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创新能力”,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一条曾在上学时记忆过无数遍的定义:创新能力(也可以说“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其实,学生从知识的感知、内化到应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而课堂,就是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教师巧妙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看、听、想、说、练、做、背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实际上,就为学生的“奇思”牵了一根线,为学生的“妙想”架了一座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守好课堂这块主阵地,让他们精妙的思维在此闪现,让他们的遐想在此驰骋。
一、激发学习兴趣,为自主创新作奠基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和探索兴趣,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从小在心里就扎下敢于创新、敢于求异的根。
(一)以图画激趣,绘画解说式教学法。就科学性而言,从文字中提炼信息,可帮助理解;就艺术性而言,借助画面,引发兴趣,相机启发,适当点拔,教法灵活。这种教学法把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当学生讲出他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和荷叶时,我及时在黑板上出示这些图,一张张精心准备的图片吸引学生,在最后,魚儿、雨点等景物来到荷塘的画面,更是妙趣横生,此时他们那颗想学的心早已被我捕获了。
(二)以情景激趣。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特殊情境,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我特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请了三只小蝴蝶,其余学生当摆出花朵状,当花丛。小蝴蝶挥动翅膀,来回在花丛中上下翻飞,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了“穿梭”。
(三)以肢体语言激趣。小朋友的天性就是爱表现,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引得小朋友的关注。兴趣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相信课堂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春笋》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及记忆课文,我让小朋友们扮演春笋娃娃,春笋娃娃一起跟着音乐做动作。学生装睡觉,再睁开眼睛醒来,接着小手搭好做冲破泥土状,然后掀翻石块,裹着外衣,最后再一节一节往上长。学生跟着音乐,读着课文,做着动作,心、口、手、脑并用,身心愉悦,记忆效果很好。根据小学生向师性的特点,教师应向学生倾注自己大量的爱。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会很自然地进入角色,逐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加强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我国教育名家温寒汇这样概括:“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是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是两种思维新颖、灵活强训练,培养的结合。”创造性思维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新,就是要求学生的理解中有独立的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能多方位、多角度、多路径地思考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灵活地迁移运用各种法则、原理、规律,并举一反三。
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其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结构一样,为了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我放手让学生摸着我丢给他们的一根“绳子”去摸索,去发现,去探究。在这个环节,我只教了一句,并授予学习此句的方法:边读课文边想象,边读课文边看图,还要用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快乐。在交流时,学生所展现的成果是喜人的,不仅会读,会联想,而且会学着说一两句。如:我想变成眨眼的星星,照亮整个夜空。我想变成弯弯的新月,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又如《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从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入手,让同学们畅谈在自己印象中的狐狸和乌鸦的形象。我再引入:“在这狡猾的狐狸和蠢笨的乌鸦之间会发生事呢?”学生们兴趣高涨,很想了解故事。之前,我主要抓住狐狸的“谗”,让同学去读第一自然段,并找能体现狐狸的谗的词、句、图片。之后,我围绕三次对话,紧扣一个“骗”字,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在三次对话中,我采用了先“牵”再“放”的教学方式:第一次对话抓住狐狸的表情和语言,引导学生感悟狐狸的话,了解狐狸的心理是怎样的。第二次、第三次我放手让他们分组学,自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读中,学生形成了见解。加上课件资源的辅助功能,乌鸦叫声、乌鸦与麻雀图片的出示,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在总结课文让学生们谈谈想对乌鸦说什么时,学生们畅所欲言,明白了狐狸的狡猾,懂得了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金子的道理。
三、发散思维,培养求异创新精神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导环节,这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精神的基本方式。假如某个问题有很多种可能的答案,那么思路就可以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自由扩展,寻求众多的合适的答案。
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最后的省略号给学生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为此,我设计:?摇?摇 ?摇来了,在荷叶?摇?摇 ?摇?摇。这样设计一个填空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引领学生寻求多种不同的想法。
