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韩电视剧中服装的丰富涵义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_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以下简称《我》)和《春天华尔兹》(以下简称《春》)是现在中国与韩国具有代表性的青春偶像剧。在服装设计环节上都体现出本国偶像剧特有模式,都具有创新性,有较强的研究价值。《春》的导演是尹锡湖,讲述穿越时空的唯美爱情故事,主人公相识于小岛,因意外失去联系,15年后在奥地利重逢。《我》剧讲述周蒙和李然、戴妍和葛俊两段相爱却分离的故事。在苏洲小桥、香格里拉寺庙、江南青砖小楼等突显中国特点的场景中展开剧情,树立自身的独特风格。在服装设计方面突出两国的特点,基本符合人物身份和剧情需要。但不可回避的是,韩国电视剧的服装制作精良,款式、色彩、面料都胜我国一筹,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 服装设计在电视剧中具有的意义
  服饰是电视剧中人物造型设计的主要方式,以服装造型体现人物外在特征并揭示其内心世界,让服装与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体现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的有效方式。
  人物服装可以表明人物年龄、身份、情趣、习惯、职业等特点,体现出电视剧独特的时代氛围、地方特点、民族习惯。其表现为:服装可以表达人物情感;服装结构对造型语言具有影响;服装色彩可以融汇观众和剧中人物的共同情感。服装设计具有实用性、象征性、唯美性和再现性等特点。
  但是,我国对影视美术对影视作品的作用与意义重视不够。当电视剧编导从摄影、表演、导演、剧作等方面对电视剧进行研究时,也应该探讨影视化妆服装设计、场景设计等环节的设计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又深刻地体现出作品的精髓。
  二、 比较分析《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和《春天华尔兹》中的服装设计
  一种观点认为:服装款式与时代感、色彩与性格、衣料与身份有密切的关系。换而言之,服装款式在电视剧中能直观的再现地域与时代的文化;变化多样的服装色彩能体现出人物潜在意识与内心情感;将服装色彩与款式相融合的衣料则能体现出人物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准、职业与身份。下面以《春天华尔兹》与《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为例,比较与分析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在电视剧中的应用。
  (一)服装款式与时代感
  亮丽围巾、超短外套、新奇翻领……很多女性喜欢韩剧的原因之一是喜欢女主角的服装。基于此,服装“韩流”汹涌而来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宋惠乔在《浪漫满屋》中服装特点是高跟鞋、短裙、T恤领口较大且样式简单。河智苑在《巴厘岛的故事》中的服装是鸭舌帽、围巾、素色外套、毛衣、工装裤,一如邻家女孩的打扮而成为当时服装潮流。
  韩剧《春》中服装款式秉承韩剧的时尚模式,运用混搭风格,显得更加时尚、可爱。为女一号设计很多彩色针织毛衣,其新颖的款式让女主角更加可爱。女二号采用高级职业装配闪亮首饰、彩色眼镜、利落发型,在优雅中体现出时尚、干练和女人味。男主角以西装、休闲毛衣为主,凌乱的发型是韩国明星的经典造型。中国剧《我》中服装款式都是运动衫、牛仔裤、休闲外套、圆领T恤、方格衬衣,其搭配缺乏新意。《我》剧在我国偶像剧中是质量较高的作品。由于我国电视剧与实际生活联系特别紧密,所以服装师在设计服装款式时没有摆脱固有意识,过于重视与环境风格的协调,而导致电视剧人物服装款式过于真实、平凡。
  上文提到服装款式可以最直观的表现出电视剧中地域和时代文化的主要特征。韩国剧具有特别强烈的时代感,紧紧抓住观众的心。而我国制作的青春偶像剧却总是让人们感觉时代很久远。曾经热播的偶像剧《奋斗》在服装设计上给人们活在当下的感觉,没有让观众感觉到人物的希望、梦想及可以追求和崇拜的美好。
  (二)服装色彩与人物性格
  某种颜色或将颜色进行搭配成为一组颜色后,容易让人联想到相关事物,这是色彩的基本的象征。此象征是人们运用和认识色彩而养成的习惯与积累的经验,每个人凭借常识与视觉都能感受到。节日、婚礼等喜庆时刻,一般会运用鲜亮、明快、欢乐的色调来增加欢喜的气氛;而葬礼等哀伤悲痛的场合,会运用蓝、白、黑等色彩,用庄重、朴素的色调来增加肃穆的感觉。
