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24-01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的问。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动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环节,对学生的思维作即时的疏导和点拨。新课程、新尝试,新教法,它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因而对一个成熟的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课堂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追问”教学法的调控功能主要抓好一下几个环节:
一、穿针引线,让学生知其所然
课例1:课题: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课型:新授课
教师:多媒体显示

师问:什么叫物质?
生答: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师再问:从多媒体显示中你们能告诉我什么叫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只一字之差,表述不同,内涵是否相同?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各有区别?现在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一般来讲,课本已有物质的含义,学生只要看书就可以回答出来,但不一定就真正理解掌握什么是物质。分不清哲学上讲的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所在。这就要求科任教师不断的创设问题,穿针引线,将教学难点分解。
只要教师问题设置合理,有质疑性,一定引发学生的思考。多个追问,多层次的启发,势必带动学生的群体或个体思考。最后,在教师的归纳和引导下形成对问题的认同。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永恒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可生可灭的,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平常提到的物质实际上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质,而非哲学的物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的精神、意识现象。经过问题引入——连续追问——讨论回答——师生共识几个环节,使学生对物质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换角度思考
由于受知识、经验的局限,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因此教学中进行的“追问”主要是帮助学生拓展思考的视角,从多个角度发散审视,从而获得新的发现。
课例2:课题: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课型:新授课
教师:投影

师问: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生答:反映了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
师问: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但这几年来我国的彩电业却不断降价,大家能否找到彩电降价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彩电供过于求,彩电生产缺乏创新,生产彩电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师问:从彩电降价看,是否说明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
生答: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引起了价格的波动,但不管怎么波动,价格终究由价值决定。供求关系只是对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师问:现在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一些稀有的东西如:文物、名人字画、珍贵邮票等,它们的价格都很高,也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物以稀为贵,文物、名人字画、因为稀有,所以珍贵,自然价格就高。
师问:同学们都看到了它价高的原因,都是正确的,但它的价格为什么不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呢?
学生(讨论发言):观点不一。
教师(总结):这是因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价格波动会影响供求,价格上涨会使生产扩大,而文物、字画的数量却不能因为它的价格上涨而增加供应量,扩大生产。
教师(设疑):假如你是未来的书画家和集邮爱好者,应怎样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
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表现形式。设置不同的追问内容。
三、不正面回答,让学生自己总结,自识庐山真面目
一般而言,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正确的答案和即时的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即时评价、肯定自不必说,而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特别是对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透、不细致造成的失误,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所在,而应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错误。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的问。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动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环节,对学生的思维作即时的疏导和点拨。新课程、新尝试,新教法,它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因而对一个成熟的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课堂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追问”教学法的调控功能主要抓好一下几个环节:
一、穿针引线,让学生知其所然
课例1:课题: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课型:新授课
教师:多媒体显示

师问:什么叫物质?
生答: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师再问:从多媒体显示中你们能告诉我什么叫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只一字之差,表述不同,内涵是否相同?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各有区别?现在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一般来讲,课本已有物质的含义,学生只要看书就可以回答出来,但不一定就真正理解掌握什么是物质。分不清哲学上讲的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所在。这就要求科任教师不断的创设问题,穿针引线,将教学难点分解。
只要教师问题设置合理,有质疑性,一定引发学生的思考。多个追问,多层次的启发,势必带动学生的群体或个体思考。最后,在教师的归纳和引导下形成对问题的认同。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永恒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可生可灭的,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平常提到的物质实际上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质,而非哲学的物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的精神、意识现象。经过问题引入——连续追问——讨论回答——师生共识几个环节,使学生对物质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换角度思考
由于受知识、经验的局限,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因此教学中进行的“追问”主要是帮助学生拓展思考的视角,从多个角度发散审视,从而获得新的发现。
课例2:课题: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课型:新授课
教师:投影

师问: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生答:反映了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
师问: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但这几年来我国的彩电业却不断降价,大家能否找到彩电降价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彩电供过于求,彩电生产缺乏创新,生产彩电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师问:从彩电降价看,是否说明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
生答: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引起了价格的波动,但不管怎么波动,价格终究由价值决定。供求关系只是对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师问:现在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一些稀有的东西如:文物、名人字画、珍贵邮票等,它们的价格都很高,也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物以稀为贵,文物、名人字画、因为稀有,所以珍贵,自然价格就高。
师问:同学们都看到了它价高的原因,都是正确的,但它的价格为什么不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呢?
学生(讨论发言):观点不一。
教师(总结):这是因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价格波动会影响供求,价格上涨会使生产扩大,而文物、字画的数量却不能因为它的价格上涨而增加供应量,扩大生产。
教师(设疑):假如你是未来的书画家和集邮爱好者,应怎样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
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表现形式。设置不同的追问内容。
三、不正面回答,让学生自己总结,自识庐山真面目
一般而言,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正确的答案和即时的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即时评价、肯定自不必说,而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特别是对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透、不细致造成的失误,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所在,而应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