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意识流变,回归常理常态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123q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个星期天》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选自史铁生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是课本第三单元“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写作主题的第二篇。课文描写“我”那个星期天期盼玩乐的心路,细致入微:由满怀期待、兴奋雀跃,到焦急等待,再到伤心失望、憋屈无奈。强烈的思绪牵扯,让人隐约感觉到作者哀怨之情的流淌,没有孩童的轻松,只有成人世界的骨感。回应心绪不宁、显示意识流变的记叙手法非比寻常,给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带来不小的挑战。为此,笔者尝试破除作者意识流的晦涩,还学生记叙文常规常理的畅达。
  一、适度揭示作品意识流的本质
  揭示《那个星期天》课文意识流的本质,进而化异为常,是切合学生心智特点、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课文是《童年之门》第30节原文的第1、第2自然段,改编似乎只是把“礼拜日”变成“星期天”,以弱化宗教意味,体现中国特色与儿童生活。作者史铁生,个性特征鲜明。他孱弱的身体,激发精神灵魂的发育成长,光辉生存的绝望,令其陷入“极限情境”,备感脆弱。史铁生与普鲁斯特一样,記忆与冥想成为其写作方式与生存方式,在勉力写作中寻获精神慰藉。“记忆与印象”是他的创作源泉,“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他的作品具有显著意识流风格。当然,他写作的格调前后期迥异,呈现“清新明快”与“深沉凝重”的异趣。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务虚笔记》,已非篇幅上的悬殊。他的后期作品难掩哀怨与悲凉的底色。1996年面世的《务虚笔记》,虽可谓中国文学上真正的宗教哲理小说,但在作者本人看来,“人们完全可以把《务虚笔记》看成自传体小说。只不过其所传者主要不是在空间中发生过的,而是在心魂中发生着的事件。……就连‘我’这个角色也只是我全部印象的一部分,……他们的相互交织、重叠、混淆,才是我的全部,才是我的心魂之所在……”史铁生因不能从容当下、畅想未来,进而就形“印”相吊,深入掘进大概尚可的印象往事。但这种掘进,可能也因乏“美”可陈,而“我无意追踪史实”,就带着当下的心境溯源过往,揭示宿命。《务虚笔记》反复发问“要是你推开的不是这个门而是那个门,……”,投胎与宿命论昭然若揭。把《那个星期天》与史铁生连线,置于《务虚笔记》之中,我们就能理解它不一样甚至是不习惯、不舒服的味道。《那个星期天》写的是童年生活,有的却是成人意识中的低回与沉重,正如课文末尾所说:“男孩儿……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针对有学生提出“‘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怎么还有‘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的景象”的诘问,我引导说,这景象更多是作者心理上、意识上的而不是真正眼睛中的。特别是,我们应当透过这句话,把握全文的思想主题“孩子很丰满,生活很骨感”,进而揭示全文的凄婉情绪与作者不幸命运之间的线性联系。
  二、轻松还原人称、对话、语言表达等常态
  《务虚笔记》是“思想深邃而又驳杂,意义沉实而又虚飘”的,但其节选《那个星期天》的叙述,总体而言是足够清晰而实在的。我们不应让无忧无虑的幸福孩童去承受命运无常之“虚”、灵魂考问之重。课文用语上一定程度的混沌不清、絮絮叨叨,正是作品偏重心理活动、意识流牵引的反映。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用常理常情解读文本。
  在人称上,《那个星期天》无疑是以第一人称来记叙的。起始句即为“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且通篇运用记叙主体“我”49个,总体保持了人称的一致性,符合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要求。但文中有3处该用“我”的地方却用了第三人称“男孩儿”“他”,甚至文章结尾句的人称都变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笨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这种一定程度模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界限的手法是不寻常的,其实反映了作者的视角变换与意识流变,更在本质上反映了史铁生笔下的“我”非纯粹的自我、真我。我们当然无须跟学生讲解这么多深奥的“所以然”,阐释人称混用的合理性,以免其坠入五里云雾。因此,我坚持强调记叙文写作中保持人称一致性的意义,防止引起思维混乱,并引导学生把“男孩儿”“他”换回“我”。这样并不影响对文本的基本理解。在对话上,全文3处无一用双引号,也几无明确人称:①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②您说了去!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③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种舍弃称呼,消解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根本差异的手法,有人认为是“干净、利落,便于阅读,也别有一番情趣”,我却不以为然,认为其有违工具性常规,读来并不轻松。这种对话像“蹦”出来的生硬写法,温情索然,但恰好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局促,折射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艰难。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尝试着给母子对话加上称呼及恰当的标点符号,以准确解读文本,并结合课文仅有的直接引语句“噢,对不起,噢,对不起……”,巩固学生有关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知识。在语言表达上,好的文章都需要对遗词造句细推敲,做到简洁、清爽。但《那个星期天》中的用语却不尽然,如第2、第7自然段中的“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第6自然段中的“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明显有颠来倒去、拖泥带水的感觉。我们完全可以把第6自然段中的这段话简练为“下午吧,母亲说,睡醒午觉再去,下午准去”。对此,我提醒学生在日常写作中,除非刻画主人公心理特性如心神不宁、心烦意乱等需要,否则一定要注意条理清晰、语言精练。
  三、清晰把握时间线、情感线的延展与交汇
  写作手法上的怪异,不掩《那个星期天》是记叙文之楷范。文章描写细腻但不琐碎,脉络、条理清晰,时间线与情感线梯次延展,相互映衬。伴随一日美好时光的流逝,是天真念想烂漫的幻灭。光线的明暗就是心情的欢悲。
