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过程中纠结与挣扎的英雄式消解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蜘蛛侠:英雄归来》甫一上映,立即被评论界称之为自2002年首部蜘蛛侠电影上映15年来,最不一样的蜘蛛侠的回归,其中的含义不言自明。影片中,皮特·帕克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少年,其成长过程中,青春自有其多面性:青春既是人生最有趣的阶段,有着令人兴奋的日常;又是人生最复杂的阶段,因为不可避免地渗杂了许多成长的烦恼,诸如对于人生的困惑,对于未来的渴望,对于成长过程中的纠结与挣扎。
  一、 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纠结
  (一)超常能力与自然能力之间的纠结
  在以超级英雄为主题的影片中,通常所塑造的超级英雄,都是力量超群、技能超群、胆略超群的角色形象,这些角色形象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有着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力量,极易引发他们的盲目崇拜,其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具有重塑式的强烈影响。与其他超级英雄题材的电影不同的是,《蜘蛛侠》系列影片所建构的超级英雄更加贴近成长中的青少年的生活,在《蜘蛛侠:英雄归来》中,能看到一个极为普通的成长中的青少年形象。并且,在电影中,漫威宇宙更加拟真地为这个不一样的蜘蛛侠带来了与成长相伴的拥有超常能力与自然能力的纠结。实际上,好莱坞的很多角色,都是以这种人类的异化,试图突破现实对于想象的束缚,这种纠结其实是以影像中的蜘蛛侠来唤醒你心中沉睡着的蜘蛛侠。
  (二)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爱与现实的纠结
  在影片中,漫威宇宙更是以一个普通少年的形象,为影像世界缔造出了一个既熟悉亲切,而其能力又超乎自然的英雄角色。與其前作同样,为蜘蛛侠预置了一个爱的对象——丽姿,而且同样令这个爱的对象,狂热地爱上了英雄蜘蛛侠,并且对现实生活中的皮特深有好感,而皮特自己亦无法摆脱对于丽姿的爱。而皮特却对于爱的表达手足无措,事实上他非常想告诉她,但又纠结于当她知道真相后,是否会对他就是蜘蛛侠备感失望。影片透过这种由极度平凡,而超级伟大的转变,为娱乐世界打造出了一个真实而切近的超级英雄的童话。
  (三)小人物永远有着干一票大事的纠结
  《蜘蛛侠》系列影片一直在透过超级英雄的超级能力,不断地向公众透露着一种能力越大责任越重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说,不仅仅是蜘蛛侠,世界上太多处于青少年成长阶段的少男少女,都会或多或少地在内心深处涌动着干一票大事的纠结,而往往对于身边的小事,要么无意识地熟視无睹,要么刻意地视而不见,要么坚定执着地视若罔闻。这正应了青春期少年渴望长大,渴望干大事的一种自然状态。在《蜘蛛侠:英雄归来》中,随着一件又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的接踵而至,皮特·帕克渴望着干一票大事的纠结亦很快就得以实现,然而,却又出现了可能辍学与终结罪恶之间的再度纠结。这些纠结以青春期的表达开始,而却以能力越大责任越重这一社会责任意识终结,可以说,为社会责任树立了良好的范本。[1]
  二、 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挣扎
