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将语言知识作为主要讲授内容,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作为唯一教学目标,从而忽视了相关的文化背景,导致语言教学难以传递人文内涵。本文结合笔者平时的基础英语教学实践,旨在探讨将文化因素渗透到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基础英语教学 文化因素 导入方法
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科核心课程之一,作为综合英语技能课,其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专业其他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此课程主要传授系统的基础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结构,语言功能/意念等),训练基本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同时指导学习方法,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基础。
但是,当前的基础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偏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文化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人文素养和增进对西方文化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无法感悟到文学语言所表达和传递的真实语境中的语用功能和人文知识,难以实现语言教学所要求传递的人文内涵。
一、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学家L.R.帕默尔指出:“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可见,语言是离不开文化的,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为突出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版)提出了教学目标:学生必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显然,大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目标,从而把文化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二、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有关文化的定义也种类繁多,有文化即文明、文化即交际或跨文化交际、文化即社群互动场所、文化即人们之间的动态建构等不同观点。
根据莫兰(Moran,P.P.)的分类,文化由五部分组成,涉及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五个方面。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目标,其内容主要包括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内容的描述,正可以归入莫兰对文化的五个方面分类。
文化产品属于文化物理层面的内容,是由文化社群以及文化个体创造或采纳的文化实体;它包括饮食、住所、服饰、家庭、亲属、建筑、音乐、文学作品等。
文化实践指文化社群中文化个体之间的交际行为,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以及与社群和产品使用有关的所有行为;《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描述的称谓、问候语、身势语、人物传记、故事、各种仪式等都属于文化实践的范畴。
文化观念指人们的感知、信仰、价值观和态度,是文化产品和实践所折射的文化内容。
文化个体的所有文化实践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社群中发生,文化社群包括社会环境和群体,从广义的民族文化、语言、宗教到具体的社会团体、家庭等。
三、将文化因素导入基础英语课堂的方法
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该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巧妙地融入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下面,笔者以《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例,探讨将文化因素导入基础英语课堂的具体方法。
(一)制定大纲,有计划地介绍文化知识。
在实施基础英语课程的具体教学之前,教师应制定一个大纲,然后分门别类有计划地介绍文化知识或者给学生推荐相关书籍阅读。以第一册为例,可在讲解“Unit 1 Never Say Goodbye”时介绍美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条,在“Unit 2 Whatever Happened to Manners”中导入西方的日常礼仪。而在“Unit 6 Towards a Gender Free Society”这一论述男女同校的教育体制的优点的章节中,由于其难度较大、涉及的文化背景较广,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安排专题探讨男女分校与男女同校的优缺点,亦可深入浅出地讲述一下西方社会中女权主义在性别角色、性别认同等方面的观点。
由于教材中各个章节反映的文化背景涉及不同领域,难易程度不同,学生的了解程度也不同,教师在介绍文化知识时应做到有深有浅,有详有略。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依然需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用在文化知识学习上,文化知识教学应以知识文化为主、交际文化为辅。
(二)由点及面,辐射式渗透文化知识。
由于基础英语教材选用的文章大多是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其中很多词汇与短语都折射出浓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讲解这些词语时,可适当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如“Anglo-American”(英裔美国人)一词背后就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教师在讲解时可适当渗透相关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是英国人的祖先,他们什么时候占领了英格兰,对英格兰产生了什么影响,而英国人又于何时、怎样移民到美国大陆。这不仅可以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有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
此外,基础英语教材选用的文章中还经常提及英语国家中的名人、名言、地点等,教师也可以就这些细节,适当插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如《综合教程》第二册中就引用了美国作家爱默生(Ralph Wsldo Emerson)的一句名言,教师在课堂中可简要介绍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观点及主要著作《论自立》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对于教材中涉及的二战、911袭击、好莱坞明星等内容,教师也可以在讲解时适当进行文化导人。
(三)文化对比,激发学生进行反思
教学中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差异对比来导入文化,是较适用且有效的文化导入方法。以往的文化教学往往被简单地等同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学习中固然重要,但我们认为文化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批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批评意识,不能等同于批判意识,而是基于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所产生的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和人格完善。因而,对比性、反思性教学应是文化教学常态。
因为英语对于中国学习者而言,不是单一语言,也不是具有官方地位的第二语言,而是附加语言。因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不能等同于内化英语国家的文化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基于反思性所形成的对于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其结果不应是简单的1 1=2,而应是1 1>2,即追求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相互促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完善。
