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苇人:八百里湖面的“候鸟群体”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tiandegu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洞庭湖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生产基地之一。每年秋末冬初开始收割芦苇时,都会有近万名来自湖南、贵州、四川、重庆等邻近省市的农民工,如冬季候鸟般来到洞庭湖,组成仅次于渔民的洞庭湖第二大职业群体“洞庭苇人”……
  益阳南洞庭是世界著名的湿地,湖区中遍布芦苇——芦苇能大量吸收水中的氮、磷及有害物质,提高湖水的质量,并给飞禽走兽提供绿色天堂。有资料记载,2000年以前,南洞庭芦苇总面积约有100.32平方公里,年产芦苇约90万吨,2000年以后,因为当地推行填湖种植欧美速生杨,导致芦苇面积大幅缩减,至今年产芦苇只有约30万吨。
  每年秋末冬初开始收割芦苇的时候,会有近万名周边地区农民工来到洞庭湖,走在洞庭湖岸边,随时可以碰到这群淹没在芦苇丛中的人……
  洞庭湖的“候鸟”
  湖南沅江的南洞庭之滨,有一块近15万亩的漉湖芦苇场,这里年产芦苇10万吨。每年的10月中旬开始,从贵州、四川等地来的农民工就蜂涌而至,汇集到洞庭湖岸边收割芦苇。他们以当地村组为单位,成群结队地工作,到春节前后才回家。
  这是洞庭湖区最为艰苦的工作之一。他们起早贪黑,早上六点就得起床,简单洗漱啃个馒头,然后就得下地干活,中餐一般是自己带到地里,或者由队伍中负责做饭的人员送到工地,每天要干到傍晚6点以后才回驻地吃晚饭。
  在连电都没有的野外,他们的生活过得如何,或许从他们的晚餐可得知一二:负责煮饭的杨大妈年纪较大,她做工少,就主动承包了20多人的一日三餐,她说做饭用的水是从芦苇荡的小沟里挑起来的,水很脏,甚至还有血吸虫,当地人都不敢接触;工人龙大哥今年45岁,饭量大,他开饭时总是跑得很快——必须先去多打点唯一的白菜,没菜就咽不下饭,吃不饱就没体力干活……
  在众多芦苇工中,有一位来自四川省广安市的51岁的工人叫张德元,张大哥很能干,能开拖拉机、会熟练使用设备给芦苇打捆,熟悉整个芦苇加工的割、扎、切、捆、码、装等全套劳动流程,是芦苇工中的精英。
  “洞庭苇人”,老张操着浓厚的四川方言如此称呼自己——这是芦苇工自己发明的称呼,颇有些诗意。今年已是老张第21次踏在这片稀软的泥土上,老张说近年来洞庭湖收割芦苇的农民工比往年少了许多,芦苇老板普遍为农民工增加了工钱,收割和搬运一捆芦苇的工钱都从1块钱涨到了1块2,他们一个冬天的劳作,每人除去吃用,能够挣到1万多元。
  来自湖南凤凰县的石玉科是苗族人,他也是这些芦苇工中难得的读过高中的人,他随哥哥一起,已经连续5年来洞庭湖收割芦苇了。今年他们更是队伍庞大,同乡一共有26人一起来到洞庭湖——连石玉科的母亲、60岁的龙大妈也同他们一起来了,龙大妈负责为他们的队伍一天做两餐饭,其他人每人每天给她2元钱当作工钱。
  每天中午吃完饭,石玉科都要为大家记录这一天各自收割了多少捆芦苇,买了多少米和菜,计算花了多少钱。这时候龙大妈总是在旁边默默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尽管儿子读高中才半年就辍学回家务农了,龙大妈还是逢人就骄傲地说玉科是高中生,每当听到母亲的夸赞,玉科的脸都会有些发红……
  探访七星洲
  为深入了解洞庭苇人,我在沅江港口租了一条渔船,往东南方向深入南洞庭湖腹地的七星洲,那里据说有很多渔民转型的苇人。
  船主是一对70多岁老夫妻,老头叫周民华,一路上我称呼他周爹。老俩口在洞庭湖捕鱼40多年,经历了许多有趣味的故事。船离开码头后一路顺风顺水,进入开阔的湖面后,周爹闲下来就到船头陪我聊天,说他曾在洞庭湖亲手捕获过一条400多斤的青鱼——看着我怀疑的眼神,他着急地解释80年代捕到一两百斤一条的鱼根本不稀奇,“不骗你,那时又不是现在。”
  周爹还说,当年在湖上行船有许多规矩,有八大禁语,三十六条禁事,船家供奉的神灵也是形形色色:太上老君、南海观音、南岳大帝、洞庭王爷、杨泗爷(杨幺)、三国东吴水军都督丁奉等,有佛有道,似乎又都与水多少有点关系……“现在都快忘记这些了,都信钱,不信神了。”
  环境逼得许多渔民都不得不放弃本行,而芦苇工是他们中许多人的首选“转型”职业。放眼湖面,除了几艘正在运送芦苇的船,竟然没有看到一只渔船,湖面上安安静静的。大约半个多小时后,湖面突然出现一片美丽的洲岛湖汊,远远望去,如同北斗七星般散落湖中——七星洲到了。
  七星洲最大的洲岛,是南洞庭芦苇加工的主要地点之一。这里的苇人大部分是本地的,其中有3个人就是附近的渔民。休渔开始后他们就来打一段零工,多劳多得,平均一天能够赚到60元钱左右。他们利用芦苇和塑料布,就在靠近湖边的洲岛上搭建了简陋的工棚,吃睡都在洲岛上。一天只做2餐饭,每人一天伙食费只要5元钱,有专人负责做饭,不忙了,几个会水的就下湖里捞些小鱼虾,改善伙食。
