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中走来的一代中国画大师(下)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_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亚明创建“新金陵画派”
  1949年4月,解放军强渡长江,收复无锡,成立无锡军管会,亚明和鲍如莲都在无锡军管会工作。1950年,无锡市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亚明任主席。1951年春节,亚明在无锡公园举办一次国画展览,展品多是从吕凤子、周怀民、秦古柳等画家和收藏家处借来,产生良好反响,他也由此和诸多书画家建立诚挚友谊。1952年,他和鲍如莲在无锡结婚,成为终身伴侣。鲍如莲后来成为著名舞蹈家,长期担任江苏省舞蹈家协会主席;而亚明则成为著名画家,担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两人可谓双飞艺坛,比翼高翔。
  1953年亚明调至南京,领导江苏美术工作,结交了一批有名望的国画家。这一年,他访问苏联观摩了大批西方大师的油画原作,惊叹之余他反思:“新中国的绘画必须扎根于自己民族土壤,必须研究东西方绘画的规律,从根本上去寻求创造之路。”
  50年代,文化界某領导在公开场合说:“如果画一张毛主席像,抬出去游行,用木刻、油画都行,国画行吗?一阵风就吹坏了,这种画要它何用?”很多有名望的画家受其影响,有人被迫改行卖电影票、饭票,国画艺坛一片荒芜。亚明当着某些反对中国画的领导的面,义正词严地提出:“国画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几千年了,为什么要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只要人民喜欢,我们就要保留。”亚明决定以自己的努力,团结江苏的国画家,共同继续国画传统,从而引出了对中国画有深远影响的二万三千里“集体旅行写生”。
  50年代后期,一场运动席卷全国,文艺战线大批名人难逃厄运,但亚明领导下的江苏省美协及画院,没有一个被打成右派。当时,上级要求亚明报上美协右派分子名单,亚明深知他笔尖一动,灾难就会降临到被他点名的画家身上。他考虑再三,一拖再拖,最后回答:“一个也没有!”其上级负责人火了,指责亚明反右派消极,于是亲自找人搜集美术界知名人物的反动言论。他们首先要打倒的就是江苏省美协主席兼画院院长傅抱石。
  傅抱石是江苏画坛惟一职务高于亚明的人,亚明得知他将被定为右派的消息后,却急忙去找上级有关领导,为其开脱。他说:“画画的人大都不问政治。傅抱石爱喝酒,醉了胡说当不得真。他绝不会反党、反社会主义!”这位领导同志早就恼火了:“那么你美协一个右派都不打,这任务怎么办?”亚明顶道:“实在要揪右派,就算上我一个吧!”
  几十年后,亚明回忆这段往事时,说:“这是我一生最得意的事,我没有伤害过一个人!”
  1960年,继北京、上海之后江苏画院正式成立,傅抱石任院长,亚明任副院长兼党委书记。亚明认为作画必须写生,到大自然去,但江苏很多画家生在江南,别说大山大水,有的连长江都没有见过,如何反映祖国的山河新貌?
  1960年9月,亚明、傅抱石率画院13名画家,一路出游6省10多个城市,遍历名山大川、工厂、农村、大型工地,行程二万三千里。
  一路上艰苦备至,尤其是去延安的路上,大雨阻路,却无住所,在一个小镇找到一个女浴室,等营业结束,住了进去。斗室无窗四壁墨染,只有十几条不到五十厘米宽的长凳靠在四周,板面上湿漉漉的,气味难闻。就是这样,铺板仍不够。亚明、傅抱石就下了一夜象棋。到了湖南,他们坐的是运化肥的大卡车,百余里路颠了半天。
  旅行结束后,画家们整理画稿,在南京、北京举办了大型的《山河新貌画展》,赢得各界好评,取得空前成功。这批具时代气息、焕然一新的作品为传统山水画继往开来、创一代画风作出重要贡献!“新金陵画派”在江苏画家们的艰苦探索中出现在60年代的中国画坛,江苏国画院在亚明的实际主持下,首战告捷,名扬海内外。
  五、奏响大团结新乐章
  文革期间,亚明受尽苦楚,浩劫过后,他又迅速回到自己的舞台,中央为恢复全国美协工作,把亚明调到北京,与华君武一起工作,受命筹建国画研究院。