  分析偶像电视剧是服装色彩,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中韩剧中人物潜在意识与内心情感间具有较大差异性。在《春》中,为了体现出主人公精彩、顽强的绽放生命,为了让故事体现出春天气息,设计师在服装色彩上大量运用自然生命的颜色。女士服装用色比较大胆,大部分高彩度的纯色都应用其中。色彩学家将这些纯色命名为VIVDTONE(活泼的色调)鲜艳的蓝色、绿色、黄色、橙色、红色……都是春天的颜色,体现出女主角乐观、积极、坚韧的性格,也表现出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在电视剧中这样大量运用高纯度色是比较罕见的。和女性服装相比较,男士服装更稳重,基本是树木叶子和枝干、白云和蓝天的颜色,也可以见到冷色系花卉。而我国电视剧中,大部分运用深沉色调。在《我》剧中男女主角都运用深褐与深蓝色,女主角增加红色,但给人的感觉依旧是冷色调。这些服装色彩给人平凡、冷漠、平淡、缺少生活激情的感觉。
  (三)服装面料与人物身份
  面料是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与色彩、款式共同组成服装三要素,面料不但能体现出服装的特性与风格,还有改变服装造型和色彩的效果。衣料的优劣能体现出人物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职业和身份。《春》剧中的服装种类丰富、面料高级,明确地交待出剧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情况。而《我》剧中,服装面料重复使用,比较单一,且大部分面料属于中低档次。也有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款式和面料,散发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乡土气息。形式由内容而决定。换而言之,所有设计都是以剧情为出发点,中国与韩国电视剧讲述的故事各不相同,但观众需要什么?我们追求什么?韩剧为何这样火爆,从两国电视剧的服装设计方面能够看出些许端倪。
  (四)服装对电视剧的影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韩剧代表着美丽风景、浪漫剧情、漂亮主角和多变造型。从韩剧到韩国服饰,逐步成为大家追求的时尚。宋惠乔在《浪漫满屋》的服装运用同色系中不同明度和对比色,制造出生动活泼的感觉,这都是色彩高手的杰作。在电视荧屏上展现出学院派与帅男孩的俊郎风格、淑女与卡哇伊风格。在电视剧的推动下,众多韩装专卖店和韩国零售店生意兴隆,剧中的景点逐步发展成旅游胜地,韩国电视剧产业促进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而我国电视剧的内容以讲百姓故事为主,难以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我国偶像剧在人物服装上墨守成规,更难以引领时尚潮流。这是我国电视剧服装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三、 探索中韩电视剧中所运用的服装设计,对我国创作电视剧的作用
  制作高品质电视剧,要重视服装设计。通过相关研究,我们了解到部分女观众为看演员的服装而看韩剧,并获得流行趋势等信息,服装是观众看韩剧的理由之一。我国电视剧制作者要就分析国产偶像电视剧此环节的不足,并积极研究探索弥补不足的策略。
  人物服装是构成人体文化的内容、物质文化的要素,是审美文化的一部分。演员的气质要与服装相融合,一起出现在电视剧刻画的剧情与矛盾冲突中,服装体现出人物群体或个体身份、职业、心灵、气质等特征。我国电视剧必须要具有自己的风格,而不是盲目重复别人的理念。电视剧美术创作部门要利用有限的条件,积极创造出无限的设计,将剧情与设计理念高度统一起来,不但要平衡传统文化、大众趣味和时尚观念,还要追求艺术形式美与真实感的完美结合,逐步建立起属于我国电视剧的独特风格。
  结语
  在电视剧中,服装是人物造型的重要因素,可以表达人物情感、性格,推动剧情的发展。本文以中韩偶像电视剧《春天华尔兹》和《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这例,分析服装色彩与人物性格、服装款式与时代感、服装面料与人物身份等关系,进而得出服装对电视剧质量有重要影响。韩国偶像剧服装在色彩和式样上深入到场景造型和空间环境造型中,让彼此构成有机的整体。我国电视剧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运用创新性的服装设计,能够有效的促进电视剧的发展。
其他文献
太空题材的影片在进行声音创作时,时常不得不去权衡一个问题:如果声音创作偏向于真实性,那么故事的张力就会有所削弱;如果偏向于戏剧性,又难免不符合科学事实。如果能把握好这个平衡,将真实感和故事张力最大化,那么这样的声音创作无疑是成功的。可以说,《地心引力》的声音设计是成功的,它尽可能地还原了太空的真实状态,同时保证了叙事的戏剧性。下面,我将从艺术创作和技术制作两个方面,对该片的声音设计进行分析。  一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媒介成为人们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方式。而电影则是融合了声色光影的叙事方式,这一叙事方式以现代技术带来了话语体系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得电影这一叙事的话题不仅仅是电影制作方的“言说”,更是形成了自媒体时代一个即时的话语场域,成为了一个可以包罗大众的话语体系,电影叙事的话语体系中势必存在着“话题”以及相应的“述题”,从语言逻辑而言,话题和述题应该具有天然的同向性,但电影作品中的“话题”和“
