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戴凤莲是莫言的《红高梁家族》中女性解放的先驱。郝思嘉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坚强自立的典范。本文试以戴凤莲与郝思嘉的形象为例来分析二者性格的相似性及其成因以便于理解中美文化差异。
[关键词]戴凤莲;郝思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作者: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辽宁沈阳
《红高粱家族》中的戴凤莲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她不屈于命运的摆布,敢于争取自己的幸福,是男权社会下敢于反抗的新女性。戴凤莲和《飘》中自强自立的郝思嘉具有相似性,探讨二者形象相似的原因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
一、戴凤莲和郝思嘉形象的相似点
戴风莲和郝思嘉虽身处不同的国度,但她们具有明显的相似性。面对社会的陈规和生活的逆境,她们没有感叹命运的不公,她们面对爱情勇敢无畏;面对逆境坚强自立,活出了女性的风采。
1.为爱情勇敢无畏
戴凤莲曾盼望着一个身强力壮的夫婿,却被迫嫁给了麻风病人,为此她哭泣过,但是在遇到了余占鳌后,她冲破了道德伦理的约束——婚后和他人野合,她勇敢追求幸福,在临死前表明了态度:“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她不愿意遵从既定的安排,勇敢的做了命运的主人。
暗恋艾希礼的郝思嘉得知艾希礼己订婚时,她鼓起勇气向暗恋的人告白,这是作为敢爱敢恨的女性的代表。在为查尔斯守丧期间,她虽然身穿黑色丧服却依然不畏时俗与白瑞德跳舞。在丈夫弗兰克死后,她不顾众人反对,嫁给了白瑞德。她的婚姻和爱情都是自己做主,她只为自己的幸福而活。
2.坚强自立的面对生活
在余占鳌杀害了单氏父子后,戴凤莲在衙门被质问时显得不卑不亢,见到两具尸体时深情落泪并拜曹梦九为干爹,成功的继承了酒柜作坊,这不仅使她免遭杀人嫌疑,还寻求到了官方的保护,这显示着她的机灵和勇气。面对家中肮脏的环境,戴凤莲和刘罗汉商量好安葬事宜,用酒水给家里消毒,将家里布置的焕然一新。新婚后的遭遇让爱幻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敢于担起整个作坊责任的少妇,她开始坚强自立地迎接新的生活。
郝思嘉在查尔斯死后没有了生活的依靠,面对战火纷飞的亚特兰大,她独自支撑着庄园的一切。在家里遭到外敌时,她和媚兰合力枪杀了敌人,保卫了家园。为了能按期缴税,她利用计谋将准妹夫弗兰克变成了自己的丈夫,保住了庄园。在怀孕期间,郝思嘉先后买了两个木材加工厂,并经营得相当好。在白瑞德带着女儿离开家庭,好朋友媚兰死后,郝思嘉身心俱疲,但她仍然坚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二、二者形象相似的原因探析
1.生存的境遇使得她们坚强
16岁的戴凤莲在新婚之夜发现丈夫是麻风病人,她誓死捍卫自己的贞操,逃婚未遂后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可以说,在回门路上,她主动将身体交予余占鳌是她对生存境遇的一丝反抗。回到家中发现单氏父子被杀,她在几天中就经历了生离死别。这样的变故使得她不能柔弱,只能坚强生活。
郝思嘉在失恋后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丈夫不久战亡,她不得不暂别舞会等上流生活而守丧。在白瑞德的劝下,她慢慢接受了生活,而战争的来临摧毁了一切依靠,她只能为了守卫庄园而勇敢挑起生活的重担。
2.战争间接逼迫着她们成长
面对淫恶的日军,戴凤莲在罗汉大爷的血头上按了两巴掌,随即往脸上两抹,撕乱了头发,疯疯癫癫地跳起来,这一举动使得鬼子愕然止步。生活的变故使得她已然能淡定处理一切困难,面对强敌,她临危不惧。她不仅要情人和儿子奔赴抗战前线,而且自己也最终献身于战争中。战争的大环境使得戴凤莲顾全大局,为民族大义做出了牺牲。
郝思嘉本可以和白瑞德私奔,可是战争爆发后,为了守卫庄园,她还是从一个贵族式的小姐转变成了一个“战士”。在浮尸遍野的战争后方,郝思嘉曾做过护士助理,帮助照顾伤员。在白瑞德的帮助下,她独自和车夫将临产的媚兰护送回家,照顾她顺利生产。战争使得郝思嘉誓死捍卫家园并照顾家人的安危。
三、从二者的不同命运来看中美文化差异
戴凤莲和郝思嘉性格相似,但最终的命运却不同。前者在抗日中牺牲,后者却过着幸福的生活。戴凤莲虽身为掌柜,但她从不怀疑刘罗汉的衷心,从不克扣作坊伙计的工资,对乡亲们亲热友好,为了配合抗日还动员其他妇女为队员们送食物。郝思嘉利用计谋抢夺妹夫,看似是从大局着眼的举动,但其中不乏自私。盘下木材厂后,她雇佣犯人伐木以谋取更多利润。“斯佳丽心中的天平只指向自己这一边,只要她想要的东西就会用尽各种办法去实现,是非曲直、社会传统风俗在她看来都是一文不值。”嘲虽然战争让她受苦,但她只是讨厌战争,并不关注战争的本质。
同样是为了爱情、为了女性自由而坚强自立的两个人,戴凤莲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大局为重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个人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捍卫集体利益,为此,戴凤莲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郝思嘉的行为反映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高度强调个人的自由,重视个人的自我发展。他们强调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郝思嘉一些自私的行为实质上是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的集中体现。透过中美文化差异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会得到一些新的认识。
