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超:推进城镇化,土地到底够不够

来源 :阅读(决策智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e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由于我们的人口基数实在太大,各种资源只要一人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就显得相对匮乏。这当中最严峻的就是耕地资源,国家制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已近在咫尺。由于未来城镇化中的“造城”还要大量占用土地,我们必须准确判断自己的土地资源到底够还是不够。这是推进城镇化的前提条件。
  大家通常认为,城镇扩张将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甚至是大量和急剧减少。我国城镇化的实践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然而,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在城镇化过程中耕地未必会减少,甚至越是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期,耕地反而越会显著增加,出现了和我国截然相反的现象。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土地是中国城镇化的“阿喀琉斯之踵”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一个拥有13.68亿人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堪称重如山、大如天。自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长期以来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张平衡状态。何谓“紧张平衡”?就是我们国内的粮食生产基本自给自足,但并不宽裕,另外某些种类的粮食产品(如大豆等)大量依靠进口。2014年,中国大豆进口7140万吨,占到国内总供给量的80%以上。在现有农业技术条件下,只有土里可以长出庄稼来。因此,足够数量的耕地是粮食安全的首位因素,要保障粮食安全就必须首先保障耕地面积。目前,中国人均耕地1.3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已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经过对人口、粮食生产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测算,国家提出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
  长期以来,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出现了耕地面积直线下降的局面,引发了人们对城镇化占用耕地的严重忧虑。在大家的传统观念中,城镇化和耕地面积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城镇化发展得越快,占用的耕地就越多。这源于人们对城镇化的直观感受:随着城镇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张延伸,城镇外围大量的耕地被征用,其中多数是优质良田。这一场景几乎在每一个城镇上演,强烈的视觉刺激使公众神经变得敏感而脆弱。同时,这种依据肉眼观察而得的感性认识,也得到了宏观数据的有力支持。1998年,中国有耕地19.45亿亩,此后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呈直线下降趋势,至2012年减少为18.24亿亩。十四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19个百分点,相应地,耕地面积减少了1.21亿亩。如果按照这一速度,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时,耕地面积将减少为17.8亿亩,突破18亿亩耕地红线了。
  耕地存量只有18.24亿亩,红线是18亿亩,距离红线仅咫尺之遥,这就出现了耕地红线和城镇化之间的尖锐矛盾。城镇化是要占用土地的,不许城镇空间扩张,谈什么城镇化呢?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意味着不仅允许农民工在城镇务工,还要让他们在城镇获得一个相对体面的居住条件。要居住就要增加居住用地,这不是个小数目。然而,地从何来呢?
  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与我国截然相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城镇化中耕地占用这样一个重大题目,适当参考国际经验是有必要的。要做到正确地参考国际经验也并不容易。首先,参考的对象不能搞错了,我们不能参考加拿大、俄罗斯这些人口密度和我们差异很大的国家,人家“有地可以任性”,我们却不能。最好是参考土地资源同样紧缺的国家,如日本、韩国,人均耕地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人地关系比我们还要紧张,而且文化背景也和我们更为接近。其次,参考的阶段也不能搞错了。我们应当更加着重参考它们的过去,即它们城市化发展最快的中期阶段,如日本1970年以前,韩国1990年以前。在它们完成城市化,加入“富人俱乐部”之后,由于生存压力减轻,生活要求提高,土地利用方式和目标出现多元化,对我们的借鉴意义就相对降低了。
  在对日本和韩国相应时期经验的考察中,发现了与我国截然相反的现象:
  第一,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本和韩国的耕地并非是直线下降,而是表现出“倒U形”规律,即先增加后减少,且“倒U形”的右端点高于左端点,也就是说城镇化过程中耕地总体是增加而不是减少的。如韩国耕地面积1960年为203万公顷,1970年达到极大值230万公顷,之后开始下降,到1988年为214万公顷,此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8%,基本完成城市化过程,而耕地数量仍然高于1960年城市化起点时的水平。日本尽管由于“二战”的影响曾经出现一个波折,但就整个城市化期间来说,基本规律与韩国是相同的。
  第二,城市化高峰期耕地面积与城市化率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日本在1950~1960年是历史上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1950年日本城市数量仅为254个,到1960年增长了一倍多,城市化率从37%增长到63%,年均提高2.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日本历史上耕地面积增加最快的时期,耕地总量达到历史顶点。1961年至1977年间是韩国实现经济腾飞,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恰恰在这个时期耕地面积大幅增长,历史顶点时比期初增长接近15%。在城市化前,日本、韩国由于人多地少,每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之际都会出现粮荒,韩国多年苦于缺米和引发的大米动乱,日本也曾出现全国性的米骚乱。但在城市化过程中,日本于1968年,韩国于1977年实现了大米的自给自足甚至过剩。
  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必然导致耕地减少,在城市化最快的时期耕地甚至还会显著增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当然不能简单地用“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来解释。再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也不会产生土地增长的效果,最多是减少得慢一些。日本和韩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增加,除了边远地区开发、技术进步等因素之外,主要是由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带来的空间节约效应所致,而且以大城市和城市群为主的城市化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
  日本的居民点分为市、町、村三级(日本的“町”大致相当于我国的镇),从1888~1985年,日本的市的数量从37个增长到652个,町的数量从12002个减少到2001个,村的数量从58433个锐减到601个。大量村庄消失了,这就减少了村庄占地,使得土地得到重新规划、平整和改良,耕地数量得以增加。由此,城市化——农村人口进城——町村合并——耕地整顿——耕地增加,这就是日本和韩国耕地面积在城市化中不减反增的秘密所在。为什么到城市化后期耕地面积又出现减少的趋势呢?因为此时人口生活空间的置换过程已经完成,人们对在城市的居住条件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整个城市化期间来说,由于人在城市生活占用的空间小于农村,产生了节约效应,即耕地面积总体是增加而不是减少的。   我国的耕地减少主要是由“半城镇化”
  造成的
  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说明,一个人在城市生活比在农村生活占用的土地要少得多。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随着大量人口从农村转入城市生活,将会表现出明显的土地节约效应,如果在此过程中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对农村土地进行重整,可以实现耕地增加的效果。这一原理在我国也适用。我国农村目前仍以平房为主,而且北方地区还有庭院,而城镇多为楼房,中小城市里以六层楼居多,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新建楼房多在二十层以上,如果按楼层平均后,城镇里的人均居住占地大概只有农村的一个零头。城镇化带来的按说应该也是土地增加效应。可是,为什么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却是耕地的直线下降呢?
