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可以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但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点往往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学生很容易在计算方面出现错误。文章从掌握算理、培养口算、重视估算、培养学生习惯几个方面简要探讨计算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有用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策略研究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还小,心智不够成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强。所以,教师只要注意教学方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效果很明显。不仅仅是数学这一学科,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同样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即使在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计算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将是受益终身的。
一、培养学生理解算理
算理,顾名思义,即计算过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理解算理也就是培养学生在计算中的思维方式。算理与计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掌握和理解了算理,才能真正提高计算能力。比如,学生在计算时知道个位数只能和个位数相加减,十位数只能和十位数相加减,通过合并得到最后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就能理解教师所教的计算规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出竖式,再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由此可以看出,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计算规律,学生理解算理之后,才能掌握计算的规则和规律,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算数规则,总结计算规则和技巧方法,从根本上提高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内容就是计算教学。小学生要学好数学知识,较强的计算能力是需要具备的素质,对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时,还要开展计算教学,让小学生对计算规律充分掌握,不仅能够将数学知识灵活用于计算中,还可以熟练地运用计算方法完成数学计算,以便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对于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要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使其灵活地使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进行培养,可以让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将计算教学落实到小学生的生活中,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记忆力。随着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提高,对于数字会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重要的内容。小学生通过对数学计算方法充分掌握,当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解决途径,而且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就会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成就感,对数学计算产生积极主动意识,由此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提高,思考能力也会提高,为数学知识的探索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口算
口算又称心算,是每一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口算追求的不只是速度,还有准确性。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可以让学生有更快的计算速度,这对于做题和平时生活中的计算都具有很大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用3至5分钟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比如出几道相对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及时说出答案,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当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来展开训练,提出问题,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口算出答案,从而让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口算的技巧和方法,比如记忆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较为常见的乘法表,如25×4=100、125×8=1000等。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熟记这些数据,甚至要达到熟记于心、张口就来的程度,这对于加快学生的口算速度具有很好的效果。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有效果的,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多多训练,努力提高。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实践中随處都可以接触到数学。由于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抽象思维不强,所以很难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让小学生认识到周围各种现象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数学有关,运用数学知识就可以更为准确地理解生活问题。但是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通常采用重复性计算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计算模式训练,使得小学生认为数学计算就是套用固定的模式,而没有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理解计算的重要性,使得小学生难以把握数学计算的要领。
三、引导学生重视估算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计算都不需要精确的结果,只需要估算即可。估算具有速度快、计算简单的特点,因此,培养良好的估算能力是学生理应完成的任务。在日常学习中经常会用到估算,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计算基础。首先是取整估算法。小学阶段,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较为复杂的计算仍显得较为吃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取整计算,将复杂的计算题转化为简单的口算题。比如98×99,便可以先计算100×100,得到一个大致的结果;1988÷19可以转化为2000÷20。这样得到的结果虽然不够准确,但是在估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计算。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有500千克的货物需要搬运,已知一位工人可以搬运200千克货物,则需要几位工人能将货物一次性搬运过去?”学生计算的结果为2.5,但人的个数当然是整数,这就需要取近似值且要大于实际值,答案为3人。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错题现象,错题的产生是学生某方面知识不足的体现。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性,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能力存在差异,如何有效地了解小学生的解题与计算能力,主要可以通过错题收集的方式,通过对错题的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在解题或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在组织学生进行错题收集时,引导学生对错题进行分类,让学生全面地认识到自身学习中的优缺点,这样教学和学习都有了侧重点,避免了不必要的练习,影响进步的速度。当然,只靠教师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结合生活实践去锻炼自己的估算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策略研究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还小,心智不够成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强。所以,教师只要注意教学方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效果很明显。不仅仅是数学这一学科,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同样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即使在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计算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将是受益终身的。
一、培养学生理解算理
算理,顾名思义,即计算过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理解算理也就是培养学生在计算中的思维方式。算理与计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掌握和理解了算理,才能真正提高计算能力。比如,学生在计算时知道个位数只能和个位数相加减,十位数只能和十位数相加减,通过合并得到最后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就能理解教师所教的计算规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出竖式,再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由此可以看出,算理是客观存在的计算规律,学生理解算理之后,才能掌握计算的规则和规律,从而提高计算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算数规则,总结计算规则和技巧方法,从根本上提高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内容就是计算教学。小学生要学好数学知识,较强的计算能力是需要具备的素质,对后续的数学知识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时,还要开展计算教学,让小学生对计算规律充分掌握,不仅能够将数学知识灵活用于计算中,还可以熟练地运用计算方法完成数学计算,以便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起到巩固的作用。对于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要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使其灵活地使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进行培养,可以让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将计算教学落实到小学生的生活中,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记忆力。随着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提高,对于数字会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重要的内容。小学生通过对数学计算方法充分掌握,当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很快地找到解决途径,而且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就会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成就感,对数学计算产生积极主动意识,由此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提高,思考能力也会提高,为数学知识的探索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口算
口算又称心算,是每一位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口算追求的不只是速度,还有准确性。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可以让学生有更快的计算速度,这对于做题和平时生活中的计算都具有很大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用3至5分钟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比如出几道相对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及时说出答案,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当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来展开训练,提出问题,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口算出答案,从而让学生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口算的技巧和方法,比如记忆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较为常见的乘法表,如25×4=100、125×8=1000等。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熟记这些数据,甚至要达到熟记于心、张口就来的程度,这对于加快学生的口算速度具有很好的效果。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有效果的,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多多训练,努力提高。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实践中随處都可以接触到数学。由于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抽象思维不强,所以很难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让小学生认识到周围各种现象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数学有关,运用数学知识就可以更为准确地理解生活问题。但是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通常采用重复性计算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计算模式训练,使得小学生认为数学计算就是套用固定的模式,而没有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理解计算的重要性,使得小学生难以把握数学计算的要领。
三、引导学生重视估算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计算都不需要精确的结果,只需要估算即可。估算具有速度快、计算简单的特点,因此,培养良好的估算能力是学生理应完成的任务。在日常学习中经常会用到估算,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计算基础。首先是取整估算法。小学阶段,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较为复杂的计算仍显得较为吃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取整计算,将复杂的计算题转化为简单的口算题。比如98×99,便可以先计算100×100,得到一个大致的结果;1988÷19可以转化为2000÷20。这样得到的结果虽然不够准确,但是在估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计算。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有500千克的货物需要搬运,已知一位工人可以搬运200千克货物,则需要几位工人能将货物一次性搬运过去?”学生计算的结果为2.5,但人的个数当然是整数,这就需要取近似值且要大于实际值,答案为3人。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免会出现错题现象,错题的产生是学生某方面知识不足的体现。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性,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能力存在差异,如何有效地了解小学生的解题与计算能力,主要可以通过错题收集的方式,通过对错题的分析,深入了解学生在解题或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在组织学生进行错题收集时,引导学生对错题进行分类,让学生全面地认识到自身学习中的优缺点,这样教学和学习都有了侧重点,避免了不必要的练习,影响进步的速度。当然,只靠教师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结合生活实践去锻炼自己的估算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