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对《中国旅游地理》历史知识教学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历史知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更好地体会历史,体会社会,体会责任。因此,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相关实践者应积极探索创新。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切入点,提出了创新《中国旅游地理》的相关教学措施。
【关键词】 旅游地理教学;小组合作,创新措施
1 引言
“旅游地理”是一门从地理学角度研究中国旅游资源的学科,它涉及中国旅游地区的特点、旅游开发的地理特征、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的合理评价等,是旅游专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旅游方面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但是,当前高职旅游地理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既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为此,中职旅游地理教师应坚持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旅游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2 旅游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明确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是本课程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实践教学所采用的方法、所安排的时间等都是围绕着它而展开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能在生产、服务等第一线工作.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应用于工作实践,在实践中发挥骨干作用。通常我们所说的职业技能,主要体现在职业技术水平上.所谓岗位基本功.就是指技术的东西。而在实际工作中.职业技能还应包括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等。这种素质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培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主要为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打下基础.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导游、计调、景点或旅游企业基层服务部门工作。它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较高:以导游为例:导游职业能力包括基础知识能力、基本业务能力(主要是语言能力、导游法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综合能力等。
3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简介
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法,是教育者站在高处,学生坐在下面听老师讲授,使讲授与听讲分离,教育者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听讲的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只能继续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式灌输法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意识,以学生为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4 地理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
4.1小组合作学习没落到实处
首先,教育者必须明白,学生不仅要学习地理这门课程,他们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兼顾多种学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育者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必须经过精心选择,合作交流的主题既要体现教育理念,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主题难度要实行梯度变化,随教学的不断深化而强化,主题难度要加大。
其次,在小组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育工作者抛出问题,下面一片寂静,或者是学生们都忙于其他话题的不良现象。此时,教育工作者应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及时跟踪学生的讨论进程,确保学生讨论的主题线与教学内容相关联,避免学生上课时间跑偏,影响教学进度,降低教学质量。同学们尚未适应新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因而在课堂讨论中很容易跑偏,说长道短,这会使讲课与学习两个环节割裂开来,对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2监控力度不足
没有足够的监督小组交流的能力,与教育工作者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把讨论的问题抛给学生后,就会退缩到一边,耐心地等待学生的讨论结果,或是漫无目的地游离于课堂之外。等待学生讨论环节结束后,聆听学生的讨论结果,再进行自我讲解,这种比较自由的合作式交流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效果不够明显,缺乏教育者的有力监督。
5 如何提高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5.1科学设计问题
讨论对象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质量和效率。所以教育者应注重问题的设计,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问题的难度、梯度,采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措施,其步骤是教育者讲解基础知识,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选择与问题难度相匹配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学生再把自己的讨论结果反馈给教育者,教育者再根据学生反馈的结果进行讲解,强化学生的薄弱环节。教育工作者在进行问题设计和学生讨论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的时间环节要科学分配,不得过短过长;团队沟通是学生分享知识、解决难题的环节,独立思考是加强学生自身对问题的理解。这些问题只有在分享知识、独立思考后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
其次,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学生在交流问题时不能站在一边等待学生的结果,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倾听学生的讨论结果,掌握学生的讨论进度,了解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才能在讲解环节找到症结。与此同时,注意到小组中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在他们独立思考后发挥作用,分享个人对问题的理解,这样才能体现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机制的价值。
最后,要按照常規计划保证教学进度,采取小组互动式合作学习方式,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此外,教师不应该允许学生过于自由地学习。在实施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些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开展小组交流合作时,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评估机制。运用评估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提升自我。评估机制并非评估小组的个体,而是一个评估整体,在评估机制的激励作用下,可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增加小组对课堂问题探讨的参与。而这一评价机制又能激发团队和团队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但是,评价机制建立时,教育工作者应注重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比例,尽量使组内学生层次构成相对平衡,公平地评价每一个组。要建立一种评价机制,既要有小组内评价,也要有小组内评价,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领域,许多课程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地理课程的教学,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地理学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现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合作学习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互助学习,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加深理解课堂知识的学习,而且还经常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先锋.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实践教学浅析[J].科技信息,2013(25):288.
[2]邱朝红.浅淡中职旅游地理教学实践与体会[J].中国新通信,2019,21(03):183
[3]吕清华.中国旅游地理创新教学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2016(9):126-126. .
