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新课改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进行探索。文章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虚拟情境,培养创新思维;推测、归纳,培养创新精神;验证、反思,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设情境;虚拟情境;推测归纳;验证反思;学会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在解决问题方面“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首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质疑诱导,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上教师应创设“问题的情境”来启示学生,使学生积极思维,探讨和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观察。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应善于设问使学生质疑、问难,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分数意义》时,设计了红色乒乓球5只,黄色乒乓球3只,蓝色乒乓球2只。问红色乒乓球占总球的几分之几?黄色乒乓球占总球的几分之几?蓝色乒乓球占总球的几分之几?这是基本题,一般学生在学习分数后,都能回答。又问再增加黄色乒乓球1只,这时红、黄、蓝乒乓球各占总球的几分之几?这时乒乓球的总量产生了变化,各单位量也就变化了。再问要使蓝乒乓球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应再增加几只乒乓球?这时学生的思维达到了顶峰,从简单题的变化和提问发展到思考题,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二、虚拟情景,探究诱导,培养创新思维
虚拟情景,即提出让学生置身于研究性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交流、讨论,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新经验。如小学六年级学完圆柱体、圆锥体的计算后,为进一步细致探究圆柱、圆锥在不等底而等高等体及不等高而等底等体的几种情况下二者的关系,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做圆柱、圆锥的学具,并设置如下习题: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3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高?2.把一个圆柱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多少倍?3.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底面积相等且体积也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8分米,圆锥的高是多少?4.一个圆柱体与一个圆锥体高和体积分别相等,已知圆锥底面积是12平方厘米,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好奇好胜的学生会用渴求知识而又疑惑的目光审题。教师就可抓住时机给予点拨,通过学生自带的学具动手操作,装一装、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试一试、议一议,找出二者之间的规律以及解这种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就可以对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并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三、推测、归纳,培养创新精神
转贴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又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再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三倍多一些”的规律。
四、验证、反思,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索、验证”,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凭借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体会,从而把获得新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学习分数时学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创造。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具有时代的意义。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才能开拓创新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张行涛,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朱幕菊,走近新課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设情境;虚拟情境;推测归纳;验证反思;学会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在解决问题方面“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首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质疑诱导,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上教师应创设“问题的情境”来启示学生,使学生积极思维,探讨和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观察。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应善于设问使学生质疑、问难,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分数意义》时,设计了红色乒乓球5只,黄色乒乓球3只,蓝色乒乓球2只。问红色乒乓球占总球的几分之几?黄色乒乓球占总球的几分之几?蓝色乒乓球占总球的几分之几?这是基本题,一般学生在学习分数后,都能回答。又问再增加黄色乒乓球1只,这时红、黄、蓝乒乓球各占总球的几分之几?这时乒乓球的总量产生了变化,各单位量也就变化了。再问要使蓝乒乓球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应再增加几只乒乓球?这时学生的思维达到了顶峰,从简单题的变化和提问发展到思考题,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二、虚拟情景,探究诱导,培养创新思维
虚拟情景,即提出让学生置身于研究性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交流、讨论,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新经验。如小学六年级学完圆柱体、圆锥体的计算后,为进一步细致探究圆柱、圆锥在不等底而等高等体及不等高而等底等体的几种情况下二者的关系,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做圆柱、圆锥的学具,并设置如下习题: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3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高?2.把一个圆柱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多少倍?3.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底面积相等且体积也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8分米,圆锥的高是多少?4.一个圆柱体与一个圆锥体高和体积分别相等,已知圆锥底面积是12平方厘米,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好奇好胜的学生会用渴求知识而又疑惑的目光审题。教师就可抓住时机给予点拨,通过学生自带的学具动手操作,装一装、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试一试、议一议,找出二者之间的规律以及解这种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就可以对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并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三、推测、归纳,培养创新精神
转贴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又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再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三倍多一些”的规律。
四、验证、反思,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索、验证”,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凭借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体会,从而把获得新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学习分数时学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创造。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具有时代的意义。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才能开拓创新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张行涛,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朱幕菊,走近新課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