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e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续多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我深刻地感悟到:语文教学要适应新时代新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更新教育理念,废除“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教育方法,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使思维趋于活跃,使灵气得到释放。现把我感受最深的几点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意新课导入要新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兴趣,设计悬念等方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的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成了子虚乌有。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因此,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重诵读,轻分析。教学时,我们要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工夫;在記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工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工夫。一堂课上完了,通过检查学生是否熟读,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是否积累了好词佳句,能否把积累的好词佳句恰当地加以应用,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效的首要标准。
  2.重古诗词背诵。除了落实课本规定的背诵量,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课程标准》推荐的一定数量的优秀诗文篇目,让学生知其大概,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应用就得心应手了。
  3.给足时间让学生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是背诵,没几天学生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所以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用于积累的本子,平常把自己认为好的句子、词语写上去,每一课结束时留十多分钟让学生自由积累“好词佳句”。要求学生每周进阅览室作积累笔记一次,这样学生有了交流的平台,有效地利用了资源,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丰富学生的想像和联想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传递的阵地,更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我们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例如,教学朱自清《春》一文,我们在欣赏描写风的一段文字时,就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想像:风是无生命的,但作者为什么将风写得特别富有生命感呢?风无味无色,但作者为什么将风的味和色写得特别浓呢?风是有声的,但作者不写风声,却着力写鸟声,这是为什么?根据上述问题,学生一个个展开想像,终于弄懂了作者运用比喻、衬托等方法的目的正是根据事物的联系来表现春风的柔和、温馨、轻微的特征。又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我让学生想像一下如果菲利普一家在船上遇到的是“发财归来的于勒叔叔”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学生神思飞越,兴趣盎然,既加深了对课文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又使思维冲破了原有的束缚,变得主动、积极、富有创造力。再如,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想像诗歌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尽管各人的知识和理解不同,脑海中的图象有异,但只要启发得当,就一定可以借助想像将平面的文字化成立体的图象让学生陶醉,展开想像的翅膀,翱翔在优美的境界中,使学生获取的知识远远超过原来的范围。
  此外,还要注意学科间的整合与课内外的结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从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得到知识与愉悦的双丰收。
其他文献
“语文的外延是整个生活”、“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不仅是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真切感受,也是对当今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现象的反思得出的结论。  的确,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
《雷雨》剧中,蘩漪被称为“最为炫目的一道闪电”,她是全剧的中心,是戏剧冲突的制造者和推进者。蘩漪的思想性格是极其矛盾和复杂的,这种矛盾包括在与周朴园的婚姻中抗争与妥协的矛盾,在与周萍的畸恋中个性解放与个性丧失的矛盾,在母子之爱中的无私与利己的矛盾。种种矛盾像一条条无法挣脱的绳索纠缠着她,网织着她。矛盾的锯条锯割着她的心灵,她想冲出牢笼反使自己成为禁闭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她想拯救自己却拖着别人一起
英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说、写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来說,能体现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而写又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在四种技能中占有独特的位置。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与大家交流和探讨。    一、通过阅读增加知识储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说明了书面表达和广泛阅读的关系。研究表明,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是解决词汇问题和迅速提高第二语言能力的有效必由之路。学生们在培养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也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美术与环境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始终以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及其中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和创作之源。而且美术总是以一种理想化和审美化的眼光来看待和创造一种意境,反映美好的愿望,这在东西方的山水画和风景画中体现尤其明显。另外,感官和物质材料的运用也与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
英语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自学能力,才能在学习和运用英语时逐渐提高,才能在遇到新问题时能够钻研并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有计划、有目标增加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达到教学效能最大化的目的。那么,在控讲强练实施过程中,怎样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呢?当务之急要從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入手。    一、培养学生读英语单词的能力    单词
摘 要: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堂不同阶段的适时应用,能够促进体育游戏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能够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体育游戏;课改;游戏设计  相信每一个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都不会忘记:老鹰抓小鸡、丢手帕、捉迷藏等体育游戏带给我们的快乐体验,无论岁月怎么流逝都依然印象深刻。作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的内容和任务及其结构特点,合理地运用体育游戏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动作,完成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如果以培养现代人才作为宗旨,那么目前的教材、教法、师资都与此不相适应。现就中学语文教学谈谈粗浅认识。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语文教学开始从实际出发,遵照教学规律,重视适度优质,已形成几种教法:1.精讲实练,适合典范教材。实练,就是有选择有目的有典型意义的练,即能举一反三。2.以练代講,适合浅显的教材。有些课文浅显易懂,教师在学生事先阅读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指导
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终结性的复习与考试,如何进行有效的中考备考,提高教学质量,成了我们每一位思品老师亟待解决的课题。现就如何选择有效的复习备考策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复习教学策略    (一)情感教学法  思想品德复习重视知识的补缺、应试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学生的情感需求与价值体验。思想品德的中考要求有它的特殊性,它是在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下,突出学科的德育功能,引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中,涉及道德成长的各个方面。仅以高中语文课本来看,德育内容就十分丰富。合理的利用教材,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寓教于学是我们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1.对爱国主义教育,采用开篇入题法、以情动人法。  我国从古代开始一直到近现代,有无数的先贤和革命志士为了祖国的完整,为了国家的兴盛和安定,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课本中有不少的课文都对这些做了记载。如《屈原列传》
一艘海轮在一次远洋航行时不幸触礁,沉没在汪洋大海里。幸存下来的船员拼命登上一座孤岛。  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为可怕的是,在烈日暴晒下,每个人都渴得嗓子冒烟嘴冒火,水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尽管四周都是水,可谁都知道那是海水,海水又苦又咸,根本不能饮用。  这些人唯一的生存希望是等到下雨或有过往船只发现他们。但是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寂静的海岛,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