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吴组缃先生的小说《箓竹山房》的主题绝不是“人鬼情未了”,而是更为深层的对时代与社会的思索。造成主人公二姑姑悲剧的是社会,是时代,是那个黑漆漆的吃人的社会,是那个封建礼教肆虐的时代。
关键词:《箓竹山房》;主题;人性压抑;人性流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42-01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读本》中的《箓竹山房》是著名作家吴组缃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从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人与“鬼”的故事。
二姑姑出嫁,嫁的是“鬼”……
二姑姑守寡,守的是“鬼”……
二姑姑“偷窥”,做法像鬼……
这可真是“显得这周遭的确鬼趣殊多”了,不仅死去的姑爹变成了“鬼”,连同活着的二姑姑与兰花也都变得像“鬼”。如此,一段“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就似乎确凿留在文学史里,且又展示在世人面前了。倘若如此,文学的馨香果真要被“鬼气”所串味,时代的思索果真要被“鬼情”所冲淡。因而,小说的主题绝不是“人鬼情未了”,而是更为深层的对时代与社会的思索。
按这个思路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我们惊奇的发现,《祝福》中也有“鬼”的踪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于是,祥林嫂遇见“我”就追问:“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而在《箓竹山房》里,二姑姑和兰花信誓旦旦地说:“爷爷灵验得很啦!三朝两天来给奶奶托梦。我也常看见的,公子帽,宝蓝衫,常在这园里走。”
然而,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发现了一组组悖论:《祝福》里,再嫁的祥林嫂闹得天翻地覆,宁愿守寡也不愿改嫁,虽然“改嫁”是婆婆做主,亦虽然改嫁是“利人利己”的多么好的打算;但另一方面,丧父亡子的她又渴望着在“鬼间”完成一家人的幸福团圆。《箓竹山房》里,二姑姑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爱上了一个倜傥的才子,却受到了别人的鄙夷,以至于若干年后,大家仍缄默不语;而当二姑姑为意外身亡的少年殉情“未遂”时,受到了男家的赞赏,“少年家觉得这小姐尚有稍些可风之处”,连家人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二姑姑家孤寂了一辈子,如今如此想念我们,这点子人情是不能不尽的。”换句话说,二姑姑爱上了一个活人,对不起,她错了;而当二姑姑“爱”上了一个死人,她做对了。
无论怎样,这些悖论实令人费解,而正是这种费解,才会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不难理解,造成这种悲剧的是社会,是时代,是那个黑漆漆的吃人的社会,是那个封建礼教肆虐的时代。由此可见,二姑姑和少年之间故事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代和社会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感情”。在那样的社会里,左右女性命运的不是自己,是他人,是社会,是礼教。无论是祥林嫂的拼死撞香案,还是二姑姑的舍“生”殉情,我们看到她们的做法何其相似,亦或者某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由此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非单纯地表达传统文化对二姑姑正常人性的压抑,而是参照着一系列现代性的观念,通过传统和现代的对比,揭示出封建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这是一场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在《几乎无事的悲剧》中说: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
然而,这些悲剧的结果,却不尽相同。祥林嫂真的变成了“鬼”,而二姑姑和兰花只是在“扮鬼”,终究离“鬼”还有一定距离。至此,“人鬼情未了”背后更为深刻的内涵展现出了:我抹着额上的泠汗,不禁轻松地笑了。我说:“阿圆,莫怕了,是姑姑。”是的,是姑姑,不是鬼,姑姑没有变成鬼,她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不只是祥林嫂,连身着破旧长袍的孔乙己也变成了“鬼”,消失在那个秋风萧瑟的午后;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曾经年轻强壮,对生活充满憧憬的祥子变成了“鬼”,飘荡在繁华而又衰颓的胡同里;而在吴组缃先生的笔下,先生用他那在月夜推门而出的勇气和敏锐的洞察目光,看到了鬼影后的人身,发现的是两个活生生的人。读到这儿,我也不禁笑了,笑得也轻松。
人性未泯,就像是被大石头压在下面的草籽一样,春天里,它们依然生根发芽,只不过在石板底下艰难地生长。你若是揭开石板,刺入眼帘的是扭曲的草芽。在审视一遍文章,我的确发现许多地方暗示了这未泯的人性:姑姑渴望“我”和阿圆入住箓竹山房;对侄子侄媳到来的欢喜,尽管从神色上看不出;风雨交加后的深更半夜,居然和兰花一起来偷窥“我们”二人。二姑姑盼望的绝不是“公子帽,宝蓝衫”的姑爹归来,而是像“我”和阿圆这样活泼新鲜且又能自由恋爱的年轻人。除此,小说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印证这一点,当代著名学者曹文轩先生说:“出色的小说家,都是营造氛围的高手。”营造氛围,既是用来感染读者的,也是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的。作品里,回环合抱的山峦,葱翠古老的槐柳,连同那梁上叫得分外响的燕子,都向我们暗示二姑姑与兰花那两颗向往幸福的心。只不过通往幸福的道路折断了,她们只有在断路一头的悬崖峭壁上心灰意冷,慢慢死去。鲁迅先生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箓竹山房》的这种悲剧更加悲哀,就像是一个意识清醒的人目睹自己的心在滴血,直到流干。
鲁迅先生曾呐喊:救救孩子。我们借这篇小说疾呼:救救人性!