  40多岁的老张来自四川广安农村,他每年都来南洞庭砍芦苇,已经做了14年了。“今天的阳光好,你帮我们拍一个吧,让家里的老婆孩子看看。”老张一声呼喊,苇人们迅速聚拢过来——他们把我手中的照相机当成摄像机了,以为是要上电视,纷纷拍着身上的灰,手舞足蹈地叫喊,还摆着各种造型,这是我这几年来拍摄洞庭选题时,看到的最欢快的情景……
  断子绝孙的“迷魂阵”
  入冬后的洞庭湖,不管在沿岸哪一线,都透出凄凉的“冷感”。离开七星洲后,我和周爹找了个小店坐下来小酌了几杯。几口小酒下肚,周爹边搓手边念起了码头民谣:“路过益阳码头,六十年代住一晚,七十年代吃顿饭,八十年代喝碗茶,九十年代撒泡尿,二千年后放个屁。”
  或许是酒精的作用,周爹很兴奋,上船后依旧在渔船的马达声中大声念叨:“洞庭这里好田土嘞!你种什么长什么。这土里能长出肉来,长出鱼来,长出鸡鸭来,长出酒来,长出金子银子来。不过可惜嘞,休渔季的鱼,都快被迷魂阵毁了。”
  我有些好奇:“什么叫迷魂阵?”周爹指了指远处说,看那里,他们正在布阵呢。
  我随着他的手指放眼望去,只见河岸上有一些在加工和搬运竹子的人。他们用一台锯木机在加工从益阳运来的竹子,把竹子的大头锯成一个尖,然后扛到湖里,扎成竹排。
  周爹说,这些加工了的竹子就是准备运到湖里插“迷魂阵”用的。“迷魂阵”是古代渔民在休渔季收割芦苇时,灵感一现发明的捕鱼方式:在湖面用竹子插成螺旋状的圆圈,拉上渔网,形成“迷魂阵”,可以很轻松地捕获进入的鱼。过去用的网网眼大,不捕小鱼,而现在鱼越来越少,用的渔网网眼也就越来越细,将丝网遍布湖面,曲曲折折的丝网绵延数百米,甚至还有人把捕海鱼的大细网也用上了——“无论大鱼小鱼,一旦钻到阵中,没有能够逃脱的。”
  迷魂阵不仅捕鱼,还是猎杀候鸟的罪魁祸首。水位下降时,它们可将大小鱼一网打尽;冬天许多人则将其改造了,充当捕杀前来越冬候鸟的凶器。“刚入冬时,来了很多候鸟,都是有来无回,基本上都被一些人猎杀然后拿出去卖了。”说起候鸟,周爹神情落寞。“你看嘛,现在本来是候鸟迁徙的高峰时节,但现在这里却看不到一只候鸟。”
  “这是断子绝孙的搞法”。周爹说到现实与生活的矛盾,话语颇有些无奈。“就像电打鱼一样,大家都晓得这是违法的,但是不搞电打,根本捕不到鱼。不布迷魂阵,就没有收获,老婆孩子就要饿肚子,怎么办……”
其他文献
大部分人对海南的唯一印象就是海,但走过海南中线才知道,海南还有众多关于山的传奇:传说中压了孙悟空500年的五指山,深山黎村里绣面纹身的黎族老妪,还有神秘的蛇图腾,盛大的“闹军坡”……那罕见的奇风异俗,都能在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南中线上体验到……  海南中线,指的是从三亚向北,穿越五指山、琼中、屯昌等地到达海口的旅游线路。这一区域的地理特征主要是多山,因而成为喜欢探险登山的背包族的最爱,著名山脉包括海南
牛油果属于樟科,也是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果仁含油量8%~29%,是一种不干性油,没有刺激性,酸度小,乳化后可以长久保存,除食用外,也是高级护肤品以及spa的原料之一。  牛油果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果肉拥有浓郁的牛油味。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水果由于皮表面粗糙,如同鳄鱼的背,所以又有一个颇为粗犷的名字:鳄梨。  在西班牙人征服美洲之前,这种水果就已经在中北美洲被广泛种植。到了20世纪初,人们发现牛油果易于嫁
希特勒曾亲自下令,让探险家海因里希·哈勒带领党卫军秘密前往西藏的“沙姆巴拉”——即冈仁波齐神山,他相信神山中隐藏着世界的轴心,可以让纳粹德国拥有不可一世的“不死军团”。  玛旁雍错和拉昂错是一对颇具诡异色彩的“双生花”:藏民们认为,玛旁雍错的湖水是圣洁的,可以洗去恶习和罪孽;拉昂错在平面图上看着像一张剥开的人皮,代表了黑暗,会给人带来厄运。  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色雄都会举行神圣的换经幡仪式,据说
【摘要】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高校英语听力教学要突破传统思维,适应新趋势,探索新的听力教学方法,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技术,能够优化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基于互联网环境来探究高校英语听力教学,并提出一些教学方式,以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英语听力  【作者简介】陈小红(1983.02.16-),女,汉族,琼台师范学院,讲师
