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各高校应该认真研究贫困生存在的现象,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和完善贫困生问题解决机制。这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贫困生 资助体系 资助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推行和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高校贫困生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显,成了影响我国整体教育质量和整个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带有社会性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中的存在问题出发,提出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我国高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真假难辨,部分学生“浑水摸鱼”。
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资助对象、资助对象贫困等级的确定是最关键的。学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高校资助管理部门老师不可能寻访所有学生的家庭。目前,高校对贫困生认定主要是依据学生开具的各种贫困证明。但是生源所在地相关部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考虑,他们往往会根据贫困生的自述,就随意出具贫困证明,有的地方甚至把学生开具贫困证明当作为当地“扶贫”做好事,有的把它作为人情相送,随意开具。这就给依据贫困证明来确定贫困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贫困生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有的学生入学时的贫困证明材料成为了他今后大学生活中获得各种资助的一成不变的招牌。这些对贫困生界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导致资助效果大打折扣。
(二)贫困生资助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社会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由于受政府的财力所限和高校的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原因,真正用于贫困生资助的经费已非常有限,距离贫困生的实际需要还相差甚远,很难有效地解决贫困生资助的根本问题。因此,应该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多渠道地争取社会资源的资助。目前,虽然已有一些爱国侨胞、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并且尚处于一种自发、自愿、非义务和缺乏激励机制的状态,这使资助贫困生的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其所发挥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
(三)由经济贫困引发“心理贫困”的现象开始凸显。
大学贫困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忧虑、沮丧、心理疾病突出,极易出现嫉妒、怨恨、虚伪、狡诈等不良品行,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学习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障碍、就业压力等几个方面。贫困生背负了沉重的思想负担,认为没有取得好成绩就是对不起父母,然而迫于经济压力,贫困生奔波于各类兼职,学习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学业往往容易受到影响;由于家庭贫困,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用往往无法得到保障,由此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一些贫困生长期以来自卑、孤僻,不愿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封闭自我,人际交往出现严重障碍;有些贫困生缺乏自信,不敢很好地展示自我,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有的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作祟,不愿意承认自己贫困,甚至放弃资助,由此出现了与“经济贫困”相对应的“心理贫困”,使其成为经济和心理的“双困生”。
二、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一)合理、科学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高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中,应依靠学生本人在班级、宿舍的生活、交往等表现,以直接信息为主,其他信息为辅的方针,从绝对贫困的角度,科学合理地认定真正的贫困生。首先,准确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学生入学后尽快收集有关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信息,确保学生信息的真实可靠。其次,根据掌握的信息,认真地制定科学、合理、详细、可行的贫困生评定标准体系,做到评定标准一致,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影响。再次,充分发动学生,做好相关的民主评议,接受学生监督;最后,完善监督机制,构建举报体系;辅导员、班主任要对已经收集的学生家庭信息进行有重点的抽查核实,通过抽查暗访核实有关学生的信息,落实学生获取的资助金的实际流向,对于以不正当手段骗取资助金,或者把资助金用于奢侈生活、挥霍浪费的要予以追回,并给予相应处罚。在操作中做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应把定性分析与数量分析结合,制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标准”,实现可操作性,做到相对准确。
(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
相对于高等教育花费和贫困生支付能力的缺口来讲,现有的政府和高校的资助数额较低,资助力度还远未达到高校贫困生的需要。要大力增加贫困生资助经费,就必须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的多渠道筹措机制。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中,募捐教育资助会,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目前的高校教育募捐要改变过去那种被动受捐赠,高等学校要通过有组织的专业化的募款来开拓社会捐赠渠道。我国社会要宣传和倡导慈善机构、捐资助学的精神文明新风尚。对于广大海外华侨、爱国实业家、校友不忘祖国和母校,热心支持国内的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为高等教育慷慨解囊,乐于设立各类奖励基金和助学基金的爱国行为,要大力提倡和宣传。
(三)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解困工作。
事实证明,对于贫困生仅从物质上给予帮助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多数贫困生来说,精神上的帮助更为重要。因为大学生的贫困不同于一般人的贫困,他们在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但精神上的贫困如果不解决好,就会严重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的发展,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还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帮助,扶贫更要扶“心”,要从育人高度来进行帮困。高等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对高校贫困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组织德高望重、有突出贡献的教授与贫困生谈人生、谈理想,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勤奋进取,做到“人穷志不穷”,引导贫困生看待社会、个人的资助,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也不要把它看成“施舍”,应将它作为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另一方面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深入细致地了解贫困尘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对学生家庭中出现突发事件及时掌握,及时关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引导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以乐观、自强的态度面对困境,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勇敢面对现实,恢复自信,通过勤工助学,奖学金等形式“脱贫”,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贫穷是一种动力,它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意志。对于积极要求上进的贫困生,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三、结语
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已是一项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事关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大事。虽然各种力量参与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一些实际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体系本身还并不完善,还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各部门齐心协力将这工作落到实处,注重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使各项工作能够量化管理,构建一个完善而科学的以“育人”为核心目标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品德、知识、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方艳山.论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08(2).
[2]宋术学.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5).
[5]刘彩霞.论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2(3).
[6]李成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7]莫成军.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3(5).
