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空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y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学生写作空谈的现象非常严重,立意平凡,缺乏意蕴,语言苍白无力,导致作文内容空洞贫乏,语言干瘪,得分很低。学生写作,每每苦于无物可写,勉强写了,也是一些虚假的套话;就算是有物可写,也只是材料的堆积,泛泛而谈;再加上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作文分数往往不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很好的运用材料。在这里笔者简要谈谈初中生写作怎样运用材料,避免“内容空洞,叙事干瘪”,写出内容丰富,立意高妙,主题深刻的高分作文。
   一、对积累的写作素材进行积极的思考和再创造
   初中生作文“内容空洞”,并不是因为学生平时不注重对材料的积累,而是不会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材料。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学生们积累了许多材料,并且还通过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摘抄一些美句美文等方式加深印象,锻炼文笔。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学生存在“没什么好写”或“写不下去”的现象呢?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普遍缺乏思考,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缺乏再创造。那学生要怎样做才能让积累的材料真正的为己所用呢?
   1.善于联想
   新课标对初中作文有这样的要求:“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一则材料,一个事件,一种现象,采用对比联想,由此及彼,想到相反的材料。万物理相似,一通百事通。一个事件往往与多个事件性相近;一则材料,往往与多则材料理相通。因此,进行相似联想,将相同或相似的材料罗列眼前,抓住材料的本质特点,理出材料的顺序,或由小到大,或同类组合,或对比命意,既能开阔思路,又能任意挥洒。
   例如:通过水,我们可以联想到沧海桑田、滚滚长江、桃花潭水、潺潺小溪,甚至水分子的结构,木星火星上有没有水,甚至我们生活中一连串的有关节水、用水、抢水等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反思。
   2.大胆想象
   李白的诗歌之所以文气盖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象丰富而奇特;屈原、苏轼、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莫不如是。所以将已有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夸张、补充、推理、预测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就创造了新的材料。
   例如,有关环保的主题,学生在列举了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湿地被破坏、植被被破坏的诸多事例之后,不妨作一番想象——若干年后,地球陷于混乱之中,外出的人们不得不全副武装地应对空气中的浮尘;生活已没有春夏秋冬之分,云飘过是春秋,太阳照着时便是盛夏,下雨又是严冬。这种想象勾勒的情景既丰富了现实的材料,又可指出破坏环境的可怕后果。
   3.精于思考,拓展思维,善于总结
   大多数学生在积累材料的过程中,存在照抄照搬,全盘接受的现象。听到某句颇有哲理的话,又或是看到一篇精彩的文章时,同学们就只知道摘抄下来,剪贴下来积累到手中的资料库中,并没有对素材进行积极的思考。
   思考,可以是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剖析,也可以是对纷繁事物的概括和综合,甚至有的只是对一突发念头的深入理解。生活本身或许很简单,但思考能让人透过简单的生活内容发现一个深邃得充满哲理的天空,从而使人内心更趋丰富,思想日臻深刻。
   也就是说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多动脑、多思考、多运用发散性思维,联系生活,结合实际,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对素材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想想为什么要把它放在资料库里?这些素材与自己周围哪些事是有关联的?自己能通过它得到什么启迪?对积累的素材多打些问号,并及时把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不仅能让你记忆深刻,而且得到的是加入自己的见解的比原有意义更深刻的素材。
   对素材进行积极的思考后再去作文,不仅避免了材料老套陈旧、照搬照抄的问题,而且也不必再为笔下无物而发愁了!