  除了退耕还林、自然灾害毁坏耕地的因素之外,我国的耕地减少主要是由于“半城镇化”造成的。“半城镇化”模式下,农民进城只是来打工,他们仍预想在未来还是会回到农村去生活,因此,他们在农村的占地无法像日本、韩国那样实现退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固然是高速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从不足1万平方公里扩张到4.79万平方公里,2.6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务工、生活。然而,在农村人口大量减少的同时,农村居民点面积却和城镇一样增加。1990~2000年的十年间,农村居民点占地从15.7万平方公里增长到16.5万平方公里,此后一直大体保持在这一水平,未见显著降低。城镇占地,农村也占地,我国的耕地遭受两面夹击,因此呈现出加速减少的趋势。
  农村居民点普遍呈现低效利用的状态。2.6亿农民工常年在城镇务工生活,由于买不起城镇的房子,考虑到将来不得不返回农村居住,他们只能用自己的积蓄在农村建设新房。可是,他们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农村住房,自己却无暇居住,常年处于低效使用或者完全空置的状态。近年来,“空心村”成为一个热点的经济社会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统计表明,全国10%~20%的农村宅基地为闲置状态,部分地区闲置率甚至高达30%。在华北平原的一些村落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宅院常年“铁将军把门”,这些宅院的主人已经进城务工、生活,每年只在过年时回来居住有限的几天,或者从来都不回来居住。房屋的特性是,如果没有“人气”会加速衰败,所以这些房屋的屋顶很快长满了野草,几年后甚至会连屋顶都塌落下来。然而,这些宅院依然保留,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空心村”。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政府、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半城镇化”模式下,由于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生活后其农村居住用地不能有效退出,造成普遍的“两头占地”现象。近年来,随着农村当地城镇的发展,以及撤点并校带来的农村教育资源调整,在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三头占地”的现象:农民工夫妻到外地城镇务工、居住,老人带着孩子在家乡城镇租房上学,村庄老家的宅基地则完全空置。“两头占地”甚至“三头占地”,使城镇化中的耕地减少成为不可承受之重。因此,对城镇化和耕地占用的关系不能凭主观想当然,正如日本和韩国所表现出的规律那样,城镇化本应表现出的特征是对耕地的节约,耕地数量本应是出现增加而不是减少;然而,由于我国特有的“半城镇化”模式,又确实造成了耕地面积加速减少的事实。
  把水倒进压水井里,使之产生吸力
  我国现有农村居民点占地16.5万平方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这一数字和河南省的总面积大致相当,城镇占地与之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我们必须尊重一个事实,那就是必须先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尤其是使他们在城镇拥有住房,才有可能收回他们在农村的宅基地。如果这个顺序搞反了,要么城镇化无法推进,要么会出大麻烦。住房是人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这个根基不可轻易动摇。现在不少城市提出“农民退出宅基地即可申请公租房”,这样的政策仔细琢磨是欠考虑的。公租房没有产权,租金优惠幅度也有限,如果农民交了家乡的宅基地住进公租房,以后交不起租金该怎么办?他们就没有地方住了。当然,如此不划算的买卖,多数农民工也不会去做。还有一些县里提出农民交出宅基地就给予经济补偿,标准多为每亩数万元,可这样农民显然吃亏了,几万元的金额也不够他们在城镇买一套住房,除非是已经在城镇买了住房的农民工,可以锦上添花,换取一点现金。这样的政策如果大范围铺开,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顺序绝对不能搞错,必须让农民工在城镇先获取住房,才能考虑他们的宅基地退出的问题。
  必须先扩大城镇化用地,让农民工获取住房条件,在城镇扎下根来,同时辅之以其他配套政策,才能促使他们家乡宅基地的退出,最终实现耕地增加的效果。这犹如“把水倒进压水井里,使之产生吸力”。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破除长期以来耕地不足的固有观念,认识到城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节约土地的方式,推进城镇化对耕地并不构成威胁,要敢于扩大土地供给。至于如何进行土地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使农民工在城镇买得起住房,以及如何设计合理的补偿方案,使农民工在农村的宅基地得以有效退出,需要进行科学和周密的安排。
  众所周知,中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约121.6万平方公里(折合18.24亿亩)。如果对现有的2.6亿农民工完全实现生活空间的转换,耕地总量可增加至约126万平方公里(折合18.9亿亩)。参照日本、韩国经验,我们进一步估计,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也将出现耕地总量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时,耕地数量将达到峰值129万平方公里(折合19.3亿亩)左右,之后耕地数量又会缓慢减少,最终收于126万平方公里左右。只要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民工市民化政策,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保得住,而且会有相当大的缓冲空间。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摘自《城镇化:改革的突破口》)
其他文献
