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能量的流动过程”的一点修改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g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18-01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III第94页,“能量的流动过程”这一标题下的图文,同以往的旧教材内容是一样的。当时曾在这里碰上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经过几回摸索,自认为可以解决了。本以为教材即要换,就不必多指出。谁知新教材仍沿此问题,所以不吐不快。望各同仁指正。
  为了说明问题方便,不得不将书本第94页一部分搬来如下:
  


  问题存在于:第94页图5-6表示的“第二营养级”从哪开始算呢?是1.从“摄入”这个框开始,还是2.从“同化”这个框开始?
  而文字部分是这样说明的——第二段倒数第4行开始:“另一部分……摄入……这样,流入……将发生图5-6所示变化。”
  这段文字极易让人产生第一种理解:“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即为“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即“摄入”等于“流入”);而“流入”后“将发生图5-6所示变化”,就是说图示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应从第一个框“摄入”框开始,它要大于“同化”的能量。于是第二营养级就有一部分能量从“摄入”框中随“粪便”流到分解者了。
  于是很自然地,把图中这粪便中的能量同下面“生长发育”框中的“遗体残骸”都算是第二营养级输给分解者的能量,似乎很简单很完整。但仔细想一想,第二营养级的粪便是未被消化分解的食物,本质上是第一营养级的遗体,应属于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输给分解者的能量,而非第二营养级输给分解者的部分。所以把这粪便包括在第二营养级能量里的理解是错误的。
   那么第二种理解:文中“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小于“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即“摄入”大于“流入”),“流入”仅相当于“同化”的能量,则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应从5-6图中“同化”框开始。这样就把粪便作为生长者的遗体归在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中,而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分配就剩下三支:呼吸消耗、次级消费者摄入和分解者分解。这就同生长者的能量分配情况保持一致,也是三支流出。这样就容易归纳出5-7图所示的内容。
  


  应用以上两种不同的理解,对各级消费者的粪便问题就有不同的判断。如次级消费者的粪便是包含在以上5-7图中的哪个箭号中呢?
  按第一种理解,应该属于次级消费者到分解者,但按第二种理解,应属于初级消费者到消费者。因为次级消费者的粪便的本质是未被完全消化吸收的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所以第二种判断是更合理的。
  另有一题目是关于蜣螂的:某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如大象获得了10000千焦的能量,大象身上会有多少能量流到蜣螂身上?答案是0。因为大象的粪便是大象未消化吸收的植物遗体,蜣螂从中获得的能量是植物的能量。这只能以第二种理解才能得以解决。
  还有一判断题:狐狸吃了一只兔子,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能量。答案:错。解释:因为兔子的一小部分能量是残留在狐狸排出的粪便中。这就是前边说的第二种理解。(顺便说一下,不宜解释为兔子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能量,因为兔子在被狐狸吃时已经是“停止呼吸”了。)
  反观教材第94页的文字,这几个词的关系有必要理清:摄入、流入、输入、固定、同化。
  


  按理解一,则:摄入=流入(输入)>固定=同化;
  按理解二,则:摄入>流入(输入)=固定=同化。
  显然,按理解二是合理的。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段内容时应防止学生出现理解偏差,及时作出如上所述的说明。建议教材改成这样:
  在图5-6中的“摄入”框和“同化”框之间划一虚线(如右图所示);第二段倒4行改成:“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固定在体内,这样”;
  或第二段倒3行改成:“能量就开始流入了第二营养级。其后,将发生”。这样误会就以消除。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7-110-01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11-01     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心里问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末能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大量的听课与调查中发现不少欣赏课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