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来,《中小学管理》曾先后刊登过三位农村校长的成长经历。他们分别是《学会“经营”农村小学》(2005年第6期)的杨瑞清,《带领乡村教育走进一片新天地》(2005年第10期)的梁中凯,《一位校长的农村教育情结》(2006年第8期)的冯振飞。他们虽然天各一方,但都在乡村教育这块贫瘠的园地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教育奇迹。他们经历了从“普通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校长”的成长过程,他们所带领的学校经历了由“贫困学校—一般学校—示范学校”的发展历程。考察三位乡村教育家的成长经历,我们发现他们在办学思想、实践模式、管理机制、理想信念等方面有着诸多相通之处。
人,因持守而美丽
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持守,是指一个人要有自己行事为人的不变准则。三位校长就是持守信念的人。杨瑞清一直执著地走“行知之路”。梁中凯的信念是:努力带领乡村教育走进一片新天地。改革农村教育、诚心为农服务,是冯振飞心中永远的情结。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乡村学校,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难能可贵的是,在权与利面前,三位校长都表现出了一个乡村教育家的坚定信念。杨瑞清辞去团县委副书记的职务,在从政和执教之间选择了执教,回到村小继续探索他的“行知之路”。冯振飞先后辞去了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县长两个令人羡慕的职务,一心一意搞农村教育。梁中凯为学校发展多方筹措经费,自己外出却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他们不为权所惑,不为利所动,安心从教,持守着“努力办好乡村教育”的信念不动摇,这是何等的不易!他们的事业因持守而变得美丽。
事业,在困境中寻求重生
20世纪90年代前后,农村学校普遍面临着资金紧缺、设备奇缺、资源短缺等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三位校长上任伊始,接手的都是条件简陋、设施简单的“家当”,挑起的是改变薄弱面貌、开创崭新局面的重担。
杨瑞清在办学过程中,突出资源意识。第一个十年——依靠国家和农民的支持,集资20多万元,使学校易地重建。第二个十年——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其他实体之间进行资源互换,走联合办学之路。第三个十年——学会经营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开创了陶行知教育思想走向当代农村教育实践的新起点。
梁中凯为了改变学校面貌,依靠师生的双手,艰苦奋斗,美化校园。为了给孩子们铺设一条通向现代文明之路,他给山外写了不计其数的信件,费尽周折争取到城市学校的支持,牵起与发达地区师生交往的感情线,使农村学生有机会感受都市学校的文明风采。他在教育实践中,创造了开放的乡村教育局面。
冯振飞为了探索解决教育脱离农村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致力于改革课程结构,大力加强教材建设,办属于农民自己的学校。他立足农村,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农服务的三个基地,即培养初级人才的基地、开展农业科学实验和示范的基地、先进技术推广和普及的基地。他在教育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之路。
艰苦创业,使他们在困境中寻找到一条解决乡村教育办学难题的出路,为开创我国新型乡村教育局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管理,走人性化之路
一所学校的发展光靠校长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三位校长深谙管理之道,在对教师的管理中,注重凝聚人心,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杨瑞清在总结20多年的办学感受时,最想说的是,办好一所学校“校长是靠不住的”,要靠组织、靠大家、靠制度。为此,他注重发挥每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行全员管理,让每个教师产生“我很重要”、“我是学校主人”的主体意识。
梁中凯致力于建设“幸福的学校文化”,他的“幸福在于与家人同欢聚”的做法,让人耳目一新,赞叹不已。每年年底,学校都请全校教师和他们的老人共吃团圆饭,每两年请教师和老人共游遵义城。这不能算什么创举,但对于身居大山深处的教师和他们的老人来说,却是一种感动、感恩和感激!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教师们会把这种激动转化为忘我工作的拼命干劲,老人们会把这种感动转化为对教师工作的大力支持。正如领导们所说:龙家小学的教师们真幸福!
