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y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转变“封闭式”教学观念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性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有的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教师应教会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创造性地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意识,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教师应让学生经常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一直处于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够得着”。如数学实验时,公式不直接给出,而让学生参与整个的发现过程;解题研究时,留出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何入手?有哪些思路?是如何想到的?哪种思路最好?等等。其次,让学生有充分的交流机会,在交流中得到优化。最后,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克服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拥有切合自己水平的数学问题情境。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笔者再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数字、字母、汉字、人体、教室里的物体等)。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从而培养了能力。
  
  二、轉变“权威教学”观,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在权威教学观的影响下,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不敢也不想向教师和书本提出质疑,只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被抹杀了。实践证明,能提出问题就其意义来讲确实不亚于解决问题,它是创造性学习的一种表现。而且,能引起大家争议的问题,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很好素材。比如,在教学中,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步行20km到B地,甲比乙每小时少走1km,结果比乙迟到1小时,问两人每小时各走几千米?”有的学生思考后提出:根据两人所用时间之间的关系,列出的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解不出来。于是笔者便引导学生:“怎么办?可不可以将题目作适当的改动?”再让学生讨论怎么改。不少学生将“步行20km”改为“甲或乙行的时间”,从而变成了一道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三、转变“模式教学”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定势心理与思维定势会严重地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突破定势,跳出解题的模式,才能活跃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克服思维定势,重新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常进行变式题的训练,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产生尽可能新并且独特的解题方法。
  例如,还是在教学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一道很好的例题:“课外活动时李老师来教室布置作业,有一道题只写了:‘学校校办厂需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就因校长叫他听一个电话而离开教室。”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提出相应的问题。有的提出:两人合作几天完成?有的提出:一人先做几天再让另一个人做;还有的提出:两人合作再一人离开的;甚至有考虑两人合作的报酬问题……笔者让学生一一解答这些问题,并综合两个学生的问题即:“现由徒弟先做1天,再两人合作,完成后共得报酬450元。如果按个人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报酬,那么该如何分配?”学生讨论合作,并交流各自做法,看看还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做法,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得到锻炼。
  教师应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讨论、探索、研究,产生多种解题方法。面对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可假装不懂,并请教学生,让他们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选出最佳解题方案,充分展示他们思维的创造性。在此过程中,良好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如果长期这样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必然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提问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得到真正落实。
其他文献
摘要: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学生搭起了一个宽阔的快乐舞台,它走进了学生的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舞台。他们的各种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鼓励参与动手实践重视评价    新课标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
摘要: 学生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全面参与主要包括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如何使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作者通过对“初等数学研究”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法,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得出若干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学生参与初等数学教学课程教学启示    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化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当今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全面参与程度,是考量这
[目的]研究普通馕品质和小麦品质特性之间的关系,分析对普通馕品质影响较大的品质指标,为馕专用小麦选育和馕加工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1份新疆冬小麦主栽品种为材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以发散思维为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认为不仅要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且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性。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在解题过程中,已知和未知的沟通,解法的正确选取,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的引导。数学思想方法是思维导航的“指南针”,只有正确熟练地运用数
[目的]研究新疆4大酿酒葡萄产区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为构建新疆酿酒葡萄主产区的微生物菌库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从新疆酿酒葡萄主产区采集土壤样品,提取总DNA,通
摘要: 改革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環,本文从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学习的钥匙;鼓励质疑,使学生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鼓励学习创新,让学生学有创见四个方面探讨了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数学学习探索能力培养  
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明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学生成才观,准确定位数学教学内容,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选择合适的高职学生的教材,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数学教育对高职学生不可或缺    1.高职数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掌握职业技能的能力。  从职业学校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