  在时间线上,总句一目了然,“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然后是久盼而至的星期天全天记忆深刻的铺陈。早晨,“我”“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然后是跑到街口等,藏在门后等;上午,“跳房子”等,蹲院子地上等,翻看画报等,“追在母亲的腿底下”催;中午,“午觉睡过了头”;下午,蹲在母亲身边,看她洗衣服,看着盆里盆外的衣服,看着日头的西沉;傍晚,无声地流泪,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从早到晚,文章叙事连贯,描写细致,情节感人。在情感线上,景色描写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与具体经历相呼应,如同一天的时光,由日出东方到日落西山,完全是一段情感“过山车”。早晨,“我”满怀希望,“阳光明媚”,看着云彩走,“焦急又兴奋”;上午,“念念叨叨”,急迫而煎熬;下午,一声不吭,“沉郁”而无奈;傍晚,哀怨而绝望。
  《那个星期天》写的就是六年级学生年龄段的事情,他们感同身受,读来亲切自然。但是,文章所渲染的气氛并不轻松,我们需要把学生导向生活的真实——有舒畅也有纠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并非常规,我们需要把学生导回写作的通则。这样,我们透过深沉的情绪化与意识流,既读懂文本,领悟精髓,又抱朴守正,免除对规则的偏移。
其他文献
摘要:“儿童早期阅读即识字”的观点传播已久,导致超前识字有害论,人为割裂了识字与阅读关系。其实,识字是儿童早期阅读第一步,与阅读结合起来吸收传统的优秀识字与阅读教学方法,就会培养出有早期阅读意识、兴趣和习惯的阅读者。  关键词:儿童阅读 识字 识字与阅读  引言  阅读是随文字产生而产生,把语言的声音信息化为视觉信息,突破时空上限制,使人类积累的经验得以保留和传播,才有如此灿烂的文化。儿童阅读的过
摘要:小说成功的判定标准很大程度上在于小说的叙事艺术。不同的人生阅历,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造就了作家不同风格的叙事视角,对于生活的感受和表现的因人而异成就了不同的小说叙事视角。叙事视角不仅仅是作家写作上的技巧,更大程度上是作家对于世界本质的艺术把握。因此,从叙事视角下对矛盾小说的解读可以更好地帮我们理解其创作的主体精神和小说的整体结构  关键词:叙事视角 矛盾 小说  当前对于矛盾小说的研究不胜枚举
一、古代韵律诗的本质:言声和谐  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性质是什么?《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笔者认为,“言”(言语)与“声”(声音)的和谐,是古代韵律诗的本质属性,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唯一标志。  这里所谓的“言”,即诗的言语表达形式,是对诗歌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是诗人
乐府民歌不仅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语言、叙事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通俗、诗乐合一的形式,以及杂言句式等都是它的独特之处。乐府民歌还是一种歌舞表演艺术,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性。同时,它所表现出来的戏剧化特质,可以说是我国民族戏剧的前期形态,为之后民族戏剧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乐府诗选》分为上下两编,共收录了乐府诗840首。上编专选汉魏六朝乐府古辞454首,下编
摘要:史蒂文森创作《化身博士》有着深刻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化身博士》表明了史蒂文森对社会道德问题的严肃思考。本文结合《化身博士》植根的时代背景,对作品中主人公进行深入的剖析, 探讨《化身博士》的现实意义,促使人们关注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并对自身进行反思,应如何去行善,避免灵魂的堕落。  关键词:史蒂文森 双重人格 维多利亚时期道德观  作为19世纪末英国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
忆秦娥·抗疫情行书100cm X 53cm 2020年  抗疫情新冠虐,荆楚城封,汉水咽。  汉水咽,愁云骤起,雾遮柳色。  雷公火神战意烈,关山险阻何所怯。  何所怯,斩魔祛疫,白衣如雪。  舒炯  满族,别署树庭,室名观云堂,心香山馆。1956年1月出生于四川成都,四岁学书,受业于李灏先生。數十余年来,遍临历代各家,精研篆隶、简帛,兼及真楷,溢而为行为草,取精用宏,化融碑帖,以书证道,道与书合
日本的经济增长引世界瞩目,日本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在文化合作等领域中,日本也迈开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脚步,为世界文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因此,研究日语与日本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義。由杨峻和坂中仁美二人主编的《日语与日本文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2018年6月出版)一书,对于我们学习日语与日本文化很有帮助。该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从研究内容来看,该书层次清晰、贴近生活  该书主要分为六个单元,通过日本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回忆儿时生活的作品,文章以孩童的口吻讲述童年趣事,使读者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为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所动容。也正因为这份童真与深情,《冬阳-童年-骆驼队》被选人人教版和西师大版等多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为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在这篇课文后面附设“资料袋”,介绍作者林海音及其作品《城南旧事》等相关文学常识。在“资料袋”中,编者指出“这篇课文
儿童视角叙事贯穿莫言文学创作的全部历程。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讲述故事。儿童视角下的“我”——孩子,不仅仅是一个叙述视角,同时也是叙述者通过艺术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儿童具有叙述和被叙述的双重身份。赵毅衡曾说:“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  莫言文学创作风格的发展与演变,直接影响到他的儿童视角文本的表现方式,也反映了他对儿童性格塑造的变化,
摘要: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代表作《喜福会》中主要讲述了四位女性的人生经历,小说中描写的母女之间似乎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些难以解决的矛盾与冲突实际上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主要对《喜福会》中母女之间关系的转变进行阐释。  关键词:《喜福会》谭恩美叙事矛盾与和解  引言  华裔文学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并以独树一帜而著称。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深受文学大家的赏识,同时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