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情感理解的切入点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68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虽然人早已独立,但与大自然的联系还是千丝万缕,始终割舍不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不能拎着自己的头发跳离地球。我们更难以脱离自然而生存发展,而在文人眼中,自然又别具韵味。
  一、自然,几经过滤的纯美对象
  有着“曲状元”之美誉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将他的元曲创作功力一显无遗。一首元曲中,作者刻画了自然界里看似不起眼的10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作者羁旅途中所看到的景物自然不止这些。在途中,会有风雨,但在这首曲子中,作者没有采用很多文人喜欢运用的意象;会有霜露,但是作者对这些似乎熟视无睹;会有孤雁,但是作者并没有借此抒发自己的孤寂之情;会有秋菊,但是作者并无意于借此表明自己的高洁志向;会有山峰,但是作者并没有借此表明自己对前途的迷惘;会有落花,但是作者同样没有借此表明自己的落寞之情……
  在马致远的眼中,风霜雨露、落花孤雁等自然之物都被隐去,他用审美的眼光选中了枯藤、老树、昏鸦,枯败的藤蔓、老弱的大树与他渐已老去的年龄和苍老的心境相契合,黄昏时节的归鸦自然呼唤着疲倦的游子早点归去;他驻足在小桥边,看着淙淙的流水和安然自得的人家,不由生发羡慕之情和思乡之意;在带着些许寒意的西风中,作者骑着一匹瘦弱的马,行走在人烟稀少的古道上;夕阳西下,他独自一人行走在远离家乡的路上。这些自然景物被马致远钟情,也巧妙地组成独特的意境滋润着作者的心情。
  二、自然,主观情感的奇妙映射
  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物象都投射上马致远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这10个意象大致可分为两类情感:一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组合成的低沉类情感,二是由“小桥、流水、人家”组合成的温馨类情感。在作者的眼里,藤蔓是枯萎的,树是老迈的,物象的形态已经与他内心的情感形成映射关系,衰败的景物恰好映衬着他宦海打拼多年之后的饱含沧桑之情态。行走在人烟稀少的古道上,在凛冽的寒风中,万物凋零,只有一匹马长期陪伴他历风尘、走天涯,这个伙伴由于主人状态的穷困潦倒也变得越来越瘦弱。在这里,马的生活状况就是它主人生活情景的直观体现。夕阳西下,古道染上血红的色彩。在这凄凉的情景下,作者独自在异乡的羊肠古道上前行。没有人与他同行,没有人能讲述他的孤寂、凄凉的境况,但是马致远却将他那深沉、蕴藉、复杂的情感映射于慧眼选中的自然景象之上,自然而又水到渠成,浑然不觉有任何做作之处。
  “小桥”“流水”“人家”,三个物象独自存在,似乎并没有任何过人之处,但是在马致远将这三个极其平常的物象排列在一起之时,却让人感觉到其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小桥弯弯,流水淙淙,人家自得,在这静谧的山村,在这个如写意水墨画的异乡,作者获得了暂时的心灵触动,好想与这里的村人一起自得、和谐地生活,忘记尘世的纷扰,忘记世俗的观念,忘记宦海的沉浮……在这里,作者找到了情感的栖息地;在这里,作者用有尽的语言表达着无尽的心意,传输着难以言说、只可意会的情感。
  三、自然,宦海沉浮的奇特见证
  《天净沙·秋思》号称秋思之祖,有其独特的原因,不仅在于其对秋景的白描极其出色,更在于在曲作中隐约地透露出曲作者宦海沉浮的情状和其内心复杂而隐秘的人生价值取向。
  早年,马致远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元朝的统治对汉族人有所压制,但是当时朝廷还是希望汉人能参与管理,蒙古统治者“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就给包括马致远在内的有志士子带来一丝幻想。于是,马致远开始了自己的仕途追求之路。于是,他满怀希冀,“写诗曾献上龙楼”。但很可惜的是,他虽然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很少有出人头地的机遇。后来虽然也担任地方小官吏,但不能使他完全满意,在职的时间并不长。于是,他开始四处游历,将自己的理想寄予在诗作里,希冀当政者的赏识和重用。但是,追求的结果始终让其不能满意。于是,继续行走在理想追求之路上的马致远,疲态尽显,心已倦怠。藤蔓已经枯萎,树已经老去,作者还没有停止凝重而蹒跚的脚步。黄昏时节,鸦已归去,回到温暖的巢;作者不由想到自己常年漂泊在外,在渐渐远离温馨的家。“小桥”边,“流水”淙淙流淌,静谧的山村里,“人家”祥和地生活着。这样的生活对于羁旅多年的作者而言,是多么具有吸引力啊!联系晚年的生活,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荣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取号东篱。可以断定,此时的他已经生发出归隐田园、采菊东篱的理想。而这也正契合中国传统文人的生存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是,还在漂泊之旅的马致远还未坚定地走上归隐之路。于是,如血的夕阳下,他还挣扎着骑着那匹瘦马寻找自己的入世之路。
  对自然景物的巧妙组合,对情感的巧妙表达,是《天净沙·秋思》的过人之处,但恰也向读者传达了一个诗词鉴赏的不二法则:借助自然景物,切入情感的理解。
  万物生存于自然之中,本无特别情趣;但是,当万物被作者选中之时,这些自然之物就别有用意。于是,在鉴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仔细分析诗歌乃至所有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在理解时,要特别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借助修饰性词语大致确定情感方向,例如本文中的“枯、老、昏”等都在提醒学生本文的情感倾向是凄凉、悲苦的。二是借助典型意象确定情感倾向,例如本文中的“昏鸦”“夕阳”,都为人物活动铺设了萧索的背景。三是明了景物与情感的关系,既有正面烘托关系,也有反衬关系。依然以本文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对人物情感抒发起正面烘托作用;而“小桥”“流水”“人家”描摹的画面则相对清新而温馨,但依然起着反面映衬自己孤寂、漂泊无依、思乡等情感。