总之,在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人文化因素,坚持兼收并蓄的原则,引入积极的文化素材,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化反思。首先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反思,然后进行批判性地评价,最终通过文化对比,加深对英汉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基础英语教学 文化因素 导入方法
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科核心课程之一,作为综合英语技能课,其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专业其他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此课程主要传授系统的基础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结构,语言功能/意念等),训练基本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同时指导学习方法,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基础。
但是,当前的基础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偏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文化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人文素养和增进对西方文化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无法感悟到文学语言所表达和传递的真实语境中的语用功能和人文知识,难以实现语言教学所要求传递的人文内涵。
一、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学家L.R.帕默尔指出:“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可见,语言是离不开文化的,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为突出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版)提出了教学目标:学生必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显然,大纲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目标,从而把文化教学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二、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有关文化的定义也种类繁多,有文化即文明、文化即交际或跨文化交际、文化即社群互动场所、文化即人们之间的动态建构等不同观点。
根据莫兰(Moran,P.P.)的分类,文化由五部分组成,涉及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五个方面。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目标,其内容主要包括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内容的描述,正可以归入莫兰对文化的五个方面分类。
文化产品属于文化物理层面的内容,是由文化社群以及文化个体创造或采纳的文化实体;它包括饮食、住所、服饰、家庭、亲属、建筑、音乐、文学作品等。
文化实践指文化社群中文化个体之间的交际行为,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以及与社群和产品使用有关的所有行为;《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描述的称谓、问候语、身势语、人物传记、故事、各种仪式等都属于文化实践的范畴。
文化观念指人们的感知、信仰、价值观和态度,是文化产品和实践所折射的文化内容。
文化个体的所有文化实践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社群中发生,文化社群包括社会环境和群体,从广义的民族文化、语言、宗教到具体的社会团体、家庭等。
三、将文化因素导入基础英语课堂的方法
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该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巧妙地融入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下面,笔者以《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例,探讨将文化因素导入基础英语课堂的具体方法。
(一)制定大纲,有计划地介绍文化知识。
在实施基础英语课程的具体教学之前,教师应制定一个大纲,然后分门别类有计划地介绍文化知识或者给学生推荐相关书籍阅读。以第一册为例,可在讲解“Unit 1 Never Say Goodbye”时介绍美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条,在“Unit 2 Whatever Happened to Manners”中导入西方的日常礼仪。而在“Unit 6 Towards a Gender Free Society”这一论述男女同校的教育体制的优点的章节中,由于其难度较大、涉及的文化背景较广,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安排专题探讨男女分校与男女同校的优缺点,亦可深入浅出地讲述一下西方社会中女权主义在性别角色、性别认同等方面的观点。
由于教材中各个章节反映的文化背景涉及不同领域,难易程度不同,学生的了解程度也不同,教师在介绍文化知识时应做到有深有浅,有详有略。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依然需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用在文化知识学习上,文化知识教学应以知识文化为主、交际文化为辅。
(二)由点及面,辐射式渗透文化知识。
由于基础英语教材选用的文章大多是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其中很多词汇与短语都折射出浓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讲解这些词语时,可适当渗透相关的文化知识。如“Anglo-American”(英裔美国人)一词背后就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教师在讲解时可适当渗透相关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是英国人的祖先,他们什么时候占领了英格兰,对英格兰产生了什么影响,而英国人又于何时、怎样移民到美国大陆。这不仅可以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有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
此外,基础英语教材选用的文章中还经常提及英语国家中的名人、名言、地点等,教师也可以就这些细节,适当插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如《综合教程》第二册中就引用了美国作家爱默生(Ralph Wsldo Emerson)的一句名言,教师在课堂中可简要介绍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观点及主要著作《论自立》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对于教材中涉及的二战、911袭击、好莱坞明星等内容,教师也可以在讲解时适当进行文化导人。
(三)文化对比,激发学生进行反思
教学中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差异对比来导入文化,是较适用且有效的文化导入方法。以往的文化教学往往被简单地等同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学习中固然重要,但我们认为文化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批评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批评意识,不能等同于批判意识,而是基于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所产生的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和人格完善。因而,对比性、反思性教学应是文化教学常态。
因为英语对于中国学习者而言,不是单一语言,也不是具有官方地位的第二语言,而是附加语言。因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不能等同于内化英语国家的文化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基于反思性所形成的对于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其结果不应是简单的1 1=2,而应是1 1>2,即追求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相互促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完善。
总之,在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人文化因素,坚持兼收并蓄的原则,引入积极的文化素材,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化反思。首先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反思,然后进行批判性地评价,最终通过文化对比,加深对英汉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