【活动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日益增长,人们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开上了轿车、住上了别墅,一些孩子面对优裕的生活,出现讲排场,比阔气,生活随意性,消费盲目性等等不良风气。因此本活动着重引导孩子追求有品位有质量的生活,引领孩子过健康、快乐、有追求的富日子。在具体的活动与交流中认识富了不浪费,合理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断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1 音乐暖身(播放《好日子》)引
期刊
【摘要】现在农村中学体育课越来越难上了,体育课成了学生的自由活动课,这样下去学生的身体又怎么能达标呢?主要原因是学校的重视力度和学生的对健康的心理是至关重要的原因。作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使体育课走上"正轨"的王要方法。  【关键词】体育 现状 对策    在全国提倡全民健身运动、阳光运动的今天,作为学校——青少 年相对集中的群体,学生的健康状况又是如何呢?根据有关部门调查 表明:全国青少年学
期刊
主持人:李刚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言  2015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以5∶4的投票通过了同性婚姻在美国全境合法的裁定,这就意味着全美50个州都要允许同性恋者注册结婚,美国也成为世界上第21个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消息一出,引起一片欢呼,彩虹旗瞬时飘扬在美国上空,总统奥巴马称这是“美国的胜利”,是“迈向平等的一大步”,甚至白宫
期刊
【摘要】德国素以其独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而闻名于世。如今,将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大学提供纯粹的进修、本科层次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及可拿到硕士学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本文从体系、录取条件和申请手续、教育报酬、未来前景等方面对德国的第三级层次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第三级层次 双元制 职业教育    在大学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接受职业教育和参
期刊
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从阅读教学的目的要求、不同的阅读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开展基于探究学习之上的探究式阅读训练,深感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氛围。现对我的探索和实践作以浅论,望大家与同行斧正。  一、让阅读教学基于学生探究学习之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
期刊
一部《红楼梦》创造了形神各异的人物形象,其中男性235人,女性213人,共计448人,对人物的刻画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多种多样的特点。以众多的女儿来说,薄命是她们的共同特征。晴雯就是这画廊中的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有着为人赞美的鲜明个性,有人说:“在丫鬟中,最有骨气的是晴雯。”  晴雯父母双亡,10岁就被卖做奴隶,后又被赖嬷嬷当作一件礼物孝敬了贾母。身为奴婢的晴雯“心比天高”,她不甘心于这屈
期刊
【摘要】孔子说:"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语文学习的精神动力。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不感兴趣的人会在该领域会有长足的发展,学习语文也是如此。科学研究证明,只有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有热情、迷恋和着魔般的执著,才会成为一个善学者。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已举步维艰:有限的课本内容,单调的教学模式,僵硬教条的考察,考试办法,使学生无法体会文学作品
期刊
公元805年,即永贞元年,柳宗元因参加“永贞革新”而横遭牵连,被贬为永州司马。际此能诗擅文并与韩愈并驾齐驱的柳宗元寄山水聊以忘忧,写出了一系列享誉文坛的游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为八记之首。  文章开篇以极洗练的语言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被贬南荒后郁闷不堪的心情。“恒惴栗”意即心里一直惶惶不安。终日为何惶惶?是政治抱负付之东流的惋惜慨叹,是自己横遭迫害的不解和苦闷,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精神归
期刊
“不仅仅是左手”,一个精妙的充满吸引力的题目,将读者的心紧紧抓住,让人好奇感油然而生,不读不快。  文章开头以自己的弱小和面对学生时的害怕,自然地引出中心人物王老师,一个外貌就能镇住学生的威严的中年男人,一个深受广大贫下中农欢迎的好老师,而很有特色的就是他的那只左手。文章精巧的构思,至此也就拉开了帷幕。  首先,文章满足读者最初的好奇感,告诉读者王老师左手的秘密。王老师的左手是对付最顽皮学生的法宝
期刊
探讨:考试成绩是隐私吗  教学案例与反思  活动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6页实践与探究  活动目标:学习教材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认识隐私含义,走出思想认识误区,训练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主题:考试成绩是隐私吗?    1 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学校不提倡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排名。对此,引发了社会、家长、学生以及老师的议论。有的老师认为,考试成绩对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