以慈宁宫为首的太后宫区,从未对外界开放过,就连皇族后裔也很少涉足这一区域。或许正是因为少有人涉足,那些秘闻和悬疑“鬼事”,才被传说得超乎想象……  故宫乾清门广场右侧,有一道紧闭着的隆宗门。尽管红色高墙挡住了游人的脚步,但是,你只需要从墙后宫殿那精致华丽的顶部,就能看出这个宫区的显赫身份。  这片未开放区域,正是以慈宁宫为主的太后宫区。  生于1944年的清室后裔荣钢林老人,民国时期曾在故宫里接受
【摘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并发展素养,是一线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探究的。本文中,笔者将基于多模态教学的启发式提问贯穿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带着问题去思考,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最后解决问题。由研究前后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以及研究前后问卷的总结对比可得出,学生的
800 多年前的一个初春,成吉思汗率领大军西征。春寒料峭,风雪弥漫的天山山岭让蒙古战士们举步维艰。正当疲惫不堪的战士处于崩溃边缘,眼前突然云开雾散,艳阳高照,出现了一片繁花似锦的草原,让他们仿佛来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战士们欣喜若狂,纵情高喊:“那拉提!那拉提!”(蒙古语意为“阳光照耀的地方”)。从此,在天山深处,就有了“那拉提”这样一个温暖的名字。  那拉提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境内,
【摘要】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来辅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概念,重点阐述了针对小学英语教材中Fun time板块的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单元整体视角;Fun time;小学英语  【作者简介】商丁雲,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  在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教师需要在充分掌握不同单元内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对知识的本质、学习的产生、教师与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即学习者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在他人的帮助下,对信息有意识地加工处理并储存在头脑中的过程。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有别于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思路。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英语Unit 1 “What’s the matter?”为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对于小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随之提高,教师如何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英语越发重要。自然拼读法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在英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探究自然拼读法对于小学英语教学在单词记忆、阅读能力、口语表达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希望能对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小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