  这期间,时任文化部长的黄镇找到他,和他商讨如何解决南北两派不团结的问题。
  几十年来,北方徐悲鸿和南方刘海粟一直有心病,结怨亦深,其势几不可同立,两派学生也有对立之势。
  亚明一口应承撮合此事,拟出名单,把南北派声势最强的画家都请出来联谊一番。
  1978年1月12日,南北大画家齐聚北京友谊宾馆,亚明作了简短讲演,最后说:“今天,全国南北画家欢聚一堂,我们来个南北大合作。”
  亚明走到80多岁的刘海粟面前,“刘老,您年龄大,你来开笔。” 刘海粟抓起笔,在故宫调来的乾隆年代的丈二宣纸上画了一只大老鹰。
  其后,徐悲鸿的得意弟子,时任全国美协主席的吴作人代表已过世的老师在丈二宣纸上加画了一片山头。接着,亚明挥笔在山头与鹰之间加画一些云气,寓意融合,画毕便去休息,并思考下一步找谁题字。
  过了一会,和亚明一起来的演员赵丹冲了进来,“糟了,我在画上画了一棵大松树,画面被我破坏了。”亚明大吃一惊,忙去察看,果然一棵大松树铺天盖地,破坏了整个构图,亚明只好说下午再画一张留念。
  午饭时,传来噩耗,郭沫若去世,一时众人情绪大坏,合作也就结束了。这张刘海粟、吴作人、亚明、赵丹合作的大画,至今也不知流落何处。
  进入80年代,随着亚明声望日隆,不但在中国画坛举足轻重,同时又担任艺术使者,先后访问巴基斯坦、日本、美国、芬兰、挪威、瑞典、冰岛、丹麦、新加坡等国,以一个中国画家的眼光和感受对异国山川风物加以表现,努力运用中国画艺术的理观法和表现手法去描绘异国的山光水色、民情风俗,进行开拓性的艺术探索,画出一批富浓郁情思又有中国山水画特色的山水画。
  亚明艺术探索的成功为国画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被誉为“当今中国画最具有影响和富有创造潜力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先后在数十个国家展出。
  “党政军民来来去去;三教九流进进出出”,这是80年代亚明住在南京时的生活写照。他在南京的居所“悟园”每日宾客盈门,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商贾司机,还有公子小姐。来了就云山雾罩,神侃一通,还要应酬酒宴,试问这种环境怎能静心作画。为此,他下决心在苏州东山镇买下一座古宅,取名“近水山庄”,虽然访客未绝,毕竟清静得多。   1983年九、十月间,亚明作为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的成员,应邀赴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冰岛五国访问。他每到一处,不仅利用与各国人民广泛接触之机,大力宣传中华艺术,还对这些国家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精神面貌,作了细致的观察与研究,画了大量速写。这次展出的六十幅作品,是他归国后用中国画传统技法描绘异国风情的成功尝试。在笔墨上,以电线为骨,糅进西画的光色、体面和黑白灰;在结构图上,充分发挥中国画散点透视的特长,把视野放开,使画幅产生辽阔、深远的意境。亚明还善于抓住这些国家人民的不同气质和地理风光的差异,采用相应的表现技法和风格,使作品千变万化,新意层出不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芬兰是千湖之国,风光绮丽,画家抓住一个“秀”字,用淡彩法来表现,秀中求厚;挪威是一个多山之国,地形起伏,山川壮丽,画家抓住一个“壮”字,构图上壮中求秀;冰岛多火山,号称制造“白云”的国家,那里的居民强悍、朴质,画家抓住一个“朴”字,从飘然、朴质中取法;丹麦、瑞典地形平坦、辽阔,画家抓住一个“平”字,在构图和用笔上,力求平中见奇。
  1984年6月6日,《亚明访问北欧五国写生画展》开幕式上。在合肥市长江路安徽画廊玲珑典雅的展厅里,亚明的数十幅北欧五国写生作品,以其娴熟、精妙的绘画技艺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把上百名观众带到了河山优美、冰川浩渺的异国风情之中。亚明向来宾们谦逊地说:“我是来向故乡人民汇报,向安徽美术界同道请教的!”
