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追问”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24-01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的问。它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组成部分。在新课程动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环节,对学生的思维作即时的疏导和点拨。新课程、新尝试,新教法,它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注重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因而对一个成熟的高中政治教师来说,必须常常实施“追问”策略,以对课堂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追问”教学法的调控功能主要抓好一下几个环节:
  
  一、穿针引线,让学生知其所然
  
   课例1:课题: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课型:新授课
   教师:多媒体显示
  


  师问:什么叫物质?
  生答: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师再问:从多媒体显示中你们能告诉我什么叫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只一字之差,表述不同,内涵是否相同?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各有区别?现在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一般来讲,课本已有物质的含义,学生只要看书就可以回答出来,但不一定就真正理解掌握什么是物质。分不清哲学上讲的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所在。这就要求科任教师不断的创设问题,穿针引线,将教学难点分解。
   只要教师问题设置合理,有质疑性,一定引发学生的思考。多个追问,多层次的启发,势必带动学生的群体或个体思考。最后,在教师的归纳和引导下形成对问题的认同。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永恒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可生可灭的,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平常提到的物质实际上是指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质,而非哲学的物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的精神、意识现象。经过问题引入——连续追问——讨论回答——师生共识几个环节,使学生对物质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换角度思考
  
   由于受知识、经验的局限,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因此教学中进行的“追问”主要是帮助学生拓展思考的视角,从多个角度发散审视,从而获得新的发现。
   课例2:课题: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课型:新授课
   教师:投影
  


   师问: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生答:反映了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
   师问: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但这几年来我国的彩电业却不断降价,大家能否找到彩电降价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彩电供过于求,彩电生产缺乏创新,生产彩电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师问:从彩电降价看,是否说明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
   生答: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引起了价格的波动,但不管怎么波动,价格终究由价值决定。供求关系只是对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师问:现在请同学们再想一想一些稀有的东西如:文物、名人字画、珍贵邮票等,它们的价格都很高,也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物以稀为贵,文物、名人字画、因为稀有,所以珍贵,自然价格就高。
   师问:同学们都看到了它价高的原因,都是正确的,但它的价格为什么不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呢?
   学生(讨论发言):观点不一。
  教师(总结):这是因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价格波动会影响供求,价格上涨会使生产扩大,而文物、字画的数量却不能因为它的价格上涨而增加供应量,扩大生产。
   教师(设疑):假如你是未来的书画家和集邮爱好者,应怎样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
   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表现形式。设置不同的追问内容。
  
  三、不正面回答,让学生自己总结,自识庐山真面目
  
   一般而言,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正确的答案和即时的评价,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即时评价、肯定自不必说,而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特别是对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透、不细致造成的失误,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所在,而应采取提供线索,放大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错误。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18-01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III第94页,“能量的流动过程”这一标题下的图文,同以往的旧教材内容是一样的。当时曾在这里碰上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经过几回摸索,自认为可以解决了。本以为教材即要换,就不必多指出。谁知新教材仍沿此问题,所以不吐不快。望各同仁指正。  为了说明问题方便,不得不将书本第94页一部
马尔库塞将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作为基础,对其进行改正、完善,发展成为自己的抽象本质异化理论,并日益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从自称“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现代化者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21-01    当前,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新数学课堂教学。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呢?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122-01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怎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笔者有感于语文教学中的“讲课”、“演课”与“评课”,在此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一、关于“讲课”     语文教学反对“满堂灌”已成共识,但不能因此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分具体情况
摘 要:文章就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提出可以从发扬民主、尊重学生、采用漫画教育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  关键词:政治 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23-01    当代的中学生是在科技高度发达和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