  (一)来自成人世界的过多规训
  电影中以成人世界的视角,引入了钢铁侠这一真人动漫角色,钢铁侠作为一个成年人,同时,作为影片中蜘蛛侠所在实习公司的主导者,其所扮演的角色,显然对蜘蛛侠这个尚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少年,起着一种规训作用与影响。事实上,和现实世界中的几乎所有青少年一样,蜘蛛侠同样在成人世界之中,因为讨厌成年人将其视作小孩子,而在其内心深处苦苦挣扎着。但是,在成人世界之中,这种无谓的挣扎显然是很难奏效的,因为,恰如影片中蜘蛛侠的密友所言,“但是你的确就是个孩子啊”。最后,影片中的蜘蛛侠,最终通过严格的辅助轮协议测试,亦以隐性的喻意表达了成人世界对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的最终认可。影片中全部功能对蜘蛛侠的开放,亦象征着成人世界对蜘蛛侠成长的肯定、接纳、赞许和回馈。
  (二)超能力与社会规则之间的挣扎
  有过少年时期成长经历或青春期冲动经验的观众,都应该对于青春期的成长记忆犹新,这一过程中的少年,经常会在自我能力与社会规则之间,陷于异常痛苦的挣扎,而自我能力恰恰如同这影片中的皮特·帕克的超能力一样,往往在羽翼未丰时,恰恰是其最为跃跃欲试之时。影片中蜘蛛侠曾提及自己的超能力,但是,蜘蛛侠的密友却在谆谆教诲着他:“超能力的使用也要在合法的范畴之内。”事实上,对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而言,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各式各样的规则、规矩、规训。越是超能力越要在力能与规则之间进行一番挣扎。从维护世界安定、和谐、公平、正义等方面而言,这些规则显然是有益的,从维护社会稳定、祥和等方面而言,这些规矩同样是有益的,从按照既定轨迹成长的普遍认知而言,世界与社会规训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同样是十分有益的。
  (三)蜘蛛侠大事件与小生活的沉浸
  《蜘蛛侠》系列前作的数部影片中,虽然也针对蜘蛛侠的少年日常进行了描述,但是,却从未有任何一部《蜘蛛侠》影片能够如《蜘蛛侠:英雄归来》一样,对蜘蛛侠作为普通青少年的日常进行过如此细致入微、充满耐心的刻画,这种将大事件与生活之中的小事艺术性地捆绑在一起的刻画,以一种大他者的视角,将亿万观众对于蜘蛛侠的疑问一一释出。同时,在影片的行进中,大事件与小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亦将蜘蛛侠这一人物社会化、生活化、普通化了,这种更加切近于社会化、生活化、普通化的人物塑造,显然是一种更加高级的拟真技巧,这种高级拟真反而令观众产生了更加深度的无法自拔的沉浸,以至于在内心深处与这一角色贴得更加紧密,进而在影片中,能够与这一角色同呼吸共命运,随着这一角色刻画的不断丰满,观众亦从中获得了一种情感的爆燃与释放。[2]
  三、 纠结与挣扎中的英雄式消解
  (一)纠结中的英雄式消解
  《蜘蛛侠:英雄归来》比其一系列前作都更加扎实地夯实了皮特·帕克的高中生身份。事实上,无需过多解释的是,这种高中生的身份拟真得越是真实,就越是会对其超能力与超级英雄身份产生一种巨大反差之下的消解。对比2002年版本的《蜘蛛侠》中那个较为做作的、稚嫩中拙劣模仿着成长的少年,本片中的皮特·帕克有着本质的不同,表现得更加清新、真实、自然,这一方面来源于皮特·帕克真实成长中的活力四射,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其真实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纠结。围绕着他成长过程中的纠结虽然形形色色,但是,归结起来,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理想与现实、当下与未来、本我与自我的纠结,而在这部影片中,这些纠结显然共同对蜘蛛侠形成了一种英雄式的消解。   (二)挣扎中的英雄式消解
