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语文教材的改革也随之日渐深入。当前愈来愈多的语文教材专家以及语文教学法专家对于“语文”同“文化”的关系也予以了高度的关注。通过对现有一系列研究的整合与梳理,笔者从中发现了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涉及到文化构建的研究存在着体系不全、界定不清、数量不多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一来便使语文教材的发展不能充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笔者通过对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构建的分析,从中获取了相关的研究结果。本文根据研究中所反映出来的不足之处,尝试从文化构建角度进行教材涉及分析,以促进高中语文教材文化构建的初步实践。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材 文化构建
一.高中语文教材文化构建研究的起源
1.教材编写历史的回顾。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大陆地区过去的语文教材编写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三十年与后二十年。前三十年具体是指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在此阶段中1956年版以及1963年版的教材是最具代表性的,充分体现了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的两大主要模式。但是此时期的教材改革未能承受住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干扰,因此在历史上并未构成较大的影响。后二十年指的是自70年代以来一直到现在,持续沿用“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模式,当然此种教材模式将随着课程教材的多样化不断的完善与改进。
2.语文教材对“文化”的关注。民族文化精神十分深刻地渗透到语言文字当中。自古以来,人们都惯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绪与精神,所以语文便对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以及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承担着重要使命,然而作为教育基本载体的教材,其选编是完成此重要任务的有效途径。从近些年来的语文教材以及语文课程改革的形式来看,不管是教材的编写者与审定者或者是政策的制定者,他们都将渐渐地认识到过去教材对于文化构建的缺乏。
郑增义认为在过去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主要问题便在于“对语文的定位偏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郑增义还强调往后高中教材的改革要注意“把一些时代气息浓厚、富于文化内涵的好文章”收录到教材中去。
著名高中语文教材试验本编写者之一、语文教材专家顾振彪曾指出,虽然现行教材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但是与现行教材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三个十分明显的变化。第一便是体现在内容方面,在一整套的教材选文中选入了“大量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文章以及一些外国文学中影响深远和反映世界最新科技成就的作品”,并且“选文更加注重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一就选入了巴金的《小狗包弟》,该文反映"文革"现实,触摸作者的灵魂。罗森塔尔的新闻佳作《奥斯维斯没有什么新闻》让人们了解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再现纳粹的残酷屠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回忆,对和平的热爱。反映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壮观景象和中国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飞天梦而做的不懈努力的报告文学《飞向太空的航程》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还有其他内容的增删调整都较之以往的教材更注重对文化的关注。
这样一来便更有利于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构建,并充分满足学生探究文化以及触摸文化的渴望。
二、高中语文教材文化构建研究的必要性
1.顺应语文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便在于做好语文教材建设。随着近几年来新课改的进行,语文教材的改革也随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并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及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归根结底地来讲语文教学始终受到语文教材、语文学科性质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等因素的限制。语文教材建设是语文学科建设的重点之一,尤其是语文课本的编写,更是重中之重。邓小平同志曾于1977年8月8日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2.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关于语文课程的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主要包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另有学术强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继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了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形成了其新鲜的、开放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要依照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实现程度而进行。
三、高中语文教材文化构建研究的分析系统
语文教材的文化构建应该采取多维度的形式,而不应该单纯的停留于内容层面。之所以要采用多维度的方式来进行确认与考察,其原因在于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尽管我们所研究的事物仅限定于狭隘的文化范畴,但其中却蕴含纷繁无穷尽的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接触到一篇文章时,不容我们忽视的信息主要有:内容、作者、时代以及地域。
首先,在内容方面其直接体现了该文学作品涉及哪一个文化范畴,例如作品所涉及的究竟是属于艺术还是属于科学,因此考察作品文化构建的当然维度便是内容。其次,作者能够展示作品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以及作者所特有艺术风格(即个性特征)。再次,“时间”与“地域”具体是指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时间和地域特征,而并不是代表作者所处的时间和地域。
四、结语
