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写话,要“像话”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y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第一学段的表达界定为“写话”。有别于二、三学段的“习作”,明确地指出小学一、二年级的表达教学以口语交际、口头表达、表达后记录话语为主要内容。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说话、写话”。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场合中,儿童和对话方相互间说的就是“话”,把“话”写下来,整个过程以及最后呈现的结果统一起来就是“写话”。叶圣陶说的更简洁明白:口头为语,下笔为文。当有人问叶圣陶如何评价话语表达质量时,叶老出的主意居然是:让小孩子在一个屋子里高声读自己的文章,父母亲在窗下听,感觉“像话”就好。“像话”的评价可谓绝妙,还原说话、写话的本真,让评价与教学合拍。可见,说话、写话,与儿童生活密切关联;可想,把生活中常见、常练的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想来并不困难。
  儿童在母语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说话、写话的能力提升,在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中,结合具体而鲜活的交际交往事件,展开高频率的交流,这就是最好的教学。母语表达,天然有三个无与伦比的优势:其一为顺畅。交流时使用母语,与对方你来我往,毫无阻塞,沟通是极为顺畅的。其二为趣味。儿童之间言说的内容、形式,传递的信息,都是充满童趣、双方感兴趣的话题。成年人与儿童对话时,也能顾及需要,迎合表达,“拣有意思的说”,趣味性得到充分保障。所以,儿童话语中常有诗意,常显哲理。我们将其称之为“天生的诗人”“天生的哲学家”。其三为本真。在无防备状态下,儿童处于自由平等的交际交往的语境中,与他人对话时能够最直接、最真诚表露心意,表达思想,提出诉求。同时也能够接收来自话语另一方的信息,实现信息处理、加工、互换。所谓“处理”,就是自己做出直接判断;所谓“加工”,就是自己给出理解的答案;所谓“互换”,就是再次传播出去,在对话场域中话语实现多次流转。不论是以“说”还是“写”的形式表现,在呈现结果之前,都有着优质的基础,还有这庞大的生活为素材库、纯真的童心为生发地、交往的需求为动力源。如此教学,水涨船高,轻松实现高效。
  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说话、写话进入教学体系后,优势荡然无存,教师为难、儿童害怕。基于我们对说话、写话“原生态”的认识,造成败局的原因归结为“教学产生干扰”。从本质上看,“教学”都是一种干扰。只是,有的干扰是正向的、促进的,有的干扰则是负向的、阻碍的。结合说话、写话的常态教学内容,负向干扰明显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放弃话语的“自由”而依托“样板”,教学反其道
  而行
  学习走路,先让儿童走起来,走着走着,就会走了;学习说话、写话,先让儿童参与说、写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满足其“安全感”,自然而然就会进步。而教学干预下,起步就很艰难。我们观测到的教学现场是,教师在说话、写话教学中常常提供一些句式作为模板,让儿童添加内容,和模板组合成句。有了“套路”后,自由表达成为模仿“填空”,话语的灵性不见了,说、写出来的是硬邦邦的“造句款”。我们并不否认“模仿”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实际上我们也非常主张模仿,因为这是任何学习起步的必经阶段,其实也是学习的主要策略。而当“模仿”将“创意”、将言說的“快乐”“自由”拒之门外的时候,“模仿”本身就构成障碍。言语表达是思维的体现,思维崇尚自由。所以,表达的灵性源于自由,表达的核心信念就是自由。起步教学,更应该让儿童自由自在地参与实践,不着急为其“套上模具”。
  第二,丢失话语的“真诚”而崇拜“浮华”,教学类似缘木求鱼
