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著名文豪狄更斯曾经说过:“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以这句不朽的名言审视学校教育,我们认为,目前学校教育亟待走出不良心态的泥沼。
1.极端化的心态。学校教育经常像跷跷板和单摆一样摇晃不定。曾一度强调学校教育要淡化升学率,然而,学校不抓开学率,老百姓又有意见,因此又呼吁提高教育质量。追根溯源,摇晃不定缘于极端化的心态,忽左忽右,时冷时热,矫枉过正又可能出现新的极端化。正如《礼记·中庸》所言,或“过之”,或“不及”。孔子提出解决“过之”和“不及”的办法是“允执其中”。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讲:“事物若臻至完善,若要保住完善状态,那么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迷信升学率不对,放弃升学率也不对,关键要做到“允执其中”。学校教育如果能取中庸文化之精髓,岂不少走弯路?尤其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看待考试分数、治理教育乱收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问题上,学校非常有必要冷静地分析,量取尺度,把握分寸,避免走极端。列宁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学校教育,你别再晃悠了!
2.片面化的心态。突出重点是重要的工作方法,但是过分强调某一点,将有碍对整体的把握。德育是灵魂,是方向。智育是中心,是关键。体育是基础,是德、智的载体。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怎能时而强调智育,时而突出德育?安全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度被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于是许多学校实行“封闭式教育”,不敢带学生春游、瞻仰烈士墓,学生整天被关在“三味书屋”,远离“百草园”。学校可曾考虑过,这些做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昨天德育第一,今天安全至上,明天又该怎样?为了抓这些“重点”工作,学校领导匆忙,教师迷茫。为了避免这种片面性,学校管理者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总揽大局,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展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形式化的心态。现在,学校的管理工作渗透着越来越多的功利色彩。许多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是为了在检查评比中获得一张奖状。面对烦琐的检查,许多学校虚报成绩,搞文字和数字游戏。实名制、问责制、听证制、公示制等在实施中变了味,走了调。“升级版”的形式化以新的面目侵蚀着学校。学校教育不停地玩口号、玩特色、玩概念的做法,让广大基层教师和教研人员无所适从。刚举起一面旗帜,又抛出一个口号,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可言。这种标新立异只是换汤不换药,缺乏真正的内涵,没有鲜活的实践作支撑。更有一些理念故弄玄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对这种空洞的、虚伪的“垃圾理念”,教育管理者务必要注意甄别。
4.同一化的心态。苏格拉底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差异性的普遍存在。任何个案都只是个案,不能代替整体;任何号召和指示都不能涵盖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差异。因此,具体问题需具体对待,不能机械地照抄、照转号召和指示。有些地方的教育收费已经相当规范了,却还在慷慨陈词地治理中小学乱收费问题;有些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本来就不重,但还是振臂高呼“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在学校教育的百花园中,玫瑰是艳丽的,牡丹是芬芳的,茉莉是清香的。任何模式、经验的推广都要和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学校而言,与其苦苦寻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如领悟“黑猫白猫”的朴素理论。
学校教育不是孕妇分娩,非得呻吟嚎叫方可成功;学校教育不是小生演戏,非得鸣锣比划才能精彩。学校教育需要回归平和的心态。
(作者单位:四川宜宾翠屏区教育局)
(编辑韩春梅)
1.极端化的心态。学校教育经常像跷跷板和单摆一样摇晃不定。曾一度强调学校教育要淡化升学率,然而,学校不抓开学率,老百姓又有意见,因此又呼吁提高教育质量。追根溯源,摇晃不定缘于极端化的心态,忽左忽右,时冷时热,矫枉过正又可能出现新的极端化。正如《礼记·中庸》所言,或“过之”,或“不及”。孔子提出解决“过之”和“不及”的办法是“允执其中”。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讲:“事物若臻至完善,若要保住完善状态,那么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迷信升学率不对,放弃升学率也不对,关键要做到“允执其中”。学校教育如果能取中庸文化之精髓,岂不少走弯路?尤其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看待考试分数、治理教育乱收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问题上,学校非常有必要冷静地分析,量取尺度,把握分寸,避免走极端。列宁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学校教育,你别再晃悠了!
2.片面化的心态。突出重点是重要的工作方法,但是过分强调某一点,将有碍对整体的把握。德育是灵魂,是方向。智育是中心,是关键。体育是基础,是德、智的载体。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怎能时而强调智育,时而突出德育?安全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度被提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于是许多学校实行“封闭式教育”,不敢带学生春游、瞻仰烈士墓,学生整天被关在“三味书屋”,远离“百草园”。学校可曾考虑过,这些做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昨天德育第一,今天安全至上,明天又该怎样?为了抓这些“重点”工作,学校领导匆忙,教师迷茫。为了避免这种片面性,学校管理者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总揽大局,促进各项工作全面展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形式化的心态。现在,学校的管理工作渗透着越来越多的功利色彩。许多工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孩子的发展,而是为了在检查评比中获得一张奖状。面对烦琐的检查,许多学校虚报成绩,搞文字和数字游戏。实名制、问责制、听证制、公示制等在实施中变了味,走了调。“升级版”的形式化以新的面目侵蚀着学校。学校教育不停地玩口号、玩特色、玩概念的做法,让广大基层教师和教研人员无所适从。刚举起一面旗帜,又抛出一个口号,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可言。这种标新立异只是换汤不换药,缺乏真正的内涵,没有鲜活的实践作支撑。更有一些理念故弄玄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对这种空洞的、虚伪的“垃圾理念”,教育管理者务必要注意甄别。
4.同一化的心态。苏格拉底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差异性的普遍存在。任何个案都只是个案,不能代替整体;任何号召和指示都不能涵盖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差异。因此,具体问题需具体对待,不能机械地照抄、照转号召和指示。有些地方的教育收费已经相当规范了,却还在慷慨陈词地治理中小学乱收费问题;有些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本来就不重,但还是振臂高呼“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在学校教育的百花园中,玫瑰是艳丽的,牡丹是芬芳的,茉莉是清香的。任何模式、经验的推广都要和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学校而言,与其苦苦寻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如领悟“黑猫白猫”的朴素理论。
学校教育不是孕妇分娩,非得呻吟嚎叫方可成功;学校教育不是小生演戏,非得鸣锣比划才能精彩。学校教育需要回归平和的心态。
(作者单位:四川宜宾翠屏区教育局)
(编辑韩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