  他把精力用在研究山水画上,常去太湖写生,创作出一批新的山水画。
  从1990年起直至病逝,亚明又在近水山庄创作大型壁画,他想在高达5米,长达50多米的厅壁上画上10年,将自己晚年孕育中的美好作品——20米长卷《壮丽山河图》以壁画中国画的形式表达。
  既不安门牌,也不装电话,又不通公路,似乎“隐”起来了。于是,有人称他为“当代第一代隐士”。对此,亚明笑说:“作为艺术家,很难与世隔绝,我是居而不能隐啊!”他的画室里悬挂了一副自书的匾联:“读书写画种花,观云听雨饮茶。”这是亚明的生活写照。“观云听雨”是要浩大自己的思想,其实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放在读书画画两件事上。
  亚明倾其心力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作了巨大贡献,但他从未忘记曾经哺育他成长的故乡大地,经常关注着安徽及合肥的文化建设,多次提出要将他的一生力作献给家乡人民。1993年,合肥市党政领导研究决定建立安徽亚明艺术馆,亚明捐赠的110幅作品将永远保存陈列于艺术馆中,为推动安徽和合肥文化事业的更大发展尽其心意。
  110幅力作,是一个画家几十年的心血,加之他为建筑所捐百万巨资,如何才能体会到亚明这浓浓的乡情呢?
  江苏方面曾提出亚明艺术馆应建在南京,其实亚明对于如何回报他的第二故乡早有安排,那留在东山古宅的恢宏壁画,就是留给后人的无价财富。
  亚明在东山隐居10年,镇上处处有其墨宝,甚至只有几张桌子的小饭馆,也要请他寫招牌。亚明笑说:“这样写下去,总有一天他们盖了厕所,也要请我写上‘男’‘女’二字。”小事一件,亚明与百姓的感情却映得清澈见底。
  亚明有一方图章,上刻“三师教我”,意即人民、传统、生活是他艺术道路上的老师。60年来,他就是遵循这一原则,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和创作的。亚明始终和人民群众息息相通,时常深入生活,用自己的画笔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沸腾景象。他认真地学习、研究国画传统,博览南京博物院珍藏的许多名家精品,并有选择地临摹,练就了深厚的功力。他还注重画外修养,画史、画论、诗词、哲学、音律、戏剧等,九流百家,广为涉猎。此外,他对名山大川充满感情,曾泛游中国的五岳三江、五大洲的名胜古迹,从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吸取营养和灵气。
  亚明语言幽默丰富,状物拟人,惟妙惟肖。观他作画,纵情恣肆。
  亚明是个非常聪明又有灵性和悟性的人。他没有老师,但他又说他有三个老师:传统、自然和人民。他主张“中国画有规律而无定法”。他的画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法而无定法。他又是个少见的史才,他对每个时代的历史都能提出他自己的见解看法,以史为基础,他在哲学、人类学和文艺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的历史知识、哲学知识,远远超过他的同辈画家,灵性悟性和他的三个老师成就他成了一个通才。听他回忆往事就像听故事一般,可谓是一种美的享受。
  1998年6月28日,在南京古南都(下转55页)(上接29页)饭店美术馆,亚明推出了黄山画专题展——这也是他在南京首次举行的个人展,嘉宾云集,热闹非凡。展品中既有丈二匹宏幅巨制,也有小品细作,传统与创新手法相结合,体现出画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这次画展就是他对黄山画专题的一次小结。他壮心不己,郑重表示要坚持不断地登山创作,并推出一本高质量的大型黄山专集画册,做一个名副其实的黄山画家。
  作为一代山水画大师,亚明特别寄希望于青年一代,他说:“我的朋友可多了,特别是这些同行的年轻人。年轻人是世界的未来,与年轻人相处,同样必须真诚,必须实事求是!”
  亚明满怀深情地说,60年代初他第一次上黄山,就被黄山的灵秀深深吸引,至今已九上黄山了!他说:“我到过许多国家,世界上的名山大川也略知一二,但最美的也美不过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不是没有道理的!”