三年高中语文教材并不能独立且有效地完成文化构建,文化构建应该要涉及到各个教育阶段。怎样才能更加系统地进行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构建,这将是一个等待着语文教育学专家以及教材专家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
[2]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學[M]警官教育出版社
[3]燕国材,社会素质教育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材 文化构建
一.高中语文教材文化构建研究的起源
1.教材编写历史的回顾。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大陆地区过去的语文教材编写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三十年与后二十年。前三十年具体是指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在此阶段中1956年版以及1963年版的教材是最具代表性的,充分体现了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的两大主要模式。但是此时期的教材改革未能承受住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干扰,因此在历史上并未构成较大的影响。后二十年指的是自70年代以来一直到现在,持续沿用“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模式,当然此种教材模式将随着课程教材的多样化不断的完善与改进。
2.语文教材对“文化”的关注。民族文化精神十分深刻地渗透到语言文字当中。自古以来,人们都惯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绪与精神,所以语文便对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以及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承担着重要使命,然而作为教育基本载体的教材,其选编是完成此重要任务的有效途径。从近些年来的语文教材以及语文课程改革的形式来看,不管是教材的编写者与审定者或者是政策的制定者,他们都将渐渐地认识到过去教材对于文化构建的缺乏。
郑增义认为在过去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主要问题便在于“对语文的定位偏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郑增义还强调往后高中教材的改革要注意“把一些时代气息浓厚、富于文化内涵的好文章”收录到教材中去。
著名高中语文教材试验本编写者之一、语文教材专家顾振彪曾指出,虽然现行教材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但是与现行教材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三个十分明显的变化。第一便是体现在内容方面,在一整套的教材选文中选入了“大量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文章以及一些外国文学中影响深远和反映世界最新科技成就的作品”,并且“选文更加注重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一就选入了巴金的《小狗包弟》,该文反映"文革"现实,触摸作者的灵魂。罗森塔尔的新闻佳作《奥斯维斯没有什么新闻》让人们了解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再现纳粹的残酷屠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回忆,对和平的热爱。反映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壮观景象和中国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飞天梦而做的不懈努力的报告文学《飞向太空的航程》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还有其他内容的增删调整都较之以往的教材更注重对文化的关注。
这样一来便更有利于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构建,并充分满足学生探究文化以及触摸文化的渴望。
二、高中语文教材文化构建研究的必要性
1.顺应语文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便在于做好语文教材建设。随着近几年来新课改的进行,语文教材的改革也随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并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及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归根结底地来讲语文教学始终受到语文教材、语文学科性质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等因素的限制。语文教材建设是语文学科建设的重点之一,尤其是语文课本的编写,更是重中之重。邓小平同志曾于1977年8月8日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2.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关于语文课程的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主要包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另有学术强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继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了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形成了其新鲜的、开放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要依照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实现程度而进行。
三、高中语文教材文化构建研究的分析系统
语文教材的文化构建应该采取多维度的形式,而不应该单纯的停留于内容层面。之所以要采用多维度的方式来进行确认与考察,其原因在于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尽管我们所研究的事物仅限定于狭隘的文化范畴,但其中却蕴含纷繁无穷尽的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接触到一篇文章时,不容我们忽视的信息主要有:内容、作者、时代以及地域。
首先,在内容方面其直接体现了该文学作品涉及哪一个文化范畴,例如作品所涉及的究竟是属于艺术还是属于科学,因此考察作品文化构建的当然维度便是内容。其次,作者能够展示作品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以及作者所特有艺术风格(即个性特征)。再次,“时间”与“地域”具体是指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时间和地域特征,而并不是代表作者所处的时间和地域。
四、结语
三年高中语文教材并不能独立且有效地完成文化构建,文化构建应该要涉及到各个教育阶段。怎样才能更加系统地进行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构建,这将是一个等待着语文教育学专家以及教材专家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
[2]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學[M]警官教育出版社
[3]燕国材,社会素质教育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