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之治还是能动之治:重读《刑法》第六十五条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me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解释《刑法》第六十五条“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中的“有期徒刑以上”,存在争议,无论理论抑或实践层面上都有厘清的必要性。本文的旨趣在于针对当前的认识分歧作出回应,探寻一般累犯认定标准的理论根据,对比分析规则之治与能动之治司法姿态,进而开掘出一般累犯解释立场的意义资源。
  关键词 规则之治 能动之治 累犯
  作者简介:邬传贵、吴宏兵,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9.007
  一、问题的引入
  累犯制度在刑法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时下对于累犯制度的研究,学者们多着墨于累犯的罪次、刑度甚至法域条件等制度层面上的建构,而对累犯司法实践疑难问题解决的研讨,尚付阙如。《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六十五条作了修正,进一步完善了一般累犯制度,但对一般累犯具体适用仍乏可操作性的指引。如何解释《刑法》第六十五条“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中的“有期徒刑以上”,存在争议,无论理论抑或实践层面上都有厘清的必要性。
  本文的旨趣在于针对当前的认识分歧作出回应,探寻一般累犯认定标准的理论根据,对比分析规则之治与能动之治司法姿态,进而开掘出一般累犯解释立场的意义资源。
  二、一般累犯的基本内涵
  (一)累犯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这一条的规定简要地阐明了一般累犯的定义。
  累犯在刑法学上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对于量刑对象而言,累犯是指重新犯罪的人,亦即多次实施某种、某类犯罪的人;对于量刑情节而言,累犯表征一种特定的再次犯罪①,要求法官在量刑时需要考虑的情节,累犯直接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大小;对于社会规范而言, 设置累犯制度目的在于对个人行为的基本导向;对于刑罚制度而言,累犯要求法官严格地把握累犯构成的主观罪过、时限条件以及事实基础,进而尽可能明确刑罚和罪行两者之间的合理关系。
  (二)构成一般累犯的“质”和“量”
  一般累犯的成立要件包括主观要件、时间要件和刑罚要件(又称刑度条件)②,主观要件要求前罪与后罪均系故意犯罪;时间要件要求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五年之内;刑罚要件要求前罪和后罪都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对于后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有期徒刑”是指法定刑还是宣告刑,理论研讨者和司法实践者均未形成一致看法。
  三、对一般累犯的成立要件——刑罚要件的认识分歧
  有论者认为,“有期徒刑”应作法定刑解释。也有论者认为,应把“有期徒刑”作宣告刑解释。“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并非指后罪的法定刑在有期徒刑以上,而是指根据后罪的实际情况和刑法的规定,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这就说明,当前罪和后罪都属于比较严重的犯罪时,才能够成立累犯。③“累犯构成条件中的后罪应当判有期徒刑以上是法院可能确定的宣告刑在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而不是指后罪的法定刑在有期徒刑以上刑罚。④还有论者提出在司法实践中,不宜孤立地以法定刑抑或宣告刑来认定,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累犯成立的刑度条件是否成就可以结合量刑建议来认定⑤,这是一种较为折中的意见。
  四、对上述分歧的回应
  如何解释“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中的“有期徒刑以上”,不仅关系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责任大小,关系到如何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更事关司法者的刑法解释立场。本文认为累犯中“有期徒刑以上”当作法定刑最低刑解释,而不是当作宣告刑解释,也不能解释为刑法条文中包含有期徒刑的法定刑,此处的法定最低刑是指罪行的法定最低刑,而不是罪名的法定最低刑,法定最低刑应当结合《刑法》、《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及各高级人民法院制定的《<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予以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法定最低刑的概念本身也是存在分歧的,刑法分则如果仅仅对某一犯罪的规定只有一个量刑幅度时,法定最低刑就是其最低刑。当某一条文规定了两个及以上量刑幅度时,一种意见认为法定最低刑就是指数个量刑幅度中最低的那个量刑幅度的下限。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法定最低刑应当是与具体犯罪构成相对应的法定刑的下限;换句话讲,根据具体案情,在多个量刑幅度中确定一个幅度,即该幅度的法定刑的下限。本文所指的法定最低刑当属后者,因为“罪的危害程度与刑的严厉程度相对应”⑥,即法定刑与犯罪构成事实是一种对应的关系,法定最低刑的“门槛”主要取决于犯罪构成事实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对于数额型犯罪而言,法定最低刑主要取决于犯罪数额;对于非数额型犯罪而言,法定最低刑则主要取决于客观犯罪行为。