在苏联时期和解体后的新俄罗斯时期,俄罗斯都拍摄了不少战争题材的电影。近年来,中国对红色经典战争题材的电影十分重视,也开始翻拍几十年前影响两三代人的红色经典作品。对经典战争电影的翻拍并不容易,既要保留其传统的美学价值,又要考虑当今电影的国际观众审美品位,考虑当代人的审美接受。俄罗斯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进行了一次经典战争电影翻拍的尝试,电影于1972年第一次改编上映,再于2015年翻拍,1972年
[摘要] 电影《晚娘》刻画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情欲世界。这个惊世骇俗的世界给观者的心灵带来震撼。但震撼人心的也许不是情欲本身,而是通过情欲所揭示出来的罪孽,以及由这罪孽所带来的一系列报应。  [关键词] 《晚娘》情欲罪孽  电影《晚娘》刻画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情欲世界。这个惊世骇俗的世界给观者的心灵带来震撼。但震撼人心的也许不是情欲本身,而是通过情欲所揭示出来的罪孽,以及由这罪孽所带来的一系列报应。  不
——国家形象的多维构建曾经有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问题不是经济,而是被扭曲的国家形象。”[1]因为种种历史原因,中國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他者”,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话语霸权下变形扭曲。如果说过去因为经济不够发达,我们没有足够的话语权纠正国家形象,时至今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中国崛起之船已经扬帆起航,重塑中国形象就成为当代
一、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梵·迪克的新闻话语理论为分析框架,探究纪录片文本如何用一系列细节表现宏观主题。话语分析法作为质化的研究方法,能够更有力地阐释纪录片如何实现话语建构。选取的研究样本是BBC于2012年播出的纪录片《全球变化最快的地方》(The Fastest Changing Place on Earth),主要记录了重庆市巫溪县白马村长达6年的城市化进程,真实反映了城市化给当地农民带来的
电影《梦之安魂曲》改编自小休伯特塞尔比的同名小说,戴伦·艾洛诺夫斯基执导,由杰瑞德·莱托,美国女演员艾伦·鲍丝汀和珍妮佛·康纳莉主演。影片是2000年戛纳电影节的特别放映片。与曾经轰动一时的英国电影《猜火车》一样讲述当代人的精神颓废。相较于《猜火车》,《梦之安魂曲》将老年人群体也纳入叙事当中,影片氛围更加阴郁,对社会的针砭也更加深刻有力。影片讲述了四个边缘化人物的悲剧故事——独居的寡妇萨拉接到电视
《蜘蛛侠:英雄归来》甫一上映,立即被评论界称之为自2002年首部蜘蛛侠电影上映15年来,最不一样的蜘蛛侠的回归,其中的含义不言自明。影片中,皮特·帕克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少年,其成长过程中,青春自有其多面性:青春既是人生最有趣的阶段,有着令人兴奋的日常;又是人生最复杂的阶段,因为不可避免地渗杂了许多成长的烦恼,诸如对于人生的困惑,对于未来的渴望,对于成长过程中的纠结与挣扎。  一、 少年成长过程中的
影片中的色彩运用常常可以带给观众以整体影片风格的感受;服装;道具;建筑都不同色的氛围,可以带给观众明确的情绪暗示。色彩的作用通常是与电影的其他要素共同完成的, 通过与音乐的配合,与故事情节的配合等形式,让电影具备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传统影片对于色彩运用的发挥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准;斯皮尔伯格《辛德勒名单》里红衣小女孩和整体灰白影像对比对观众产生的巨大冲击;或者是《春光乍泄》中,灰白画面和彩色画面自由转
美国青春成长电影是青年群体对美国社会影响渐强,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深刻体现与反映的结果。美国视阈内的青春是包容的,青春的成长是开放的,这种强烈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直接激活了美国青春成长电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大繁荣,这种事实上的类型化电影对于电影体系而言可谓意义非凡,尤其是将其作为最终成长结果的参照系,显然使得青春的过程变得更具有多重值得深刻品味的含义。  一、 叙事的人性视角表达  (一)复杂多元的人性化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