[关键词]戴凤莲;郝思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作者: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辽宁沈阳
《红高粱家族》中的戴凤莲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她不屈于命运的摆布,敢于争取自己的幸福,是男权社会下敢于反抗的新女性。戴凤莲和《飘》中自强自立的郝思嘉具有相似性,探讨二者形象相似的原因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
一、戴凤莲和郝思嘉形象的相似点
戴风莲和郝思嘉虽身处不同的国度,但她们具有明显的相似性。面对社会的陈规和生活的逆境,她们没有感叹命运的不公,她们面对爱情勇敢无畏;面对逆境坚强自立,活出了女性的风采。
1.为爱情勇敢无畏
戴凤莲曾盼望着一个身强力壮的夫婿,却被迫嫁给了麻风病人,为此她哭泣过,但是在遇到了余占鳌后,她冲破了道德伦理的约束——婚后和他人野合,她勇敢追求幸福,在临死前表明了态度:“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她不愿意遵从既定的安排,勇敢的做了命运的主人。
暗恋艾希礼的郝思嘉得知艾希礼己订婚时,她鼓起勇气向暗恋的人告白,这是作为敢爱敢恨的女性的代表。在为查尔斯守丧期间,她虽然身穿黑色丧服却依然不畏时俗与白瑞德跳舞。在丈夫弗兰克死后,她不顾众人反对,嫁给了白瑞德。她的婚姻和爱情都是自己做主,她只为自己的幸福而活。
2.坚强自立的面对生活
在余占鳌杀害了单氏父子后,戴凤莲在衙门被质问时显得不卑不亢,见到两具尸体时深情落泪并拜曹梦九为干爹,成功的继承了酒柜作坊,这不仅使她免遭杀人嫌疑,还寻求到了官方的保护,这显示着她的机灵和勇气。面对家中肮脏的环境,戴凤莲和刘罗汉商量好安葬事宜,用酒水给家里消毒,将家里布置的焕然一新。新婚后的遭遇让爱幻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敢于担起整个作坊责任的少妇,她开始坚强自立地迎接新的生活。
郝思嘉在查尔斯死后没有了生活的依靠,面对战火纷飞的亚特兰大,她独自支撑着庄园的一切。在家里遭到外敌时,她和媚兰合力枪杀了敌人,保卫了家园。为了能按期缴税,她利用计谋将准妹夫弗兰克变成了自己的丈夫,保住了庄园。在怀孕期间,郝思嘉先后买了两个木材加工厂,并经营得相当好。在白瑞德带着女儿离开家庭,好朋友媚兰死后,郝思嘉身心俱疲,但她仍然坚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二、二者形象相似的原因探析
1.生存的境遇使得她们坚强
16岁的戴凤莲在新婚之夜发现丈夫是麻风病人,她誓死捍卫自己的贞操,逃婚未遂后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可以说,在回门路上,她主动将身体交予余占鳌是她对生存境遇的一丝反抗。回到家中发现单氏父子被杀,她在几天中就经历了生离死别。这样的变故使得她不能柔弱,只能坚强生活。
郝思嘉在失恋后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查尔斯,丈夫不久战亡,她不得不暂别舞会等上流生活而守丧。在白瑞德的劝下,她慢慢接受了生活,而战争的来临摧毁了一切依靠,她只能为了守卫庄园而勇敢挑起生活的重担。
2.战争间接逼迫着她们成长
面对淫恶的日军,戴凤莲在罗汉大爷的血头上按了两巴掌,随即往脸上两抹,撕乱了头发,疯疯癫癫地跳起来,这一举动使得鬼子愕然止步。生活的变故使得她已然能淡定处理一切困难,面对强敌,她临危不惧。她不仅要情人和儿子奔赴抗战前线,而且自己也最终献身于战争中。战争的大环境使得戴凤莲顾全大局,为民族大义做出了牺牲。
郝思嘉本可以和白瑞德私奔,可是战争爆发后,为了守卫庄园,她还是从一个贵族式的小姐转变成了一个“战士”。在浮尸遍野的战争后方,郝思嘉曾做过护士助理,帮助照顾伤员。在白瑞德的帮助下,她独自和车夫将临产的媚兰护送回家,照顾她顺利生产。战争使得郝思嘉誓死捍卫家园并照顾家人的安危。
三、从二者的不同命运来看中美文化差异
戴凤莲和郝思嘉性格相似,但最终的命运却不同。前者在抗日中牺牲,后者却过着幸福的生活。戴凤莲虽身为掌柜,但她从不怀疑刘罗汉的衷心,从不克扣作坊伙计的工资,对乡亲们亲热友好,为了配合抗日还动员其他妇女为队员们送食物。郝思嘉利用计谋抢夺妹夫,看似是从大局着眼的举动,但其中不乏自私。盘下木材厂后,她雇佣犯人伐木以谋取更多利润。“斯佳丽心中的天平只指向自己这一边,只要她想要的东西就会用尽各种办法去实现,是非曲直、社会传统风俗在她看来都是一文不值。”嘲虽然战争让她受苦,但她只是讨厌战争,并不关注战争的本质。
同样是为了爱情、为了女性自由而坚强自立的两个人,戴凤莲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大局为重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个人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捍卫集体利益,为此,戴凤莲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郝思嘉的行为反映了美国文化的核心——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高度强调个人的自由,重视个人的自我发展。他们强调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郝思嘉一些自私的行为实质上是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的集中体现。透过中美文化差异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会得到一些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