  将“有期徒刑以上”解释为法定刑最低刑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一)解释为宣告刑将导致刑法适用上的“尴尬”
  我国《刑法》的第六十一条规定,法官在确定“宣告刑”之前,首先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判断是否构成“累犯”。但是“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是认定“累犯”的前提条件,累犯自身就是量刑的从重情节,这时候再对“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进行限定无疑就是秩序颠倒了,进而使得被告人被判处的刑罚和量刑情节的割裂开来的局面,导致逻辑上的混乱。利用“宣告刑”的刑种来衡量被告人罪行的轻重,本质上无异于用刑罚的结果来反推被告人罪行轻重。既然已经是宣告刑,那么“从重”自然无从谈起。
  (二)解释为法定最低刑符合累犯适用一般逻辑规律
  累犯作为量刑情节,是一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证明过程,量刑的情节是证明的前提,被宣告的刑罚是这个证明过程所要达到的证明结果。在一般的逻辑过程中,“前提”(作为量刑情节的累犯),应当是先于“结论”(宣告刑)被证明,根据已被证明的“前提”(累犯这个情节),再证明(判断)最后的“结论”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被判处的刑罚(宣告刑)。因此,确定构成累犯的后罪“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刑罚,只能是在事前就已明确并被当成“前提”的法定刑罚(即解释为法定最低刑),惟其如此,方才符合一般的逻辑规律。   (三)解释为法定最低刑符合刑罚目的
  从累犯和假释的关系来看,设立累犯制度并非仅仅为了给予较重的刑罚,更重要的是促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教育改造和矫正改善;假释制度的设立则是为了鼓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改恶迁善,赢得宽恕,尽快回归社会。累犯和假释的目的是一致的,并不存在矛盾,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刑罚目的。累犯不适用假释,意味着累犯和假释制度的对立性。如果要扩大假释的适用范围和对象,则应限制累犯的适用范围和对象,因为累犯不适用假释作为一项刚性的规定,不容更改。基于此,把“有期徒刑”解释为最低法定刑,将包含有有期徒刑的法定刑排除在外,从而进一步缩小累犯的适用范围和对象,进而扩大假释的适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刑罚目的。
  (四)解释为法定最低刑是刑法明确性原则和司法正义的要求
  “法律的用语,对每一个人要能够唤起同样的观念”。⑦作为罪刑法定的重要内涵,明确性原则要求对犯罪构成要件和刑罚幅度等规定都应该明晰确切,以使法官能够根据法条公平统一地适用刑法。解释为法定最低刑,能够明确立法意旨,防止司法擅断。正义原则的表现形式就是给每个人以各得其所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言,正义就是受到法官公正的裁判。若同样的犯罪行为,在此时被认定为累犯,在彼时则认为不构成累犯,在此地被认定为累犯,在彼地则认为不构成累犯等等均是对司法公正的背离。解释为法定最低刑,明确累犯的认定标准,是统一裁判准则,防止司法裁判产生时间差异、地域差异,维护司法正义的重要保障。
  五、规则之治还是能动之治
  规则之治是现代法治的核心,要求法官恪守规则以维护法律的确定性,以保证法律价值的实现。与规则之治相对应的概念是能动司法,能动司法要求的理想状态就是:司法者在司法实践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司法经验,并遵循一定的法律规则以及秉承一定的法律价值,进而创造性地适用法律,最终理性地对案件的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作出合理判断。在技术层面上讲,能动司法的重要功能在于运用自由裁量权克服严格规则主义的缺陷。面对如何解释《刑法》第六十五条中“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司法者的解释立场面临规则之治和能动之治的抉择。西方司法能动依赖于较为独立的司法体制、较为成熟司法职业化制度和全社会较为自觉的规则意识。
  较之于西方,我国的能动司法在实践形态遭到某种程度的异化,严格规则主义在法官审案过程中以行使自由裁量之名、以能动司法之名遭到某种程度上的弱化,整体的法治环境和法律心态、现行的法院管理体制(如案件请示制度)、法院所处的实际地位、党政领导者的“打招呼”以及亟待提高的法官个人素养等众多因素导致刑事司法实践中呈现出非规则之治的状态,这无疑是对作为法治核心的规则之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如何解释《刑法》第六十五条中“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司法者当秉持何种立场自不待言。
  六、余论
  “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正是为了寻求刑法的实质合理性……要求刑法的明确性,也是因为含混的刑罚必然导致司法机关扩大处罚范围……禁止不均衡的刑罚是为了实现公正、平等”。 “尽管刑法用语可能出现失误,尽管法条表述可能产生歧义……当解释者对法条难以得出某种解释结论时,不必攻击性法规范不明确……而应反省自己是否缺乏明确、具体的正义理念。所以,解释者与其在其得出非正义的解释结论后批判刑法,不如合理运用解释方法得出正义的解释结论,与其怀疑刑法规范本身,不如怀疑自己的解释能力与解释结论。”⑧在这个意义上讲,本文对于一般累犯解释立场的意义开掘仅仅是为了做最为基础性的工作,亦即以司法实践的立场以及眼光来细致研读刑法文本而已。
  注释:
  ①贾宇、舒洪水.累犯制度研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5).