  众所周知,影视艺术作品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戏中人物的巨大转变,而这种巨大转变是最能引燃观众情绪的焦点。因此,影片中所层层建构起来的纠结与挣扎,其实恰恰是对于人设完整化表达的一种铺垫。通常在表现人物的过程之中,都会用到三种纠结与挣扎铺垫,即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人物与本体。在这部影片中,亦同样建构了挣扎的形诸于叛逆式的英雄式消解。例如,皮特的同学们所进行的看似叛逆的深夜潜入游泳池游泳的行动,即以这种团体式的叛逆行为,为蜘蛛侠的叛逆式挣扎提供一种来自于同样热血青春身体里的具象化的支持,这种对于叛逆行为的具象化支持,在《蜘蛛侠》系列影片尚属首次出现,这种逆向消解与隐性建构双重正螺旋式的较为高级的具象化支撑式技法,显然是漫威宇宙在创制方面的一个巨大的进步。[3]
  (三)纠结与挣扎中的英雄式消解
  随着影视艺术进入新纪元,传统式的一味透过视效渲染完成神话式的超级英雄建构的创制技法,早已成为昨日黄花,包括美国好莱坞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其表达超级英雄形象的电影之中,早已开始采用了一种更加高级的表现技法,这种更加高级的表现技法的法宝就是消解与重构。因为,包括电影艺术在内的所有艺术的本质,其根源都是现实,因此,将超级英雄消解为现实人物,不仅能够令其更加切近普通人的生活,而且更易令普通人由此產生强烈的沉浸,并由这种沉浸渐渐地形成一种强烈认同,然后再由认同产生出一种更加强烈的与影片中人物合而为一的不由自主的全情融入,进而再由这种融入油然地达致移情的境界。纵览全部五部蜘蛛侠影片,《蜘蛛侠:英雄归来》一片中的蜘蛛侠,是所有超级英雄世界里唯一一个凭借其个人成长,最终实现维护世界和平的超级英雄,这样的超级英雄本身即为个体存在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赋予了特别的意义。[4]
  结语
  《蜘蛛侠:英雄归来》就其总体表现而言,未落前作窠臼,因为,这部影片创意性地将男主角皮特·帕克的高中生活,进行了全方位且立体化的刻画。同时,更刻画了普通高中生皮特·帕克成长过程中的纠结与挣扎。影片比其所有前作都更加真实地刻画了拥有超能力的皮特所应有的日常纠结,真实地表现了一名普通高中生爱与现实的纠结,并且更加真实地表达了青春期的高中生对超现实未来的那种渴求与梦想。与表达纠结有所不同的是,影片在表达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挣扎,采取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施压,即成人世界实习领导的施压、社会规则的隐性施压、超能力与普通生活的施压等。正是这种高度还原、高度拟真、高度刻画的纠结与挣扎,才为本片带来了基于纠结与挣扎的英雄式消解。
  参考文献:
  [1]何丽娜.从超人、蝙蝠侠、蜘蛛侠三大系列看美国超级英雄电影的文化认同[J].电影评介,2015(16):70-72.
  [2]梁辰.《蜘蛛侠》系列电影的空间心理探究[J].戏剧之家,2015,(11):124.
  [3]史亞娟.异化与选择——评系列电影《蜘蛛侠》[J].艺术广角,2007(6):16-18.
  [4]燕十三.英雄的荣光平民的困惑[蜘蛛侠2][J].电影评介,2005(1):34-35.