[4]黄芬.关于《中国旅游地理》在中职学校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文摘版:教育,2016:98.
【关键词】 旅游地理教学;小组合作,创新措施
1 引言
“旅游地理”是一门从地理学角度研究中国旅游资源的学科,它涉及中国旅游地区的特点、旅游开发的地理特征、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的合理评价等,是旅游专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旅游方面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但是,当前高职旅游地理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既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为此,中职旅游地理教师应坚持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旅游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2 旅游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明确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是本课程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实践教学所采用的方法、所安排的时间等都是围绕着它而展开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能在生产、服务等第一线工作.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应用于工作实践,在实践中发挥骨干作用。通常我们所说的职业技能,主要体现在职业技术水平上.所谓岗位基本功.就是指技术的东西。而在实际工作中.职业技能还应包括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等。这种素质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培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主要为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打下基础.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导游、计调、景点或旅游企业基层服务部门工作。它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较高:以导游为例:导游职业能力包括基础知识能力、基本业务能力(主要是语言能力、导游法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综合能力等。
3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简介
传统的填鸭式讲授法,是教育者站在高处,学生坐在下面听老师讲授,使讲授与听讲分离,教育者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听讲的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只能继续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式灌输法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意识,以学生为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4 地理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
4.1小组合作学习没落到实处
首先,教育者必须明白,学生不仅要学习地理这门课程,他们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兼顾多种学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育者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必须经过精心选择,合作交流的主题既要体现教育理念,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主题难度要实行梯度变化,随教学的不断深化而强化,主题难度要加大。
其次,在小组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育工作者抛出问题,下面一片寂静,或者是学生们都忙于其他话题的不良现象。此时,教育工作者应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及时跟踪学生的讨论进程,确保学生讨论的主题线与教学内容相关联,避免学生上课时间跑偏,影响教学进度,降低教学质量。同学们尚未适应新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因而在课堂讨论中很容易跑偏,说长道短,这会使讲课与学习两个环节割裂开来,对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2监控力度不足
没有足够的监督小组交流的能力,与教育工作者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把讨论的问题抛给学生后,就会退缩到一边,耐心地等待学生的讨论结果,或是漫无目的地游离于课堂之外。等待学生讨论环节结束后,聆听学生的讨论结果,再进行自我讲解,这种比较自由的合作式交流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效果不够明显,缺乏教育者的有力监督。
5 如何提高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5.1科学设计问题
讨论对象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质量和效率。所以教育者应注重问题的设计,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问题的难度、梯度,采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措施,其步骤是教育者讲解基础知识,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选择与问题难度相匹配的问题,小组讨论,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学生再把自己的讨论结果反馈给教育者,教育者再根据学生反馈的结果进行讲解,强化学生的薄弱环节。教育工作者在进行问题设计和学生讨论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的时间环节要科学分配,不得过短过长;团队沟通是学生分享知识、解决难题的环节,独立思考是加强学生自身对问题的理解。这些问题只有在分享知识、独立思考后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
其次,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学生在交流问题时不能站在一边等待学生的结果,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倾听学生的讨论结果,掌握学生的讨论进度,了解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才能在讲解环节找到症结。与此同时,注意到小组中每个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在他们独立思考后发挥作用,分享个人对问题的理解,这样才能体现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机制的价值。
最后,要按照常規计划保证教学进度,采取小组互动式合作学习方式,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此外,教师不应该允许学生过于自由地学习。在实施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些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开展小组交流合作时,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评估机制。运用评估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提升自我。评估机制并非评估小组的个体,而是一个评估整体,在评估机制的激励作用下,可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增加小组对课堂问题探讨的参与。而这一评价机制又能激发团队和团队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但是,评价机制建立时,教育工作者应注重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比例,尽量使组内学生层次构成相对平衡,公平地评价每一个组。要建立一种评价机制,既要有小组内评价,也要有小组内评价,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领域,许多课程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地理课程的教学,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地理学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现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合作学习模型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互助学习,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加深理解课堂知识的学习,而且还经常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先锋.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实践教学浅析[J].科技信息,2013(25):288.
[2]邱朝红.浅淡中职旅游地理教学实践与体会[J].中国新通信,2019,21(03):183
[3]吕清华.中国旅游地理创新教学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2016(9):126-126. .
[4]黄芬.关于《中国旅游地理》在中职学校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文摘版:教育,20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