又如在《台湾的蝴蝶谷》教学中,为了让同学见到有的蝴蝶谷里的蝴蝶都是黄的这一壮观景象,我播放一段与句子相配的许多黄蝴蝶飞舞的动画,刺激学生的感官,不断加深学生对蝴蝶谷迷人景色的印象。其中设计了给这个蝴蝶谷取名,同学们兴致最高。有的说叫“黄色蝴蝶谷”,有的取“黄蝴蝶谷”,还有的取“黄蝶谷”。再指导学生读句,他们自然地融情入景地朗读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训练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提高训练强度与深度,才能真正做到与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
一、激发学习兴趣,为自主创新作奠基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和探索兴趣,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从小在心里就扎下敢于创新、敢于求异的根。
(一)以图画激趣,绘画解说式教学法。就科学性而言,从文字中提炼信息,可帮助理解;就艺术性而言,借助画面,引发兴趣,相机启发,适当点拔,教法灵活。这种教学法把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当学生讲出他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和荷叶时,我及时在黑板上出示这些图,一张张精心准备的图片吸引学生,在最后,魚儿、雨点等景物来到荷塘的画面,更是妙趣横生,此时他们那颗想学的心早已被我捕获了。
(二)以情景激趣。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特殊情境,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蝴蝶在花丛中穿梭,我特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请了三只小蝴蝶,其余学生当摆出花朵状,当花丛。小蝴蝶挥动翅膀,来回在花丛中上下翻飞,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了“穿梭”。
(三)以肢体语言激趣。小朋友的天性就是爱表现,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引得小朋友的关注。兴趣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相信课堂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春笋》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及记忆课文,我让小朋友们扮演春笋娃娃,春笋娃娃一起跟着音乐做动作。学生装睡觉,再睁开眼睛醒来,接着小手搭好做冲破泥土状,然后掀翻石块,裹着外衣,最后再一节一节往上长。学生跟着音乐,读着课文,做着动作,心、口、手、脑并用,身心愉悦,记忆效果很好。根据小学生向师性的特点,教师应向学生倾注自己大量的爱。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学生会很自然地进入角色,逐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加强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我国教育名家温寒汇这样概括:“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而是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是两种思维新颖、灵活强训练,培养的结合。”创造性思维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新,就是要求学生的理解中有独立的见解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表达自己意见和思考问题时,能多方位、多角度、多路径地思考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灵活地迁移运用各种法则、原理、规律,并举一反三。
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其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结构一样,为了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我放手让学生摸着我丢给他们的一根“绳子”去摸索,去发现,去探究。在这个环节,我只教了一句,并授予学习此句的方法:边读课文边想象,边读课文边看图,还要用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快乐。在交流时,学生所展现的成果是喜人的,不仅会读,会联想,而且会学着说一两句。如:我想变成眨眼的星星,照亮整个夜空。我想变成弯弯的新月,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又如《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从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入手,让同学们畅谈在自己印象中的狐狸和乌鸦的形象。我再引入:“在这狡猾的狐狸和蠢笨的乌鸦之间会发生事呢?”学生们兴趣高涨,很想了解故事。之前,我主要抓住狐狸的“谗”,让同学去读第一自然段,并找能体现狐狸的谗的词、句、图片。之后,我围绕三次对话,紧扣一个“骗”字,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在三次对话中,我采用了先“牵”再“放”的教学方式:第一次对话抓住狐狸的表情和语言,引导学生感悟狐狸的话,了解狐狸的心理是怎样的。第二次、第三次我放手让他们分组学,自己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读中,学生形成了见解。加上课件资源的辅助功能,乌鸦叫声、乌鸦与麻雀图片的出示,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在总结课文让学生们谈谈想对乌鸦说什么时,学生们畅所欲言,明白了狐狸的狡猾,懂得了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金子的道理。
三、发散思维,培养求异创新精神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导环节,这是一种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精神的基本方式。假如某个问题有很多种可能的答案,那么思路就可以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自由扩展,寻求众多的合适的答案。
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最后的省略号给学生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为此,我设计:?摇?摇 ?摇来了,在荷叶?摇?摇 ?摇?摇。这样设计一个填空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引领学生寻求多种不同的想法。
又如在《台湾的蝴蝶谷》教学中,为了让同学见到有的蝴蝶谷里的蝴蝶都是黄的这一壮观景象,我播放一段与句子相配的许多黄蝴蝶飞舞的动画,刺激学生的感官,不断加深学生对蝴蝶谷迷人景色的印象。其中设计了给这个蝴蝶谷取名,同学们兴致最高。有的说叫“黄色蝴蝶谷”,有的取“黄蝴蝶谷”,还有的取“黄蝶谷”。再指导学生读句,他们自然地融情入景地朗读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训练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提高训练强度与深度,才能真正做到与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