其他文献
电影《草坪狗》是1997年上映的剧情电影,讲述了一个富家女孩和一个贫穷青年之间的纯洁友情。富有想象力的女孩德文随同父母搬进风景宜人的小镇Camelot,她违背母亲不要走出小镇大门的警告,与居住在森林里的青年特伦相遇。两个天真善良的灵魂,互相吸引,逐渐成为了无话不说的朋友。但因为小镇居民对青年不断加深的偏见和误会,青年在女孩的帮助下被迫逃离小镇。  一、 无知与伪善——残酷童话的隐喻  故事发生在一
2015年度至2016年上半年的香港电影,从产业数据方面看,本土市场票房攀升、整体回暖,本土电影增势也较为明显,但类型方面未见明显突破;香港电影在内地市场表现优秀、本土风格受欢迎。  一、 香港本土市场票房攀升,整体回暖  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香港电影市场整体回暖。比较近三年香港电影本土电影市场电影数量和票房数据,不难发现,香港电影市场整体票房逐呈上升趋势。2014年的总票房与2013年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作为一档“文化情感类”朗读节目,节目以人动情,以文传情,把定位的重点放在嘉宾的经历上,重拾中国文化传统力,在让观众“共情”的同时,力求把各阶层的观众囊括进来。为了反拨当下社会的浮躁风气,节目还在节奏上做足了“慢”工夫。此外,节目也十分注重意境的表达,在有意的营造中,尽显极具意境的“人文之美”、无意之境。如此种种,成为《朗读者》全面成功的有力因素。  
太空题材的影片在进行声音创作时,时常不得不去权衡一个问题:如果声音创作偏向于真实性,那么故事的张力就会有所削弱;如果偏向于戏剧性,又难免不符合科学事实。如果能把握好这个平衡,将真实感和故事张力最大化,那么这样的声音创作无疑是成功的。可以说,《地心引力》的声音设计是成功的,它尽可能地还原了太空的真实状态,同时保证了叙事的戏剧性。下面,我将从艺术创作和技术制作两个方面,对该片的声音设计进行分析。  一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媒介成为人们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方式。而电影则是融合了声色光影的叙事方式,这一叙事方式以现代技术带来了话语体系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得电影这一叙事的话题不仅仅是电影制作方的“言说”,更是形成了自媒体时代一个即时的话语场域,成为了一个可以包罗大众的话语体系,电影叙事的话语体系中势必存在着“话题”以及相应的“述题”,从语言逻辑而言,话题和述题应该具有天然的同向性,但电影作品中的“话题”和“
在苏联时期和解体后的新俄罗斯时期,俄罗斯都拍摄了不少战争题材的电影。近年来,中国对红色经典战争题材的电影十分重视,也开始翻拍几十年前影响两三代人的红色经典作品。对经典战争电影的翻拍并不容易,既要保留其传统的美学价值,又要考虑当今电影的国际观众审美品位,考虑当代人的审美接受。俄罗斯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进行了一次经典战争电影翻拍的尝试,电影于1972年第一次改编上映,再于2015年翻拍,1972年
[摘要] 电影《晚娘》刻画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情欲世界。这个惊世骇俗的世界给观者的心灵带来震撼。但震撼人心的也许不是情欲本身,而是通过情欲所揭示出来的罪孽,以及由这罪孽所带来的一系列报应。  [关键词] 《晚娘》情欲罪孽  电影《晚娘》刻画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情欲世界。这个惊世骇俗的世界给观者的心灵带来震撼。但震撼人心的也许不是情欲本身,而是通过情欲所揭示出来的罪孽,以及由这罪孽所带来的一系列报应。  不
——国家形象的多维构建曾经有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问题不是经济,而是被扭曲的国家形象。”[1]因为种种历史原因,中國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西方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他者”,中国国家形象在西方话语霸权下变形扭曲。如果说过去因为经济不够发达,我们没有足够的话语权纠正国家形象,时至今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中国崛起之船已经扬帆起航,重塑中国形象就成为当代
一、 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梵·迪克的新闻话语理论为分析框架,探究纪录片文本如何用一系列细节表现宏观主题。话语分析法作为质化的研究方法,能够更有力地阐释纪录片如何实现话语建构。选取的研究样本是BBC于2012年播出的纪录片《全球变化最快的地方》(The Fastest Changing Place on Earth),主要记录了重庆市巫溪县白马村长达6年的城市化进程,真实反映了城市化给当地农民带来的
电影《梦之安魂曲》改编自小休伯特塞尔比的同名小说,戴伦·艾洛诺夫斯基执导,由杰瑞德·莱托,美国女演员艾伦·鲍丝汀和珍妮佛·康纳莉主演。影片是2000年戛纳电影节的特别放映片。与曾经轰动一时的英国电影《猜火车》一样讲述当代人的精神颓废。相较于《猜火车》,《梦之安魂曲》将老年人群体也纳入叙事当中,影片氛围更加阴郁,对社会的针砭也更加深刻有力。影片讲述了四个边缘化人物的悲剧故事——独居的寡妇萨拉接到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