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激起千层浪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q2009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叙述从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导入着手,初步探讨了有效导入的作用、各种导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有效导入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 课堂教学中导入的作用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解决此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如同戏曲与乐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具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人情景的作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在于教师的灵活运用和精心设计。有效的导入,能在课堂开始的10 min内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促进学生情绪高涨,使他们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增强教师的自信心。
  
  2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导入的方法
  
  2.1 广告导入法
  广告的语言精练、形式活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个性色彩。选择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广告语来取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呆板的导课方式,一方面丰富了导课的形式,另一方面又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例如讲授“细胞中的无机物”一节,教师可利用几则“广告词”导入,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①补铁、补血、效果好!补血口服液!②健康的体魄,来源于“碘碘”滴滴。③万丈高楼平地起,层层都是“钙”起来。④用心的妈妈会用“锌”。
  再如讲授“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时,教师先播放家喻户晓的“大宝”SOD蜜护肤品广告。看完广告后学生们都很好奇“SOD”是什么?教师解释,SOD是一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英文缩写,它是一种源于生物体的活性物质,能够清除生物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自由基,从而具有抗衰老的特殊功效。接着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导出酶的概念了。
  
  2.2 故事导入法
  用故事导入新课既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而且是众多导入设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开场白”。
  例如在组织“遗传因子的发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萧伯纳婉拒女演员邓肯求爱”的小故事导入,学生在笑声中愉快的进入新课学习。
  再如在处理“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的“问题探讨”时,以“囊萤照读”的典故代替杜牧的《秋夕》。这样,教师再引入其后的问题显得更自然,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能以古人勤奋苦读的事迹感染学生。
  
  2.3 科学史导入法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创设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就是其中之一。高中生物教材中大量的科学史有时间、人物和情节,是创设学习情景的很好素材。
  例如在讲授“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将我国科学家第一个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事迹融合到教学中去。此外,还可以介绍20世纪初人们发现胰岛素可以治疗糖尿病的历史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4 悬念导入法
  设疑置问可直接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因为学生的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只要教师巧设悬念,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学生定会产生急切的“愿闻其详”的心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细胞的增殖”一节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老鼠和大象的图片,并提问:是大象的细胞大还是老鼠的细胞大?生物体的生长是和细胞的什么有关呢?显然,学生对这类问题比较感兴趣,要了解这一点,就必须知道细胞的增殖,从而顺利导出了该节课的学习内容。
  再如在讲授“人体的免疫功能”时,教师可这样导入:你知道人体的过敏反应是怎么回事吗?假如你过敏了怎么办?如果你父母对花粉过敏,那么你是不是也对花粉过敏呢?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油然而生。
  
  2.5 联系实际导入法
  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如果教师能和当地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亲切,更容易理解接受。一方面可使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对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帮助学生养成关心生活、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讲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拿出一份当天出版的广州日报,充分展示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大家每天都看这份报纸,有谁知道这份报纸的出版要经过哪些过程,需要哪些部门的合作?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采编、排版、校对、印刷。教师接着引导:如果报社相当于细胞,那么报社里面的各个部门就可以看作是细胞器。报社出版一份报纸需要各个部门的分工合作,细胞“生成”蛋白质同样需要各种细胞器的分工合作。
  又如讲授“细胞的癌变”时,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日光浴人手,让学生讨论晒太阳的利与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由此引入对“细胞癌变”的学习,也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通过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态度,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6 社会热点导入法
  教材内容滞后于科技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变通,灵活运用时事热点、最新科技进展和科研成果作素材。
  如讲“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时,教师可以引用前一段时间,国内出现婴幼儿因食用三鹿奶粉而身患肾结石甚至死亡的事件,令学生激愤,产生要探究的迫切感望。
  再如有关“光合作用”内容的学习,教师可用关于光合作用问题的研究获6项诺贝尔奖的史实,将获奖者的姓名、时间、研究的课题一一列表,并将获奖科学家的有关相片制成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将学生引入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并随着科学家探索的足迹,去探究光合作用的本质,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重大意义,去领略一代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本质的孜孜追求过程。
  再例如讲“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时,教师满怀悲痛地说:5·12四川大地震,举国悲痛,我们的同胞死难无数。中国政府已为四川大地震的遇难者设立了DNA数据库,以便对没有人认领无法认定的遇难者日后进行身份认证。讲到此学生因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悲伤,那种想进一步了解DNA的感情油然而生。接着教师在学生的期待中介绍DNA指纹技术及其刑侦鉴定等用途。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使学生牢记知识、了解生活常识。
  
  2.7 直观教具导入法
  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如果能灵活地采用直观教育手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图片、教具,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那么不仅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使学生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例如在讲述“真核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时,教师可 以运用投影叠加法,将细胞的一个个亚显微结构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入境,领略细胞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
  
