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纵观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问生答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模式里学习,也许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与能力却被淡化,学生成为知识信息的“接受器”。在这种背景下,开放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是我们应该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改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中国的妈妈在送孩子上学时,多数会说:“好好听老师的话”。当孩子回到家后会问:“你今天把老师讲的都弄懂了吗?”很少问孩子“你今天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而许多美国母亲在送孩子入学时,往往会说:“孩子,今天上学,给老师提两个好问题。”犹太人则更进一步,差不多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妈妈都要问:“今天给老师提了什么问题?”这是很小的差异,但却表达了不同的教育态度。中国的教育主要是教学生弄懂问题,而不重视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致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弄懂老师讲的每个问题,而不太能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及提出看法和异议。可见,教育观念的差异是影响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改变现在的教育观念,多给学生提供观察社会、分析事物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为什么”,并且要保护和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二、营造开放型课堂环境,激发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问题的,更不可能撞击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环境与学生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利于疑问萌发,并敢于提出问题。因此,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
三、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培养提问能力
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根据小学生质疑形成过程,学生有惊奇才会有疑问,教师可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课一开始可举行一次“师生竞赛”游戏,学生随意说一个数,看谁最先判断能否被3整除,结果每次都是老师获胜,可神奇了。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判断出能被3整除的数呢?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探索知识规律。
2.创设矛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问”。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悱”“愤”的求知状态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可先复习整数除法如48÷75等,然后添上0和小数点成为一道小数除法:0.48÷0.75=,此时学生质疑:有小数点了,怎么做呢?在探索的心理驱使下,明确学习方向,主动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3.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动”中“问”。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重要载体。例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师组织了不同的操作活动(把橡皮泥浸入量杯内的水中)①量杯相同,橡皮泥相同。②量杯大小相同,橡皮泥大小不同。③量杯大小不同,橡皮泥相同。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学生就会萌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第一次水面升高相同,没变化,第二、第三次不一样呢?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思考、比较,终于发现体积的大小与底面积、高有关。
四、指导多维型提问方法,提高提问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找问题、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学生往往表现出害怕心理,提出的问题质量也不容乐观。因此,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授之以渔”。
1.利用类比法提问。根据某些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例如,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联系“5的乘法口诀”,提出: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6的乘法口诀。
2.利用开放法提问。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出示练习,要求学生提问,谁能看着这个三角形,提一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显然这是开放题。这时学生可以利用“开放法”提出一系列富有数学价值和思维深度的问题:绿色和黄色部分分别相当于红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绿色和黄色部分相当于红色部分的几分之几;黄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蓝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等等。
3.利用追问或反问法提问。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与否定的问答之后,顺着其思维或逆着思路把问题提出。
一、改变教育观念,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中国的妈妈在送孩子上学时,多数会说:“好好听老师的话”。当孩子回到家后会问:“你今天把老师讲的都弄懂了吗?”很少问孩子“你今天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而许多美国母亲在送孩子入学时,往往会说:“孩子,今天上学,给老师提两个好问题。”犹太人则更进一步,差不多每天孩子放学回家,妈妈都要问:“今天给老师提了什么问题?”这是很小的差异,但却表达了不同的教育态度。中国的教育主要是教学生弄懂问题,而不重视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致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弄懂老师讲的每个问题,而不太能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及提出看法和异议。可见,教育观念的差异是影响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每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改变现在的教育观念,多给学生提供观察社会、分析事物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为什么”,并且要保护和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二、营造开放型课堂环境,激发问题意识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问题的,更不可能撞击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环境与学生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利于疑问萌发,并敢于提出问题。因此,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
三、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培养提问能力
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根据小学生质疑形成过程,学生有惊奇才会有疑问,教师可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课一开始可举行一次“师生竞赛”游戏,学生随意说一个数,看谁最先判断能否被3整除,结果每次都是老师获胜,可神奇了。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判断出能被3整除的数呢?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呢?”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探索知识规律。
2.创设矛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问”。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悱”“愤”的求知状态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小数除法”时,可先复习整数除法如48÷75等,然后添上0和小数点成为一道小数除法:0.48÷0.75=,此时学生质疑:有小数点了,怎么做呢?在探索的心理驱使下,明确学习方向,主动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3.创设操作式情境,使学生“动”中“问”。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重要载体。例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师组织了不同的操作活动(把橡皮泥浸入量杯内的水中)①量杯相同,橡皮泥相同。②量杯大小相同,橡皮泥大小不同。③量杯大小不同,橡皮泥相同。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学生就会萌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第一次水面升高相同,没变化,第二、第三次不一样呢?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思考、比较,终于发现体积的大小与底面积、高有关。
四、指导多维型提问方法,提高提问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找问题、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学生往往表现出害怕心理,提出的问题质量也不容乐观。因此,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授之以渔”。
1.利用类比法提问。根据某些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例如,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联系“5的乘法口诀”,提出: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怎样推出6的乘法口诀。
2.利用开放法提问。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出示练习,要求学生提问,谁能看着这个三角形,提一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显然这是开放题。这时学生可以利用“开放法”提出一系列富有数学价值和思维深度的问题:绿色和黄色部分分别相当于红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绿色和黄色部分相当于红色部分的几分之几;黄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蓝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等等。
3.利用追问或反问法提问。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与否定的问答之后,顺着其思维或逆着思路把问题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