  生活中的交流,每一次的发生都源于真诚的需要;进入教学体系中的说话、写话,我们搭载着太多功利化的需要。特别是根深蒂固的“美文”观,狭隘且偏颇,但非常流行与顽固。在说话、写话教学中。我们常见教师指示儿童用上各种修辞手法,鼓励其多比喻,多拟人,多夸张,多用“好词好句”。导致儿童对表达本身产生曲解,认为“无修辞不表达”“为了修辞而表达”。所以,我们看到儿童乐于写出类似“星期天,我们在像蓝宝石一样的蓝天下玩耍”的语句,修辞的运用不但没有提升表达效果,反而丢失了童言中最本质的真诚。空洞堆砌的修辞、华丽的辞藻,是对言语生命的亵渎。即便是成熟的作品,也是要追求返璞归真的。真正高层次的表达就是复归自然。朱光潜说,语言的德性在于精准妥帖。“妥帖”就是符合话语情境,贴近对话者的内心感受,实现真诚、自然、平等的交流。相比之下,各种的修辞都是无奈的选择。而如今,我们却奉为圭臬。
  第三,拔高并统一审美标准而忽视差距,人为设置屏障
  在教学中,影响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评价。即便是面对第一学段儿童,不少教师依然以成年人的审美视角,用三个学段基本雷同的标准来衡量表达,做出评价。童心的隔膜、童趣的忽视、童真的遮蔽,都使得儿童话语中欠缺了真、善、美,教师也无法借助评价走进儿童世界,领悟儿童的精神哲学。当我们忽视了现存于身边的美,给予了不当的评价时,无疑为说话、写话教学构铸起一道坚厚的堡垒。对童言稚语的成人化评价,更是言语教学中的霸权体现。例如,一个小孩写电视机的前世今生,妙不可言:
  电视机分三代。古代电视机是又瘦又小的,是黑白的;中代电视机,正面是玻璃的,后面背着一个大包袱;现代电视机就是一块黝黑的大玻璃。
  但评价意见却认为写成这样很不应该。一来字数不够,怎么说都应该达到基本的“字数要求”。第一学段原本没有要求,但一线教学中,老师们无形中都在字数上做“军备竞赛”。二来强调应该用上各种修辞手法,此文显得单薄。三来不够严谨,保底的要求应该是准确规范。例如电视机前面叫“荧光屏”而不是“玻璃”,例如电视机后面叫“显像管”而不是“大包袱”等。儿童的名词积累不足,但正是这样“形象化的阐释”更显得妙不可言,而成人硬生生的破坏,让原本有趣的表达变得一无是处。可以想象:下一次,小作者一定会乖乖地写样板文了。
  说话、写话,经历教学后,对原本能顺势上升的表达能力构成效果倒退,这也倒逼我们思考:如何提高第一学段说话、写话的教学质量,让儿童表达“像话”。我们给出四条建议:   其一,还原语境,让富有童趣的言语意境成为学习的环境
  教学语言,不能脱离语境。第一学段儿童说话、写话教学,要特别注重营造适合于年龄特征的学习环境,因为这都将成为表达交流的语境,让其有非常真切的具身介入感。只有儿童体验到“我是在与人交往”,就会唤醒生活中自然交往的状态,在教学推动下进行适合语境的表达,在实践中获得能力提升。例如,我们常见低段教学要戴头饰,要放音乐,课件页面鲜活,故事情节讲述要先行预热……不少人认为这是教学干扰,确实不能过头,但绝对不能少。此外,我们更强调“意境”是结合着外在环境,设计成具有内驱力的“任务型”意境。如,不要单纯练习“借东西”,设计为“替伙伴借到学习用品”。看上去一样,但一个“替”字,让表达有了具体明确的任务感;“服务伙伴”则激活了儿童与生俱来的良善之心;具体的“学习用品”细节设计,则复现了生活场景。几個因素组合起来,就会让教师和学生享受整个说话过程。说得充分,写下来就简单。
  其二,搭建支架,让能力提升变得可视,把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
  关于支架搭建,是教学产生实效的核心要素。第一学段说话、写话教学也不例外。支架,就是攀爬的“脚手架”,是儿童不断迈向“最近发展区”的抓手。教学,就是为儿童搭建一个个发展的进步的依靠。例如,以对话为支架,教师通过与儿童对话,在话语进行中“引产”。如:抓住话头,进一步引发表达,及时总结话尾,过渡至下一处……一次教学中,让儿童以“会”来夸奖爸爸。一个小孩说:“我爸爸会做饭。”没想到这句话引得其他孩子一阵哄笑。另一个孩子评价说:“会做饭算什么本事呢?”我正色说:“会做饭是爸爸最重要的本事。这样的爸爸,孩子喜爱,妈妈最爱。大家继续说,这样的好爸爸在哪里?”接下来,说话的孩子使劲点头,表示认可,所有孩子为这位“会做饭的爸爸”热烈鼓掌!其他孩子纷纷说出日常生活中爸爸的真正本事。这远比之前的“会开飞机”等高上大的表达更接地气。当儿童节选日常生活的观察所得,按照自己的心灵体验进行表达时,教师要学会“接话”,让话语成为支架,引导大家一起给予鼓励,这是让课堂回归真实,让言说趋于真、趋于美的理念和方法。又如,以活动为支架,结合具体活动的“情境”,借助活动推进一个个的“需要”,将说话、写话植入其间,说、写“有用”的话、交往真实感强的话。再如,以范文为支架,让儿童从范文中学习优质表达的样式,模仿后创意,为自己的表达进步助力。
  支架的运用让教学的过程清晰可见,具体形象,让儿童的言语表达水平提高,有法可依,让说话、写话教学成为一种与课堂粘合、与生活融和、与儿童和谐并进的一体化无裂缝流程。
  其三,发现儿童,让教学成为重温童年,开启言语生命的钥匙
