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构建研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ju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语文教材的改革也随之日渐深入。当前愈来愈多的语文教材专家以及语文教学法专家对于“语文”同“文化”的关系也予以了高度的关注。通过对现有一系列研究的整合与梳理,笔者从中发现了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涉及到文化构建的研究存在着体系不全、界定不清、数量不多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一来便使语文教材的发展不能充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笔者通过对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化构建的分析,从中获取了相关的研究结果。本文根据研究中所反映出来的不足之处,尝试从文化构建角度进行教材涉及分析,以促进高中语文教材文化构建的初步实践。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材 文化构建
  一.高中语文教材文化构建研究的起源
  1.教材编写历史的回顾。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大陆地区过去的语文教材编写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三十年与后二十年。前三十年具体是指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在此阶段中1956年版以及1963年版的教材是最具代表性的,充分体现了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体系的两大主要模式。但是此时期的教材改革未能承受住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和干扰,因此在历史上并未构成较大的影响。后二十年指的是自70年代以来一直到现在,持续沿用“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模式,当然此种教材模式将随着课程教材的多样化不断的完善与改进。
  2.语文教材对“文化”的关注。民族文化精神十分深刻地渗透到语言文字当中。自古以来,人们都惯用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情绪与精神,所以语文便对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以及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承担着重要使命,然而作为教育基本载体的教材,其选编是完成此重要任务的有效途径。从近些年来的语文教材以及语文课程改革的形式来看,不管是教材的编写者与审定者或者是政策的制定者,他们都将渐渐地认识到过去教材对于文化构建的缺乏。
  郑增义认为在过去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主要问题便在于“对语文的定位偏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郑增义还强调往后高中教材的改革要注意“把一些时代气息浓厚、富于文化内涵的好文章”收录到教材中去。
  著名高中语文教材试验本编写者之一、语文教材专家顾振彪曾指出,虽然现行教材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但是与现行教材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三个十分明显的变化。第一便是体现在内容方面,在一整套的教材选文中选入了“大量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文章以及一些外国文学中影响深远和反映世界最新科技成就的作品”,并且“选文更加注重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一就选入了巴金的《小狗包弟》,该文反映"文革"现实,触摸作者的灵魂。罗森塔尔的新闻佳作《奥斯维斯没有什么新闻》让人们了解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再现纳粹的残酷屠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回忆,对和平的热爱。反映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壮观景象和中国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飞天梦而做的不懈努力的报告文学《飞向太空的航程》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还有其他内容的增删调整都较之以往的教材更注重对文化的关注。
  这样一来便更有利于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构建,并充分满足学生探究文化以及触摸文化的渴望。
  二、高中语文教材文化构建研究的必要性
  1.顺应语文教育改革的时代需要。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便在于做好语文教材建设。随着近几年来新课改的进行,语文教材的改革也随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并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以及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归根结底地来讲语文教学始终受到语文教材、语文学科性质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等因素的限制。语文教材建设是语文学科建设的重点之一,尤其是语文课本的编写,更是重中之重。邓小平同志曾于1977年8月8日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2.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关于语文课程的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主要包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另有学术强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继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了语文课程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形成了其新鲜的、开放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建构要依照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实现程度而进行。
  三、高中语文教材文化构建研究的分析系统
  语文教材的文化构建应该采取多维度的形式,而不应该单纯的停留于内容层面。之所以要采用多维度的方式来进行确认与考察,其原因在于文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尽管我们所研究的事物仅限定于狭隘的文化范畴,但其中却蕴含纷繁无穷尽的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接触到一篇文章时,不容我们忽视的信息主要有:内容、作者、时代以及地域。
  首先,在内容方面其直接体现了该文学作品涉及哪一个文化范畴,例如作品所涉及的究竟是属于艺术还是属于科学,因此考察作品文化构建的当然维度便是内容。其次,作者能够展示作品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以及作者所特有艺术风格(即个性特征)。再次,“时间”与“地域”具体是指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时间和地域特征,而并不是代表作者所处的时间和地域。
  四、结语
  三年高中语文教材并不能独立且有效地完成文化构建,文化构建应该要涉及到各个教育阶段。怎样才能更加系统地进行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构建,这将是一个等待着语文教育学专家以及教材专家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
  [2]钟为永,语文教育心理學[M]警官教育出版社
  [3]燕国材,社会素质教育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朗读是一种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音综合活动。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确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关键词】朗读 重要性 训练 主动性  朗读是一种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思维和语音综合活动。它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确切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摘要:写作是培养学生提高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的重要学习手段,它对益智学生身心,开拓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尚处在孩童时代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一种朦胧的阶段,而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促进小学生加快了解周遭事物,开发自身潜力的有效方式。写作在新课标下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即突出“写”,突出学生的想象力,由想象力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创造力。由此可见写作
摘要:语言能力泛指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本文论述了初中生作文教学中语言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初中生 作文教学 语言能力培养 有效途径  前言:语言能力受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但语言能力并不是一种生理或心理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个体通过后天的学习而形成的一种运用语言交流和表达的能力。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个体语言能力的形成具
摘要:我们只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阅读习惯,适时鼓励,激发其阅读兴趣,总会有所收获的。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古诗阅读 阅读兴趣 目标  朱子言“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了一字,不可少了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谓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教学,重视朗读教学中的语感意识,角色意识,问题意识,这些是朗读教学中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朗读教学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丰富学生的感情,培养语感,还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教学 语感意识 角色意识 问题意识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
摘要:新课程为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教师提供了自由伸展的空间。让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学习新理念的同时,正在研究、寻找既适合新理念和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新型教学形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教师要积极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阅读教学。本文正基于此,拟就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尊重、聆听学生的个性体验、感悟与思考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个性体验  新课标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综合素质为本,以人的持续发展为本,培养具有健
摘要: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已提上日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要求教师要遵循美学的有关原理,通过创设美的教学气氛,再现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受到美的启蒙,特别是要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加强美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  关键词:审美教育 教学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