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丝马迹”本无“马”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蛛丝马迹”是个使用率很高的成语,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蛛丝马迹”中的“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中国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都解释为“马”是骑马的马。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四蹄如飞的哺乳动物“马”没有任何关联,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
  这种小昆虫,学名“突灶螽”,俗名“灶马”,属直翅目蟋螽科。其名因地而异,重庆称之为“灶鸡”,杭州称之为“灶壁鸡”,广东地区则称之为“灶虾”。
  灶马在我国南北方均有栖息,天暖时栖于野外草石、土隙间,天冷后则栖于灶台之上,以剩菜、饭屑、植物、小型昆虫为食。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七《广动植之二·虫篇》中记载:“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也。”“促织”即蟋蟀,说明灶马体型不大。“灶有马,足食之兆也”,表明在古代,人们习惯上将“灶马”简称为“马”。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虫三》中对灶马也有记载:“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进一步说明了灶马的生活习性——经常活动于灶台之上。灶马在灶台上爬行之时,常会留下一丝不易察觉的痕迹,这种痕迹便是“马迹”。因它与细微的蜘蛛丝一样让人难以识辨,于是人们便将二者等同起来,并称“蛛丝马迹”,用来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
  查阅相关书籍,“蛛丝马迹”一词最早出自清人王家贲的《别雅序》一文:“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疑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由于灶马是一种小昆虫,所以“蛛丝马迹”又常写作“蛛丝虫迹”,如清人夏敬渠所著《野雯曝言》七十九回中就有“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之句。
  灶马不仅是一种昆虫,还是一味不可多得的中药,据《本草纲目》记载:灶马“干燥全虫性味辛、咸、温,入肺、脾二经,捣碎外敷,可治竹刺入肉,有拔刺消肿之功”。
  转载自2016年2月1日《书刊报》
其他文献
近日,北戴河区档案馆接收了区民政局1966年至2013年20013件婚姻登记档案。  考虑到婚姻档案是各类民生档案中群众查阅量最多、服务利用率最高的民生档案之一,北戴河区档案馆积极将婚姻档案接收进馆,同时对婚姻档案进行规范化整理,此次整理的婚姻档案分为结婚档案、离婚档案、补发登记证档案、撤销婚姻档案4个门类。整理工作从2016年3月份开始,完成了婚姻档案的编号、卷内质量检查、目录编制、装订等工作,
随着社交媒体在当今时代应用日盛,档案馆也将社交媒体作为发布信息、展示馆藏与提供利用的重要平台。微信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社交媒体,因其构建社会化关系的不可替代性、传播信息的即时性、使用方式的便捷性等特点满足各年龄段的使用需求,微信公众号作为其中一个功能板块,为各行各业推广业务、互动营销、在线服务提供媒介。目前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发展势头良好,代表有浙江省档案局的“记忆浙江”、天津市档案馆推出的同名公众
(主持人):  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的课本上有一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这个故事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带来力量和鼓舞。今天,我们去追寻英雄的足迹,去感受当时的壮怀激烈,在英雄的故事中重温当时的感动。  (短片解说):  1941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河北易县的狼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1941年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四川省更是历经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2年“4·20”芦山地震、2017年“8·8”九寨沟地震等重大地震灾害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过程中,档案部门与档案工作者在参与救援的同时,也积极发挥着档案管理和服务者的角色,了解和掌握突发事件档案管理的工作现状,有助于进一步的推进面向应急决策支持的档案工作研究与实践。在2015-2017年
共享服务中心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按照“管办分离”原则将企业事务性、重复性、可标准化的业务整合到一个新的业务单元,为全集团提供统一、标准、高效的专业服务,以提高公司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国内外的很多集团型企业在财务、人力资源和IT等方面都建立了共享服务中心,个别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也建立了共享中心,例如微软(中国)就本着集约化的思路建立了档案共享中心。  一、共享服务理念及发展趋势  共享服务中心通
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双方基于某种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协作关系。合作机制就是维系这种关系的纽带,使双方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得以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中央和国家机关档案馆、地方各级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馆以及专业档案馆等档案系统内的馆际成员,他们之间所开展的馆际合作成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应然趋势。档案馆馆际合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减少重复资源建设、整合馆际成员能力(数据集成、网络互通
档案是文化的母资源。各级档案馆丰富的馆藏,为我们依托馆藏档案,发掘其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打造档案文化产品,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010年以来,尚义县在档案文化开发利用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使得档案文化建设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在增强当地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档案事业在认识上的种种偏见。长此以往,势必开创档案工作的良好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促进档案事业的大发展。  一、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上了兰台之路,结识了“兰台老兵”——王天国同志。他在档案一线已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经验。经过8年的相识与相处,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步入兰台,无怨无悔  王天国同志,中共党员,本科毕业,于1996年10月调入青龙满族自治县档案局,成为档案战线上的一名新兵,至今已23年之久。从一名“门外汉”到现在的“行家里手”,从普通岗位到现在领导岗位,在平凡、忙碌且充实的工作中,
由北京市档案局馆、市社會科学界联合会、中国档案学会联合主办,北京市档案学会、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共同承办的“档案见证北京”文化讲堂系列讲座将从1月15日起陆续开讲。  2018年“档案见证北京”文化讲堂系列讲座的一大亮点是重点围绕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京味文化与非遗传承等中心工作,遴选主讲嘉宾和讲座主题。系列讲座将积极适应新时代新目标新要求,突出档案特色,丰富讲座内容,弘扬
四、亚明创建“新金陵画派”  1949年4月,解放军强渡长江,收复无锡,成立无锡军管会,亚明和鲍如莲都在无锡军管会工作。1950年,无锡市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亚明任主席。1951年春节,亚明在无锡公园举办一次国画展览,展品多是从吕凤子、周怀民、秦古柳等画家和收藏家处借来,产生良好反响,他也由此和诸多书画家建立诚挚友谊。1952年,他和鲍如莲在无锡结婚,成为终身伴侣。鲍如莲后来成为著名舞蹈家,长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