  第一学段说话、写话教学的问题到底在哪里?追溯到对语文学科的属性的认识,原来,狭隘和局限导致我们一厢情愿认定语言文字是思想交际的工具,语文是带有工具性质的学科。因此,我们越来越注重在教学上体现语言作为工具的运用功能,发挥其工具性,以“用好”工具为目的。因此,“训练”成为言语教学的核心,“知识”成为教学的重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以训练巩固知识的建构,试图通过日积月累式的“讲”与“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完成儿童语言表达整体面貌的转变,形成健美丰富的语言素养。看上去一切完美,但在这个逻辑中恰是忽略了最关键的要素——儿童专属言语教学界域,以及在此界域内的儿童言语“无理而妙”的特质。这一切,都昭示着我们要“重新认识儿童”。
  教学,从认识开始,因认识开启。
  儿童从相对自然的状态到进入课程化集中学习,在第一学段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童质”。此阶段表达中的“惊奇”,就是他们言语生命的珍贵亮点。儿童无时无刻都能发现“惊奇”。例如入学前口语表达中惊喜不断,将切身感觉肆意表达,无拘无束,形成特有的“童话”意蕴。而“训练”对“惊奇”是无计可施的,暮气十足的匠心是无法与天马行空的艺术自由相提并论的。因此,用僵化的知识配合训练,就是在“惊奇”的反向上做文章——删除诧异,恢复平庸。“知识”凌驾于“惊奇”之上,无异于套上枷锁,还要把“铁链”裁短。“训练”中的格式化表达,无异于封堵想象空间,捆绑触角。潘庆玉教授在其《语文教育哲学导论》一书中说:传统的教学,把“惊奇”仅看作开端,而把消除“惊奇”作为教学的终点目标。在“知识主宰”的语文教育思想中,通过学习消除陌生语言所带来的“惊奇”和所谓的“误解”,成了教学神圣的使命。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意识中,伤害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对外部世界所产生的强烈“命名渴望”和诗意想象,也让对奇异的发现与表达变得高不可攀。这些与语言精神息息相关的语言生命元素,被一个又一个所谓的“专家语法规则”所弹压、掩盖、阉割。教学,就是一直在引诱或者强迫儿童接受既定的成人世界的语法规则,接受成人世界的价值观,接受成人灌输的需要他们去努力实现的愿望与理想。当教学一点点剪除“惊奇”的发现历程,遮蔽“惊奇”的探求渴望,消除儿童天性中已然具备的对陈旧规则的破坏性时,这些做法的背后,就是藐视一切个体差异性、言说多样性,一切源于内在动力的言语生命成长。所以,重温童年,重识儿童,就是我们教学的制胜利器,也是教师的必修功课。
  其实,也可以把复杂的事做简单。提升儿童说话、写话的质量,核心密码在于“高频”,每周或每天都安排固定时间进行说话、写话的教学,既有专业课堂,也随时结合学习生活情境进行,还可以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一句话,再好的教学方案构想,都不如随时随刻说起来、写起来、用起来。顺其自然,顺了,就“像话”了。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目标更是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感受和体验,这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作出
摘 要: 为更好地发挥高校教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担当起“唱主角”的重任,本研究通过访谈调研当前高校教工支部工作实际开展情况,着重分析支部书记“领唱”素养要求及体现,探讨如何进一步强化基层支部“唱主角”意识和能力,提出以双带头人要求和业务培养、党建和业务齐发展、政策和经费双保障三大要素树立、展现和激励支部书记“领唱”角色,基层支部在党建活动舞台上以多姿多彩的“唱功”,和谐共鸣,唱响“主角”,并在
继河南省啦啦操锦标赛获奖后,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尖岗小学于近日在全國啦啦操联赛(许昌站)中再次斩获佳绩,获得公开儿童乙组街舞规定动作第三名和公开儿童乙组技巧0级规定动作第五名。  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日前,山东省威海市城里中学三个党支部分别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组织生活会。