时期的重庆。
作者选择的这些空间背景大都是当时的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前面所说的小说的时间观是一脉相承的,达到了对中国历史进程进行概括的艺术性高度。对于某一部具体的小说作品,作者的空间转换也是相当开阔的,作者喜欢对规模宏大的生活场景进行刻画。例如在《虹》中对梅女士的开篇描写是冲出夔门,运用三峡的宏伟景观作为描写的背景,然后运用回叙的视角导出了她在成都的少女时代的生活,随即又告诉了大家梅女士在沪洲和上海的社会生活,通过梅女士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空间下的主角的生活,从而达到了作者“为中国近十年之壮举,留一印痕”的写作意图。虽然《子夜》是三十万字的长篇巨著,可是描写的空间十分开阔,所以时间跨度就显得很短,刻画了从家庭到车间,从农村到城市的五月到七月的事件。《腐蚀》除了计划用多卷进行分开创作外,一般采用了对生活断面进行清晰真实的描写,这些艺术性的叙事审美转化了时空形态,为艺术地呈现复杂的中国社会奠定了基础,可以让矛盾将政治的,经济的,伦理的和社会意识的丰富的社会内容统统囊括进来,并且通过这些关系的描写来见证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对于人物的刻画,矛盾也不同于鲁迅的从中国傳统思想文化的角度揭露对中国人精神的禁锢;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当时人们副总的心里情绪的刻画,忽视对世纪行为的社会和历史功用。矛盾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对人们的心理结构进行剖析,笔下的人物的命运和职业都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矛盾早期小说《虹》中时代青年的迷途人生的经历到四十年代创作的《腐蚀》中赵惠明的堕落,无不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著名的捷克学者也从另一角度对矛盾这种独特的叙事视角做了如下的评论:“矛盾小说叙事的对象是社会整体,即便是作品中对某个人物命运的刻画也离不开整个时代的的背景,一个人的命运不仅仅是个人的写真,是整个社会或者一代人的真实刻画,主人公的处境不是一个人的处境,是一个时代的人共有的时代写真。他运用自己独特的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和现实的写作手笔对中国赛和会的命运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因此,矛盾的小说叙事视角是独特的浓缩式的中国社会的写实的再现,小说的重要价值在于不是简单地模拟出表层状态,更是深度地通过人物命运的描写揭示了一定社会时期的社会本质和历史发展走向。
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小说的创作还处在一个摸索前进的阶段:例如《冲击期化石》(张资平)表现出了当时社会性闷骚的变态情绪;《落叶》(郭沫若)表现出了浪漫情丝的飘扬;《一叶》(王统照)表现出对人生奥秘的探索。这些初期的小说仍旧是个人抒情达意的俗套运用,审美只是情感和意念的苍白无力的表现。面对当时复杂多姿的社会生活,作家对于小说创作表现的艺术性显得苍白无力。矛盾小说运用独特的中国社会缩影的叙事视角进行创作,给读者提供了了解社会历史和认识国情的更为广阔的平台,展示出对当时变化莫测的社会生活的艺术性把握的高度,开辟了中国小说创作的新的审美途径,标志着中国小说新的创作时代的开始。参考文献:
[1]孙中田 霜叶红似二月花与40年代小说[J],东北师大学报,1996,05
[2]樊丽 论茅盾《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
[3]陈健 论茅盾小说的叙事方式[J],中国文学研究,1989,07
[4]刘姗姗 论茅盾的上海都市书写[D],青岛大学,2005
[5]刘姗姗 论茅盾的上海都市书写[D],青岛大学,2005
[6]徐江涛茅盾文学批评特点成因探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