冯振飞把教师看成学校的主人,尊为“上帝”。在工作中,他积极依靠广大教师,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特别注重对教师的教育和培养。他还总是把获得荣誉和物质利益的机会让给教职工。这些都使他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有道是:家和万事兴。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校长能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带头和教职工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何愁学校人气指数不高、事业之树不兴!有句话说得好:中国缺少的不是思想家,而是实干家。
研究三位校长的成长经历,就是要更好地学习他们。我想这也是《中小学管理》编辑刊发三位校长的成长经历的目的所在。作为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我们每次都是怀着极其崇敬、虔诚的心态拜读这些校长们的事迹的。感谢三位校长,为在基层工作的农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感谢《中小学管理》为我们刊登了三位校长的成长事迹,使我们能够体悟到他们的创业艰难,分享到他们的成功智慧。希望在三位校长先进事迹的精神感召和文化引领下,能够诞生更多的乡村教育家。
(编辑孙金鑫)
人,因持守而美丽
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持守,是指一个人要有自己行事为人的不变准则。三位校长就是持守信念的人。杨瑞清一直执著地走“行知之路”。梁中凯的信念是:努力带领乡村教育走进一片新天地。改革农村教育、诚心为农服务,是冯振飞心中永远的情结。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乡村学校,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难能可贵的是,在权与利面前,三位校长都表现出了一个乡村教育家的坚定信念。杨瑞清辞去团县委副书记的职务,在从政和执教之间选择了执教,回到村小继续探索他的“行知之路”。冯振飞先后辞去了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县长两个令人羡慕的职务,一心一意搞农村教育。梁中凯为学校发展多方筹措经费,自己外出却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他们不为权所惑,不为利所动,安心从教,持守着“努力办好乡村教育”的信念不动摇,这是何等的不易!他们的事业因持守而变得美丽。
事业,在困境中寻求重生
20世纪90年代前后,农村学校普遍面临着资金紧缺、设备奇缺、资源短缺等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三位校长上任伊始,接手的都是条件简陋、设施简单的“家当”,挑起的是改变薄弱面貌、开创崭新局面的重担。
杨瑞清在办学过程中,突出资源意识。第一个十年——依靠国家和农民的支持,集资20多万元,使学校易地重建。第二个十年——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其他实体之间进行资源互换,走联合办学之路。第三个十年——学会经营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开创了陶行知教育思想走向当代农村教育实践的新起点。
梁中凯为了改变学校面貌,依靠师生的双手,艰苦奋斗,美化校园。为了给孩子们铺设一条通向现代文明之路,他给山外写了不计其数的信件,费尽周折争取到城市学校的支持,牵起与发达地区师生交往的感情线,使农村学生有机会感受都市学校的文明风采。他在教育实践中,创造了开放的乡村教育局面。
冯振飞为了探索解决教育脱离农村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致力于改革课程结构,大力加强教材建设,办属于农民自己的学校。他立足农村,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农服务的三个基地,即培养初级人才的基地、开展农业科学实验和示范的基地、先进技术推广和普及的基地。他在教育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之路。
艰苦创业,使他们在困境中寻找到一条解决乡村教育办学难题的出路,为开创我国新型乡村教育局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管理,走人性化之路
一所学校的发展光靠校长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三位校长深谙管理之道,在对教师的管理中,注重凝聚人心,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杨瑞清在总结20多年的办学感受时,最想说的是,办好一所学校“校长是靠不住的”,要靠组织、靠大家、靠制度。为此,他注重发挥每个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行全员管理,让每个教师产生“我很重要”、“我是学校主人”的主体意识。
梁中凯致力于建设“幸福的学校文化”,他的“幸福在于与家人同欢聚”的做法,让人耳目一新,赞叹不已。每年年底,学校都请全校教师和他们的老人共吃团圆饭,每两年请教师和老人共游遵义城。这不能算什么创举,但对于身居大山深处的教师和他们的老人来说,却是一种感动、感恩和感激!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教师们会把这种激动转化为忘我工作的拼命干劲,老人们会把这种感动转化为对教师工作的大力支持。正如领导们所说:龙家小学的教师们真幸福!
冯振飞把教师看成学校的主人,尊为“上帝”。在工作中,他积极依靠广大教师,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特别注重对教师的教育和培养。他还总是把获得荣誉和物质利益的机会让给教职工。这些都使他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有道是:家和万事兴。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校长能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带头和教职工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何愁学校人气指数不高、事业之树不兴!有句话说得好:中国缺少的不是思想家,而是实干家。
研究三位校长的成长经历,就是要更好地学习他们。我想这也是《中小学管理》编辑刊发三位校长的成长经历的目的所在。作为长期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我们每次都是怀着极其崇敬、虔诚的心态拜读这些校长们的事迹的。感谢三位校长,为在基层工作的农村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感谢《中小学管理》为我们刊登了三位校长的成长事迹,使我们能够体悟到他们的创业艰难,分享到他们的成功智慧。希望在三位校长先进事迹的精神感召和文化引领下,能够诞生更多的乡村教育家。
(编辑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