  自然景物融入诗歌等文学作品,它就起着奇妙的效果,人依存于此,又于此之中观照自我。古诗词鉴赏教学中不妨以景物为切入点,深究情感。
  [作者通联:江苏徐州市丰县首羡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兰亭集序》是一篇比较难教的课文,缘于“一、文字之难。《兰亭集序》是文言文,而且是非叙事性文言文,表达上又有诗化倾向,造成学生阅读困难;二、文章之难。《兰亭集序》是五十多岁的王羲之谈生死、悟人生之美文,其思想与十七八岁的少年学子有着相当的距离,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三、文学之难。文学贵在引人共鸣,但是‘时间紧迫’‘人生短暂’等因其常见而成为学生的标签化认识,造成学生感受困难。”①南浔中学张艳玲的一堂课
《墓碣文》写于1925年6月19日,发表在同年6月22日《语丝》第32期上。这一时期的背景是“五卅”惨案发生,“女师大风潮”骤起。“五四”落潮了,鲁迅思想上却又一次陷于彷徨,但跟十多年前的那次抄古碑却截然不同。从鲁迅这时的行为来看,他关注“五卅”,支持女师大学生的斗争,特别明显的是敢于跟许广平这样的女弟子交往通信。语言和行为中,都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情绪上苦闷较之十多年前的那一次似乎也减少了很多。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一a·教学参考书》中,对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的主旨分析为“作者感到超脱而旷达,忘却了自我,也忘却了烦忧,获得了精神的慰藉”。对此,我深有疑问。本文想从柳宗元的人生理想以及他被贬永州之后的生活经历为切入点,谈《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另一种解读思路。  柳氏家族,当年在河东,可谓显赫至极。只是到柳宗元曾祖父之辈,已经衰落,已无一人在朝为官。  永州之地,是幸福的,因为柳宗元
2012年10月20、21日,天气明朗,风和景明。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中国大陆·台湾两岸中小学作文教学高端论坛”在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成功举办,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曹文轩先生,台湾著名儿童教育家赖庆雄先生,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韩军、程翔、李震、张勇及来自全市中小学语文教研人员、骨干教师7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加强对《语文课程
【评议文章】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原载《人民教育》,2012年第12期。  【内容提要】与传统阅读课堂中的“单篇精读教学”课型不同,“群文阅读”在一节课堂中读多篇文章。这与语文教学中流行的“主题教学”“单元整组教学”等方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群文阅读的“结构化”。这种阅读教学从“单篇”到“群文”的意义在于: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改
今年是浙江卷近十年来首次在命题上有重大改变的一年,这改变主要体现在考查能力上。针对2005年以前考生不关注社会、不关注生活、不关注自我、动辄以古人古事话辞为特点的套话作文满天飞的情况,浙江卷率先提出了打击套话作文、关注“我”的理念与主张,但随着近年来对“小我”的关注,那种“秋雨体”“于丹体”等心灵鸡汤式的文章大行其道,学生变得不会议论,不会分析。命题专家认为,这种走小清新道路、重情感抒发的感性思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语文人文旗帜的张扬呈现一派龙腾虎跃的景象。在各题型变换的迎来送往中,选择题渐趋式微。以高考语文全国通用卷现代文阅读题为例, 1990—2001年,选择题所占分值比接近15.0%,2002—2004年,选择题所占分值比在10.0%左右;2005—2008年,选择题所占分值为6.0%;2005年开始则在文学类的文章中彻底放弃了选择题题型。山东省近几年的高考阅读,除2005年有
《落日》是朱启平先生于1945年9月2日有幸在现场观看日本投降仪式后写成的一篇通讯。通讯属于新闻,但与简洁的消息不同,它是一种新闻故事。它允许作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描写、议论、抒情, 它的语言更生动、活泼、形象,更能体现作者的风格,这就更能显示作者的写作水平。《落日》在当时全国最著名的报纸和舆论界的代表《大公报》上发表后轰动一时,被认为是该报最佳国际通讯之一,是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仪
这次区里召开新教师成长研讨会,笔者听了三节课,对其中《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认识到“教”与“学”思维的差异与转化是新教师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执教者的教学过程和板书中,笔者发现: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仅仅抓住“独”与“痴”来教学,试图从“独”中读出张岱的孤芳自赏和故国之思;从“痴”中读出作者的痴行、痴景、痴情,最后总结出“一独一痴见性情”。   应该说,在教学内容上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是“按照每册教科书的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①。语文教参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多数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工具书。本文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参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1999—2007年全文数据库”,检索项“篇名”分别输入检索词“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