会议由各党支部书记主持,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会议,环翠区委教育工委巡回指导三组组长、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公佩宏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高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还结合《弟子规》这一传统经典文化的基础读本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弟子规》有利于培养学生孝亲尊师、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及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应在高职院校进行广泛宣传和学习。  关键词: 高职德育 传统经典文化 《弟子规》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等离子体层顶表面波震荡磁层和极光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魏勇研究员等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张效信研究员、北京大学濮祖荫教授、宗秋刚教授,山东大学史全岐教授等合作,结合我国风云三号卫星广角极光成像仪极光图像、国际卫星遥感和就位探测数据及地磁台站数据(涉及9颗不同轨道卫星和2个地磁台站系统),发现了PSW证据,证明了极光边界波动(命名为“锯齿极光”)是PSW的光学表象。
本课生字  会认的字:咕 咚 熟 掉 吓 鹿 逃 命 象 野 拦 领  会写的字:吓 怕 跟 家 羊 象 都  教学设计  一、 引入新课,集中识字  1.引出口字旁的字,体会形声结构的拟声词。  出示“叽叽叽”“呱呱呱”“哈哈哈”三组词,初步认识口字旁加一个表示声音的部件构成一个拟声的形声字的方法,而后引出课题——《咕咚》。  2.出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的阅读提示,让
我读小学那年代,升初中的比例跟現在考一本差不多。但我居然考取了,和我同时考取的还有本村的蔡新华。蔡新华的父母自然欢喜,可我父母就不同了。   母亲接过小学校长送来的通知书,望着同样没有喜色的父亲,好一会才说:“孩子怎么就考取了?”   父母深感为难是有原因的,因为除了我,我的下面还有五个梯子坎的弟妹,而蔡新华只有两个弟妹,更主要的是蔡新华有一个在县食品公司上班的姑妈。   一旁的爷爷果断地说:“家
阅读策略单元出现在统编本语文教材中,既是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说是亮点,是因为它在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教策略往往比教内容更有实际意义;说是难点,是因为和旧教材相比,这是一个新事物,是从无到有的一个变化,尤其是直接更换教材的五、六年级,往往令老师们束手无策。  应该说,阅读策略并非无中生有的产物,在长久以来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进行新课改以来,策略和方法的教学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并不少见,此阶段的阅读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从教后又长期在农村学校执教,听惯了很多农民家长“朴素”的话语,情真意切、淳厚质朴。其中最受用的两句话:我的孩子是来“上学”的,我的孩子是去“读书”的。细细想来,“让孩子学”“给孩子读书”,这两句朴素的话语,正是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原点,点化了学校教育的本义,有如梦初醒、醍醐灌顶的感觉。  放眼看现时的不少语文课堂,只见教师的洋洋洒洒、过度解读,唯独不见了学生的“学习”;只见师生的随意
教学目标:  1.介绍一个游戏时,能有条理地把游戏规则说清楚。  2.能积极主动地邀请别人一起做游戏,对别人的邀请有回应。  3.养成良好的倾听和表达的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  1.能有条理地把游戏规则说清楚。  2.乐于与同伴做游戏,在游戏中培养交际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畅聊游戏,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童年》,屏幕出示一组儿童做各种游戏的图片,调动学生学习本次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