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基本范畴研究:法的自主性

来源 :浙江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vi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法的自主性是法理学的经典问题,其不仅涉及法治命题能否成立,而且对法治实践也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法理学派对此有不同的认识.随着西法东渐和法律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法治建设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回答"什么是法治"这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中国法学界曾经出现了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司法职业主义与大众主义、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之争.这三次争论虽然在法律规则、法律运作和法律论证等不同层面触及法的自主性问题,却最终都以折中的立场、思辨的结论有意无意地掩盖了这个问题.
其他文献
晓风的长篇小说《湖山之间》显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执着的艺术追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景.它以诗意化的艺术构思,将高校"墙内"的人生状况与"墙外"的社会生活相融合,构造了壮阔的诗境,反映了中国近百年的发展流变,显示了丰富的审美价值.小说采用双线并进与意识流发散相结合的叙事策略,以诗性叙事形成符号化隐喻,以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拓展叙事张力,不仅客观地描写历史,而且冷峻地批判现实;运用内外融合的描写方式,写人心,剖人性,叙人情,描精神,深刻揭示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突出人物描写的力度与深度;创新叙事话语
诗画融合是中国古代绘画传统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成就.画史上论述诗画融合,一般都聚焦于文人画传统,将诗书画印合一视为文人画的典型特征.南宋院体山水画在古代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已有研究大多从绘画技法上对之加以认可,而无关乎"诗画融合""诗画一律"等相关于诗意内蕴这一中国绘画艺术传统最为推崇的艺术风格与内在精神特质层面.深入南宋院体山水画发展历程,可见大量蕴含浓郁诗意的作品,体现出融于构图、笔墨等形式语言本质层面的诗画融合境界,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中国古典绘画艺术民族特征的韵致.
在汉代神学目的论及神鬼之说、神仙方术流行的情况下,王充《论衡》继承道家的自然哲学生命观,阐述其以自然元气为基本哲学理念的生命本体论,认为人类生命是万物的一种,生与死体现了物质发生与消亡的基本规律.秉持这种基本观念,《论衡》在《道虚》《论死》《订鬼》《言毒》等篇中,辩说历史上各种有关鬼魂与神仙传说的虚妄性,反复论证生必有死、死后无鬼、修道不能成仙这样的观点.为了唤回人们的常识理性、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论衡》采取繁复、周密的论述方式,并采用"荴露"即明白易懂的行文风格.这其中体现了朴素的科学实证精神.王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与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向海型"亦即"海洋性"变迁是双向互动的历史进程.明代江南地区作为与海洋密切接触的前沿地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海洋性特征愈发凸显,逐渐发展成为"海陆一体"的向海型的"海洋江南",以其大规模面向全球市场的商品货源的主要、集中产地,在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和早期贸易全球化进程中担当了历史舞台的主角.将海洋史视角引入明代江南社会、经济转型研究,进而提出"海洋江南"这一概念,重新探讨海洋与江南地区的关联性以及海洋在江南地区社会、经济转型和发
主持人语:作为法理学的经典问题之一,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既涉及到法律规范的本体论问题,也关涉到法律推理、法律适用、规范逻辑等认识论问题.这一问题的讨论对法教义学、立法学、法概念论、法学方法论以及部门法理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关于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国内法学界已经形成了多次学说的轮替:"三要素说"(假定、处理、制裁);"二要素说"(行为模式与法律后果);"新三要素说"(假定、行为模式与法律后果);"新二要素说"(构成要件与法律后果).
期刊
从东汉到隋朝的几百年,是中国封建时代由第一次长期大统一,到第二次长期大统一的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全国人口经历了急剧下降和曲折的消长过程,最后终于出现明显的回升趋势。
主持人语:奔涌向前的数字化,预示文明图景的新发展.数字化具有的赋能效应——"数字赋能"推动、引发文明系统方方面面发生新变革、新调整,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各个领域的权益配置出现了新局面.为深入认识数字赋能的本质、属性与影响,检视数字赋能与权益配置的正义性,本期我们约请了相关学者就此发表看法,期待学界进一步的关注与探讨.
期刊
主持人语:上个世纪70年代,一些港台学者打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大旗,提出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相并列的"阐发法",初步显示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自信".随着比较文学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在海内外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阐发法"经过"单向阐释"向"双向阐释"的过渡,已然发展为今天作为比较文学中国范式的"跨文化阐释".跨文化阐释追求不同文化之间平等交流互鉴,因而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期刊
西方民主义者对中国的早期侵略活动,是从葡萄牙殖民者开始的。从十六世纪初,即明代正德年间起,葡萄牙殖民者海盗商人闯进了中国沿海,这是中外关系史和中西交通史的转折点。
主持人语:司法价值判断由于涉及法官的主观评价,被认为无法依据客观的标准作事后审查.但疑难案件的审判又无法回避或悬置价值判断或法官评价,因为众多法律概念和法律规则间接地、仿佛"编成密码似地"包含了主体评价,法律原则更是明白地代表了价值取向,并且只有在具体化之后才能转化成审判的依据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