我只希望:人鬼情已了。
关键词:《箓竹山房》;主题;人性压抑;人性流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42-01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读本》中的《箓竹山房》是著名作家吴组缃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从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人与“鬼”的故事。
二姑姑出嫁,嫁的是“鬼”……
二姑姑守寡,守的是“鬼”……
二姑姑“偷窥”,做法像鬼……
这可真是“显得这周遭的确鬼趣殊多”了,不仅死去的姑爹变成了“鬼”,连同活着的二姑姑与兰花也都变得像“鬼”。如此,一段“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就似乎确凿留在文学史里,且又展示在世人面前了。倘若如此,文学的馨香果真要被“鬼气”所串味,时代的思索果真要被“鬼情”所冲淡。因而,小说的主题绝不是“人鬼情未了”,而是更为深层的对时代与社会的思索。
按这个思路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我们惊奇的发现,《祝福》中也有“鬼”的踪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于是,祥林嫂遇见“我”就追问:“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而在《箓竹山房》里,二姑姑和兰花信誓旦旦地说:“爷爷灵验得很啦!三朝两天来给奶奶托梦。我也常看见的,公子帽,宝蓝衫,常在这园里走。”
然而,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发现了一组组悖论:《祝福》里,再嫁的祥林嫂闹得天翻地覆,宁愿守寡也不愿改嫁,虽然“改嫁”是婆婆做主,亦虽然改嫁是“利人利己”的多么好的打算;但另一方面,丧父亡子的她又渴望着在“鬼间”完成一家人的幸福团圆。《箓竹山房》里,二姑姑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爱上了一个倜傥的才子,却受到了别人的鄙夷,以至于若干年后,大家仍缄默不语;而当二姑姑为意外身亡的少年殉情“未遂”时,受到了男家的赞赏,“少年家觉得这小姐尚有稍些可风之处”,连家人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二姑姑家孤寂了一辈子,如今如此想念我们,这点子人情是不能不尽的。”换句话说,二姑姑爱上了一个活人,对不起,她错了;而当二姑姑“爱”上了一个死人,她做对了。
无论怎样,这些悖论实令人费解,而正是这种费解,才会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不难理解,造成这种悲剧的是社会,是时代,是那个黑漆漆的吃人的社会,是那个封建礼教肆虐的时代。由此可见,二姑姑和少年之间故事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代和社会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感情”。在那样的社会里,左右女性命运的不是自己,是他人,是社会,是礼教。无论是祥林嫂的拼死撞香案,还是二姑姑的舍“生”殉情,我们看到她们的做法何其相似,亦或者某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由此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并非单纯地表达传统文化对二姑姑正常人性的压抑,而是参照着一系列现代性的观念,通过传统和现代的对比,揭示出封建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这是一场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在《几乎无事的悲剧》中说: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
然而,这些悲剧的结果,却不尽相同。祥林嫂真的变成了“鬼”,而二姑姑和兰花只是在“扮鬼”,终究离“鬼”还有一定距离。至此,“人鬼情未了”背后更为深刻的内涵展现出了:我抹着额上的泠汗,不禁轻松地笑了。我说:“阿圆,莫怕了,是姑姑。”是的,是姑姑,不是鬼,姑姑没有变成鬼,她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不只是祥林嫂,连身着破旧长袍的孔乙己也变成了“鬼”,消失在那个秋风萧瑟的午后;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曾经年轻强壮,对生活充满憧憬的祥子变成了“鬼”,飘荡在繁华而又衰颓的胡同里;而在吴组缃先生的笔下,先生用他那在月夜推门而出的勇气和敏锐的洞察目光,看到了鬼影后的人身,发现的是两个活生生的人。读到这儿,我也不禁笑了,笑得也轻松。
人性未泯,就像是被大石头压在下面的草籽一样,春天里,它们依然生根发芽,只不过在石板底下艰难地生长。你若是揭开石板,刺入眼帘的是扭曲的草芽。在审视一遍文章,我的确发现许多地方暗示了这未泯的人性:姑姑渴望“我”和阿圆入住箓竹山房;对侄子侄媳到来的欢喜,尽管从神色上看不出;风雨交加后的深更半夜,居然和兰花一起来偷窥“我们”二人。二姑姑盼望的绝不是“公子帽,宝蓝衫”的姑爹归来,而是像“我”和阿圆这样活泼新鲜且又能自由恋爱的年轻人。除此,小说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印证这一点,当代著名学者曹文轩先生说:“出色的小说家,都是营造氛围的高手。”营造氛围,既是用来感染读者的,也是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的。作品里,回环合抱的山峦,葱翠古老的槐柳,连同那梁上叫得分外响的燕子,都向我们暗示二姑姑与兰花那两颗向往幸福的心。只不过通往幸福的道路折断了,她们只有在断路一头的悬崖峭壁上心灰意冷,慢慢死去。鲁迅先生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箓竹山房》的这种悲剧更加悲哀,就像是一个意识清醒的人目睹自己的心在滴血,直到流干。
鲁迅先生曾呐喊:救救孩子。我们借这篇小说疾呼:救救人性!
我只希望:人鬼情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