  亚明笔下的黄山,一座座山峰铺排严谨,他画的每一株松树,无不凝聚着艺术家的匠心构思。有一幅黄山松,苍劲的躯干紧贴着峭壁之沿,挺拔巍峨,不屈不扰;另一幅巨画,画的是举世闻名的“迎客松”,画家大胆地用迷雾、白云遮住迎客松的底部躯干,而让那充满生机的长臂有力地伸向远方,俨然像一位慈祥的老人捋着长长的银髯,在热情地招呼着天外的来客!那奔涌的山泉,那飞泻的瀑布,那淙淙的溪流,那黄山的一草一木,在亚明的笔下,都赋予无限的生命和活力!画黄山,并作为一个专题研究,就是亚明“探索”的重要实践。
其他文献
细雨无声入野村,溪桥红蕾绽初晨。  若能身化庄蝶舞,撷取花魂慰梦魂。  初夏闲趣  水面波光映晚霞,廊前疏影落窗紗。  暂时顾盼闲无事,戏数儿童钓海虾。  秋夜即景  昨夜西风临小院,桂花簌簌落枝头。  天怜不忍全吹尽,几朵余香为我留。
近日,北戴河区档案馆接收了区民政局1966年至2013年20013件婚姻登记档案。  考虑到婚姻档案是各类民生档案中群众查阅量最多、服务利用率最高的民生档案之一,北戴河区档案馆积极将婚姻档案接收进馆,同时对婚姻档案进行规范化整理,此次整理的婚姻档案分为结婚档案、离婚档案、补发登记证档案、撤销婚姻档案4个门类。整理工作从2016年3月份开始,完成了婚姻档案的编号、卷内质量检查、目录编制、装订等工作,
随着社交媒体在当今时代应用日盛,档案馆也将社交媒体作为发布信息、展示馆藏与提供利用的重要平台。微信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社交媒体,因其构建社会化关系的不可替代性、传播信息的即时性、使用方式的便捷性等特点满足各年龄段的使用需求,微信公众号作为其中一个功能板块,为各行各业推广业务、互动营销、在线服务提供媒介。目前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发展势头良好,代表有浙江省档案局的“记忆浙江”、天津市档案馆推出的同名公众
(主持人):  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的课本上有一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这个故事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带来力量和鼓舞。今天,我们去追寻英雄的足迹,去感受当时的壮怀激烈,在英雄的故事中重温当时的感动。  (短片解说):  1941年,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河北易县的狼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1941年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四川省更是历经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2年“4·20”芦山地震、2017年“8·8”九寨沟地震等重大地震灾害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过程中,档案部门与档案工作者在参与救援的同时,也积极发挥着档案管理和服务者的角色,了解和掌握突发事件档案管理的工作现状,有助于进一步的推进面向应急决策支持的档案工作研究与实践。在2015-2017年
共享服务中心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按照“管办分离”原则将企业事务性、重复性、可标准化的业务整合到一个新的业务单元,为全集团提供统一、标准、高效的专业服务,以提高公司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国内外的很多集团型企业在财务、人力资源和IT等方面都建立了共享服务中心,个别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也建立了共享中心,例如微软(中国)就本着集约化的思路建立了档案共享中心。  一、共享服务理念及发展趋势  共享服务中心通
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双方基于某种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协作关系。合作机制就是维系这种关系的纽带,使双方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得以保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中央和国家机关档案馆、地方各级档案馆、企事业单位档案馆以及专业档案馆等档案系统内的馆际成员,他们之间所开展的馆际合作成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应然趋势。档案馆馆际合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减少重复资源建设、整合馆际成员能力(数据集成、网络互通
档案是文化的母资源。各级档案馆丰富的馆藏,为我们依托馆藏档案,发掘其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打造档案文化产品,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010年以来,尚义县在档案文化开发利用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使得档案文化建设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在增强当地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改变了以往人们对档案事业在认识上的种种偏见。长此以往,势必开创档案工作的良好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促进档案事业的大发展。  一、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上了兰台之路,结识了“兰台老兵”——王天国同志。他在档案一线已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档案管理经验。经过8年的相识与相处,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步入兰台,无怨无悔  王天国同志,中共党员,本科毕业,于1996年10月调入青龙满族自治县档案局,成为档案战线上的一名新兵,至今已23年之久。从一名“门外汉”到现在的“行家里手”,从普通岗位到现在领导岗位,在平凡、忙碌且充实的工作中,
由北京市档案局馆、市社會科学界联合会、中国档案学会联合主办,北京市档案学会、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共同承办的“档案见证北京”文化讲堂系列讲座将从1月15日起陆续开讲。  2018年“档案见证北京”文化讲堂系列讲座的一大亮点是重点围绕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京味文化与非遗传承等中心工作,遴选主讲嘉宾和讲座主题。系列讲座将积极适应新时代新目标新要求,突出档案特色,丰富讲座内容,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