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近两年,老李发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背。别人和他说话时,他经常会听不见或听不清,不得不要求别人重复好几遍。一年前,老李曾去医院检查过,被诊断老年性的神经性聋,医生建议他佩戴助听器。老李觉得戴助听器麻烦,便没有理会。近半年来,老李感觉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差,只能硬着头皮去验配助听器的商店看看。一进商店,老李顿时懵了:不同品牌、不同规格、不同价钱的助听器琳琅满目,根本不知该如何选择。助听器到底该怎么选,是不是越贵越好呢?
医生的话:助听器的验配是一门科学,不是去商店随便买一个助听器戴上就“万事大吉”了。助听器的“验”与“配”必须有机结合。“验”得准,才能“配”得好。“配”好后,还需“验”来评估究竟好不好。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助听器验配师资格认证,病人应找有资质的验配师进行助听器的验配。
学问一:明确是否需要配助听器
根据耳聋的性质,可分为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和混合性聋(既有传导性聋也有感音神经性聋)。一般情况下,听力下降经药物及手术治疗无效3~6个月以上,应考虑佩戴助听器。国外学者认为,只要有听力下降,哪怕是轻度听力下降,也主张尽早佩戴助听器。但国内大多数医生和病人的做法是,只要听力损失不影响日常言语交流,一般不需要佩戴助听器。实际上,助听器除了有恢复听力及言语功能的作用外,在轻度听力损失时,还可使听觉中枢保持活跃状态。因此,若条件允许,有听力损失的病人,无论程度轻重,都应尽早佩戴助听器。
学问二:验配助听器前需做2项检查
在验配助听器之前,要进行详细的耳科学及听力学检查。医生通过耳镜检查,可以了解病人的外耳道及鼓膜情况,明确是否有耵聍栓塞、鼓膜穿孔等情况。听力学检查主要包括:纯音测听、中耳阻抗、耳声发射和言语功能评估。
学问三:搞清助听器的种类
根据输出功率,助听器可分为特大、大、中小功率助听器。根据佩戴部位,助听器可分为耳背式、耳甲腔式、耳道式和深耳道式。耳背式助听器的功率可大可小,其他类型助听器由于受芯片电路处理能力及尺寸的限制,功率稍小于耳背式助听器。因此,无论听力损失是轻中度、重度,还是极重度,耳背式助听器皆适用;若听力损失不是很严重,且希望助听器体积小一些,可以选择耳背式以外的其他类型助听器。
学问四:了解助听器的价格
目前,市场上的助听器分模拟式助听器和数字式助听器两种。模拟式助听器价格便宜,一般为数百至两千元左右,音质明显差于数字式助听器,佩戴后感觉噪声较大,听不清言语声。数字式助听器的音质明显好于模拟式助听器,价格从一两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且价格越贵,助听器的音质越好,功能也越多。不过,对大部分患者而言,如果对助听器的功能要求不高,选择一款数字式助听器,即可满足需求。
学问五:学会挑选合适的助听器
选择助听器,需要考虑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经济能力、年龄等因素。一般地说,同样价位的助听器,耳背式助听器的功率稍大一些,日常操作也比较方便。因此,对助听器外形要求不高、年龄较大者,宜选择耳背式助听器。听力损失不是很严重,比较介意助听器外露,且希望可以灵活调节助听器者,可以选择耳甲腔式、耳道式或深耳道式助听器。
学问六:学会正确使用助听器
首先,助听器是一款电子产品,需防水、防摔。其次,由于助听器是一个听力辅助设备,不可能像人耳那样精细,通过助听器听到的声音与原来自己耳朵听到的声音不完全一样,故病人在佩戴助听器后,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尤其是耳内式助听器,还会有耳堵、耳闷的感觉。第三,佩戴3~5周后,需去原来验配的地方复诊。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病人对助听器的期望值过高,佩戴后因无法度过适应期,最终不得不放弃助听器。因此,我们建议病人在配戴助听器后,先在安静环境下逐渐适应,然后再到嘈杂的环境中使用。开始每天戴1~2小时,以后逐渐增加到每天佩戴8小时以上。
近两年,老李发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背。别人和他说话时,他经常会听不见或听不清,不得不要求别人重复好几遍。一年前,老李曾去医院检查过,被诊断老年性的神经性聋,医生建议他佩戴助听器。老李觉得戴助听器麻烦,便没有理会。近半年来,老李感觉自己的听力越来越差,只能硬着头皮去验配助听器的商店看看。一进商店,老李顿时懵了:不同品牌、不同规格、不同价钱的助听器琳琅满目,根本不知该如何选择。助听器到底该怎么选,是不是越贵越好呢?