   二、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1.善于挖掘教材。
   新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写作也提出这样的要求:“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可以对整个初中年级的教材内容作如下筛选、整合:
   材料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材料二: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莫怀戚《散步》)
   材料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鲁迅《社戏》)
   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从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讨论这三则材料,教师作出适当点评、小结后,让学生选取夏、秋、冬的任一季节,作一段景物描写,尽可能抓住该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新意。这样把教材中相对零散的学习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使之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对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探究,又能拓展至学生的阅读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2.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以一些课文为基点,向课外相关文章拓展。拓展的方式是多样的:(1)以某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如教学莱蒙托夫的《祖国》、休斯的《黑人谈河流》,可分别将其与冰心的《繁星》《春水》作对比阅读。(2)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部著作拓展。如教学《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可以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或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相关章节。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延安校区]
其他文献
【评议文章】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原载《人民教育》,2012年第12期。  【内容提要】与传统阅读课堂中的“单篇精读教学”课型不同,“群文阅读”在一节课堂中读多篇文章。这与语文教学中流行的“主题教学”“单元整组教学”等方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群文阅读的“结构化”。这种阅读教学从“单篇”到“群文”的意义在于: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改
今年是浙江卷近十年来首次在命题上有重大改变的一年,这改变主要体现在考查能力上。针对2005年以前考生不关注社会、不关注生活、不关注自我、动辄以古人古事话辞为特点的套话作文满天飞的情况,浙江卷率先提出了打击套话作文、关注“我”的理念与主张,但随着近年来对“小我”的关注,那种“秋雨体”“于丹体”等心灵鸡汤式的文章大行其道,学生变得不会议论,不会分析。命题专家认为,这种走小清新道路、重情感抒发的感性思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语文人文旗帜的张扬呈现一派龙腾虎跃的景象。在各题型变换的迎来送往中,选择题渐趋式微。以高考语文全国通用卷现代文阅读题为例, 1990—2001年,选择题所占分值比接近15.0%,2002—2004年,选择题所占分值比在10.0%左右;2005—2008年,选择题所占分值为6.0%;2005年开始则在文学类的文章中彻底放弃了选择题题型。山东省近几年的高考阅读,除2005年有
《落日》是朱启平先生于1945年9月2日有幸在现场观看日本投降仪式后写成的一篇通讯。通讯属于新闻,但与简洁的消息不同,它是一种新闻故事。它允许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描写、议论、抒情, 它的语言更生动、活泼、形象,更能体现作者的风格,这就更能显示作者的写作水平。《落日》在当时全国最著名的报纸和舆论界的代表《大公报》上发表后轰动一时,被认为是该报最佳国际通讯之一,是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仪
这次区里召开新教师成长研讨会,笔者听了三节课,对其中《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认识到“教”与“学”思维的差异与转化是新教师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执教者的教学过程和板书中,笔者发现: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仅仅抓住“独”与“痴”来教学,试图从“独”中读出张岱的孤芳自赏和故国之思;从“痴”中读出作者的痴行、痴景、痴情,最后总结出“一独一痴见性情”。   应该说,在教学内容上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是“按照每册教科书的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①。语文教参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多数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工具书。本文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参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1999—2007年全文数据库”,检索项“篇名”分别输入检索词“教参”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虽然人早已独立,但与大自然的联系还是千丝万缕,始终割舍不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不能拎着自己的头发跳离地球。我们更难以脱离自然而生存发展,而在文人眼中,自然又别具韵味。  一、自然,几经过滤的纯美对象  有着“曲状元”之美誉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将他的元曲创作功力一显无遗。一首元曲中,作者刻画了自然界里看似不起眼的10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我国古典小说是中小学教材的重要内容。然而,古典小说的常规教学往往止步于公式化的理性分析,其文本的教学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学生难以获得审美快感。情节的生动性是我国古典小说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古典小说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味情节,在情节中“出生入死”。本文以《智取生辰纲》为例对古典小说的教学策略作分析。  一、不可止于公式化的理性分析  时下古典小说的常规教学往往止步于公式化的理性分析。《智取生辰纲》的常规
由于司马迁的如椽大笔的刻画,《鸿门宴》成了千古名篇,给后人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深刻的印象。很明显,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在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从我们语文角度来讲,作者司马迁是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再加上对比、烘托等手法来展示人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评议论文】 魏本亚:《“于漪们”“那一代”的语文教改探索》,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  【原文摘要】上世纪80年代,语文界群星闪耀。于漪、钱梦龙、洪宗礼、魏书生、宁鸿彬、顾德希等语文大家,承继叶圣陶等老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