  3 有效导入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实,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的,都是好导人。不过在充分运用各种导人方法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3.1 有效导入的设计必须具有目的性
  教师设计导入时要从教学内容出发,紧扣教学目标,使导入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思路带入相应的知识环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如果导入设计与内容脱节,不管导人多么别致、精彩、引人入胜,但离题万里风马牛不相及,那势必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事倍功半,甚至将其“导”入歧途,所以课堂的导入必须有目的性。
  
  3.2 有效导入的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材料产生兴趣”。兴趣能促进动机的产生,激发求知欲,所以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知识生长的原点,是情感投入的源泉,是学习持续的关键。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充分挖掘社会热点、生活趣事及有趣的生物现象,而且教师的语言和动作都应生动、形象,能从一开始就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
  
  3.3 有效导入的设计必须具有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发现,如果长期采用单一方式教学,即使是曾经被证明非常有效的方式,学生同样会感到厌倦。俗话说“好菜连吃三遍遭人厌,好戏连看三遍令人烦。”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喜欢富有变化的刺激。因此,为保持教学的新鲜感,导入方式应该具有多样性。
  如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导入,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对知识的严谨态度和对学生的真挚感情,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过程。
其他文献
一、 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钟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4种生物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   B. 都是水溶性物质   C. 都含C、H、O、N这4种元素   D. 都是人体细胞中的能源物质   2.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分化程度越
摘 要 通过对中美教师在“人类起源与发展”一节课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中美教育体制、教学理念和具体教学方法的差异,以期为我国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中美课堂教学 中学生物 教育体制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人类起源与发展”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学生对“人类从哪里来?”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但该教
摘 要 就“DNA的复制”这一节课,叙述了传统的教学策略以及这种处理方法存在的一些缺陷。针对这些缺陷,本叙事提出将科学实验和学生的探究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具体做法是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假说-演绎”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让学生用简易的模型模拟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从而实现“做中学”“做中悟”。  关键词 叙事案例 DNA的复制 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DNA的复
摘要 图像系统是教材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体现人文价值取向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指标之一。人教版三套必修教材,有大量的图群,配以相应的文字,组成蕴涵着丰富人文价值信息的图像系统群,通过对人教版3个必修教科书深入的人文价值具体内容统计与分析研究后,得出该套教材图像系统主要蕴涵着“关”、“真”、“爱”三个人文价值内容取向。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科书 图像系统 人文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G633.9
摘要:加强革命老区高校图书馆的红色旅游数据库建设,是当今红色旅游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传播红色文化正能量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走向共建共享的时代需求。革命老区高校图书馆在红色旅游数据库建设方面具备丰富的红色文献和信息资源、人才和地域优势、数据库平台和技术支持这些优势资源。加强革命老区高校图书馆的红色旅游数据库建设,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争取多种途径筹措资金,组织人才团队,加强多方协作,促进共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课程对师生关系的基本论述。如何落实在教学中,笔者在试卷分析课中作了一些尝试,供同行参考。    1.教学目标    1.1 知识目标  理解试卷中错题涉及的知识点。    1.2 能力目标  学生形成自主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教学思路   
摘要:多元翻译能力是指包含内化知识和外化知识两个不同方面的能力总和。在多元翻译能力和翻译测试能力的理论基础上,将多元翻译能力所需要的内化知识和外化知识及其分别包含的不同能力进行细分,结合MTI备考及入学考中专业科目的试题分析,突出外化知识对于翻译测试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从而验证多元翻译能力对提升翻译测试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  关键词:外化知识多元 MTI入学考 翻译测试能力  中图分类
摘要:微信作为一款即时的社交工具被越来越多人使用。人们不仅用微信聊天、交友,还用微信购物、接收新闻并在朋友圈分享动态,虚拟社区逐渐形成。此次研究以百科传媒推广为例进行网上问卷调查,进而分析此次案例中人们受骗的原因,得出了受骗原因与主体的人际交往情况、职业性质、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关,由此提出防范意见和建议,力图减少此类诈骗事件发生。  关键词:微传销 传媒 社会关系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F203
生物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不高,学习效果也不理想,而通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疑是很好的催化剂。结合生物学知识丰富多彩的特点和初中学生表现欲强的特性,笔者对学生活动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理解和应用生物学概念。下面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传染病”一节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1 学生活动在概念教学中的实践  学生
摘 要 从遗传系谱的作用、遗传系谱所反映的遗传本质和遗传系谱题的解题规律三方面进行剖析和归纳,旨在帮助考生夯实基础知识、总结解题规律、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关键词 遗传系谱 专题复习 解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与遗传系谱有关的题目涉及了孟德尔遗传规律、伴性遗传、人类的遗传病和数学中概率计算等多个知识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分析2008~2013年江苏生物高考题发现,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