[8]陈艳秋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和创新[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 贫困生 资助体系 资助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推行和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的加快,高校贫困生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凸显,成了影响我国整体教育质量和整个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带有社会性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中的存在问题出发,提出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我国高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真假难辨,部分学生“浑水摸鱼”。
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资助对象、资助对象贫困等级的确定是最关键的。学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高校资助管理部门老师不可能寻访所有学生的家庭。目前,高校对贫困生认定主要是依据学生开具的各种贫困证明。但是生源所在地相关部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考虑,他们往往会根据贫困生的自述,就随意出具贫困证明,有的地方甚至把学生开具贫困证明当作为当地“扶贫”做好事,有的把它作为人情相送,随意开具。这就给依据贫困证明来确定贫困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贫困生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而改变,有的学生入学时的贫困证明材料成为了他今后大学生活中获得各种资助的一成不变的招牌。这些对贫困生界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导致资助效果大打折扣。
(二)贫困生资助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社会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由于受政府的财力所限和高校的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原因,真正用于贫困生资助的经费已非常有限,距离贫困生的实际需要还相差甚远,很难有效地解决贫困生资助的根本问题。因此,应该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多渠道地争取社会资源的资助。目前,虽然已有一些爱国侨胞、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并且尚处于一种自发、自愿、非义务和缺乏激励机制的状态,这使资助贫困生的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利用,其所发挥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
(三)由经济贫困引发“心理贫困”的现象开始凸显。
大学贫困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忧虑、沮丧、心理疾病突出,极易出现嫉妒、怨恨、虚伪、狡诈等不良品行,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学习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障碍、就业压力等几个方面。贫困生背负了沉重的思想负担,认为没有取得好成绩就是对不起父母,然而迫于经济压力,贫困生奔波于各类兼职,学习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学业往往容易受到影响;由于家庭贫困,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用往往无法得到保障,由此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一些贫困生长期以来自卑、孤僻,不愿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封闭自我,人际交往出现严重障碍;有些贫困生缺乏自信,不敢很好地展示自我,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有的贫困生因为自卑心理作祟,不愿意承认自己贫困,甚至放弃资助,由此出现了与“经济贫困”相对应的“心理贫困”,使其成为经济和心理的“双困生”。
二、构建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一)合理、科学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高校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中,应依靠学生本人在班级、宿舍的生活、交往等表现,以直接信息为主,其他信息为辅的方针,从绝对贫困的角度,科学合理地认定真正的贫困生。首先,准确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学生入学后尽快收集有关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信息,确保学生信息的真实可靠。其次,根据掌握的信息,认真地制定科学、合理、详细、可行的贫困生评定标准体系,做到评定标准一致,减少人为因素产生的影响。再次,充分发动学生,做好相关的民主评议,接受学生监督;最后,完善监督机制,构建举报体系;辅导员、班主任要对已经收集的学生家庭信息进行有重点的抽查核实,通过抽查暗访核实有关学生的信息,落实学生获取的资助金的实际流向,对于以不正当手段骗取资助金,或者把资助金用于奢侈生活、挥霍浪费的要予以追回,并给予相应处罚。在操作中做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应把定性分析与数量分析结合,制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标准”,实现可操作性,做到相对准确。
(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
相对于高等教育花费和贫困生支付能力的缺口来讲,现有的政府和高校的资助数额较低,资助力度还远未达到高校贫困生的需要。要大力增加贫困生资助经费,就必须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经费的多渠道筹措机制。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中,募捐教育资助会,是一个可行的办法,目前的高校教育募捐要改变过去那种被动受捐赠,高等学校要通过有组织的专业化的募款来开拓社会捐赠渠道。我国社会要宣传和倡导慈善机构、捐资助学的精神文明新风尚。对于广大海外华侨、爱国实业家、校友不忘祖国和母校,热心支持国内的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为高等教育慷慨解囊,乐于设立各类奖励基金和助学基金的爱国行为,要大力提倡和宣传。
(三)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解困工作。
事实证明,对于贫困生仅从物质上给予帮助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多数贫困生来说,精神上的帮助更为重要。因为大学生的贫困不同于一般人的贫困,他们在物质上的贫困是暂时的,但精神上的贫困如果不解决好,就会严重影响他们在校期间的发展,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在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还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帮助,扶贫更要扶“心”,要从育人高度来进行帮困。高等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对高校贫困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组织德高望重、有突出贡献的教授与贫困生谈人生、谈理想,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勤奋进取,做到“人穷志不穷”,引导贫困生看待社会、个人的资助,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也不要把它看成“施舍”,应将它作为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另一方面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深入细致地了解贫困尘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对学生家庭中出现突发事件及时掌握,及时关心,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帮助,引导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以乐观、自强的态度面对困境,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勇敢面对现实,恢复自信,通过勤工助学,奖学金等形式“脱贫”,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贫穷是一种动力,它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意志。对于积极要求上进的贫困生,鼓励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三、结语
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已是一项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事关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大事。虽然各种力量参与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一些实际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体系本身还并不完善,还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各部门齐心协力将这工作落到实处,注重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使各项工作能够量化管理,构建一个完善而科学的以“育人”为核心目标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品德、知识、能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方艳山.论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08(2).
[2]宋术学.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5).
[5]刘彩霞.论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2(3).
[6]李成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7]莫成军.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3(5).
[8]陈艳秋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和创新[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