医生的话:助听器的验配是一门科学,不是去商店随便买一个助听器戴上就“万事大吉”了。助听器的“验”与“配”必须有机结合。“验”得准,才能“配”得好。“配”好后,还需“验”来评估究竟好不好。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助听器验配师资格认证,病人应找有资质的验配师进行助听器的验配。
学问一:明确是否需要配助听器
根据耳聋的性质,可分为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和混合性聋(既有传导性聋也有感音神经性聋)。一般情况下,听力下降经药物及手术治疗无效3~6个月以上,应考虑佩戴助听器。国外学者认为,只要有听力下降,哪怕是轻度听力下降,也主张尽早佩戴助听器。但国内大多数医生和病人的做法是,只要听力损失不影响日常言语交流,一般不需要佩戴助听器。实际上,助听器除了有恢复听力及言语功能的作用外,在轻度听力损失时,还可使听觉中枢保持活跃状态。因此,若条件允许,有听力损失的病人,无论程度轻重,都应尽早佩戴助听器。
学问二:验配助听器前需做2项检查
在验配助听器之前,要进行详细的耳科学及听力学检查。医生通过耳镜检查,可以了解病人的外耳道及鼓膜情况,明确是否有耵聍栓塞、鼓膜穿孔等情况。听力学检查主要包括:纯音测听、中耳阻抗、耳声发射和言语功能评估。
学问三:搞清助听器的种类
根据输出功率,助听器可分为特大、大、中小功率助听器。根据佩戴部位,助听器可分为耳背式、耳甲腔式、耳道式和深耳道式。耳背式助听器的功率可大可小,其他类型助听器由于受芯片电路处理能力及尺寸的限制,功率稍小于耳背式助听器。因此,无论听力损失是轻中度、重度,还是极重度,耳背式助听器皆适用;若听力损失不是很严重,且希望助听器体积小一些,可以选择耳背式以外的其他类型助听器。
学问四:了解助听器的价格
目前,市场上的助听器分模拟式助听器和数字式助听器两种。模拟式助听器价格便宜,一般为数百至两千元左右,音质明显差于数字式助听器,佩戴后感觉噪声较大,听不清言语声。数字式助听器的音质明显好于模拟式助听器,价格从一两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且价格越贵,助听器的音质越好,功能也越多。不过,对大部分患者而言,如果对助听器的功能要求不高,选择一款数字式助听器,即可满足需求。
学问五:学会挑选合适的助听器
选择助听器,需要考虑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经济能力、年龄等因素。一般地说,同样价位的助听器,耳背式助听器的功率稍大一些,日常操作也比较方便。因此,对助听器外形要求不高、年龄较大者,宜选择耳背式助听器。听力损失不是很严重,比较介意助听器外露,且希望可以灵活调节助听器者,可以选择耳甲腔式、耳道式或深耳道式助听器。
学问六:学会正确使用助听器
首先,助听器是一款电子产品,需防水、防摔。其次,由于助听器是一个听力辅助设备,不可能像人耳那样精细,通过助听器听到的声音与原来自己耳朵听到的声音不完全一样,故病人在佩戴助听器后,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尤其是耳内式助听器,还会有耳堵、耳闷的感觉。第三,佩戴3~5周后,需去原来验配的地方复诊。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病人对助听器的期望值过高,佩戴后因无法度过适应期,最终不得不放弃助听器。因此,我们建议病人在配戴助听器后,先在安静环境下逐渐适应,然后再到嘈杂的环境中使用。开始每天戴1~2小时,以后逐渐增加到每天佩戴8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