  ②盖春来.累犯制度若干问题研究.黑龙江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2-14.
  ③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450.
  ④王利荣.普通累犯制度的法律解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6).
  ⑤谢凤君.浅析司法实践中一般累犯认定的刑度条件.经济与法.2010(2).
  ⑥李洁.法定刑设定根据与设定技巧研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2).
  ⑦[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297.
  ⑧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其他文献
摘 要 顺应国家推进旅游和消费的政策,海南省近几年关于邮轮游艇产业发展召开了多次会议,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以及办法性文件,但是对于在邮轮游艇产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以致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欠缺。为了保护好“国际旅游岛”这片蓝天白云碧海沙滩,结合全球环境保护的大背景,按照我国“一带一路”的要求,本文借鉴芬兰、日本在邮轮游艇产业中的环境保护方法、策略,分析得出一些有利于我
摘 要 莉丝·沃格尔在其代表著作《马克思主义与妇女所受的压迫——走向一个联合的理论》全面梳理了现有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对其中的贡献与局限做了评价。莉丝·沃格尔以社会再生产理论作为视角,分析妇女受压迫状况与妇女解放问题,并指出女性解放的途径是社会变革。沃格尔试图将女性受压迫问题置于一种纯理论的语境中来解决,这一思想从理论上为女性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但是也存在着相应的缺陷。  关
摘 要 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前,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这一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此次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这一强制措施的执行与监督的有关规定作出了重大修改。其目的在于规范该强制措施的适用,使之成为既尊重和保障人权又满足办案需要的非羁押性刑事强制措施。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以来,围绕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存在若干争议问题,其中包括对法律条文解释的争议和司法实践操作模式的争议
摘 要 2013年4月4日起施行的《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了“数额较大”按正常标准50%确定的几类情形,其中包括“曾因盗窃受过刑事处罚的”。由于该规定的出台,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争议点,即“曾因盗窃受过刑事处罚”能否既作为认定盗窃行为人盗窃“数额较大”的依据,又作为其构成累犯的前提。本文拟通过一个案例阐述一种观点:对于曾因盗窃被判处刑事处罚,五年内再犯应当被
摘 要 近年来,安徽省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配合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上的转移,从而启动了包括池州市在内的皖江城市地带建设工程,其中被视为推动池州市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的江南产业集中区最终落户在了池州市贵池区梅龙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的到来同时也伴随着很多矛盾的产生,群体性事件也时常有发生,这引起了社会法学界对此的强烈关注。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帮扶 协同  作者简介:苏梦琦、贾耀凯
摘 要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真正的自由并非一时的任性冲动,而是在理性支配下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法”的概念的实质是自由权利,以及由自由权利所构成的现实交往关系及其秩序。法是“自由意志的规定性存在”,是“理念的自由”,是法的概念和法的定在的统一。  关键词 黑格尔 自由 法 理念  作者简介:刘淑静,山东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B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
摘 要 侦查信息化、装备现代化是自侦工作的发展趋势。检察机关应抓住新刑事诉讼法赋予职务犯罪技术侦查权的契机,反贪、反渎和技术、计财装备部门应密切配合,积极购置检察装备技术,特别是现代侦查技术装备,以提升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能力。  关键词 科技手段 自侦工作 侦查装备  作者简介:赵刚、单江波,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构建民族自治地方的法治政府是法治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样本,通过总结德宏州五县市的法治政府建设的经验与不足,从三个方面对民族自治地方构建法治政府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民族自治地方 德宏州 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参与德宏州委党校《德宏州法治政府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
摘 要 舆论引导工作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依据,可以将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基本原则进行如下解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包括充分考虑到公众的心理感受,充分尊重事件主体的人格权,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包括建立舆情监测分析机制,建立舆论引导应急预案及相关机制;坚持资源整合的原则,包括通畅舆论引导主体之间的联通关系,善于借助舆论引导的
摘 要 2014 年 3 月 1 日起我國最新修订的《公司法》开始正式实施,新《公司法》主要对公司资本制度进行了一次较为重大的改革。它不仅满足了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国际经济的发展潮流;但是,新法的施行不可避免需要着面临市场风险和阻力。本文从公司法资本制度改革的历程,分析新《公司法》修改的整体特征及其产生的利弊,最后,针对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所产生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