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从“守拙而巧”到“弄巧成拙”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ng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是因危生乱、乱而促变、连锁反应、惊心动魄、迷雾重重的一年。如果说2009年和2010年为一场全面深刻的全球变革触发了机关、奏响了序曲,那么2011年则因其非凡的历史内涵而毫无争议地成为这一变革的重要一幕。在这一变革中,美国首当其冲,挑战和机遇均前所未有。纵观去年奥巴马政府一系列应对举措及战略运筹,虽有些可圈可点之处,却也把不少问题和隐患留到了2012。
  
  巧实力过了头
  2011年,西亚北非乱局星火燎原且一发难收,日本地震牵动各国神经并激发地区变动,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债务困境,经济疲软,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则继续快速发展,国际局势可谓是“东震西乱”、“北降南升”。乱局催生出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战略重点进一步从“反恐怖”转向“反衰退”和“反衰落”,并在乱中求稳的同时琢磨着稳中谋进。着眼于国际格局生变、主要矛盾生变的新现实,努力推动新一轮战略调整和全球布局,有效应对经济的持续低迷和崛起国家的挑战,并寻找和利用机遇,成为奥巴马政府2011年的核心任务。
  综观2011年大部分时间的表现,奥巴马政府的工作思路还是清楚的。比如说,坚定地制定和执行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的计划,为战略重心转向亚太提供条件;在西亚北非乱局中重视多数意见和多边手段,站在所谓“历史正确一边”并坚持“幕后领导”;继续把战略东移作为头号重点,进一步深耕和重塑亚太;把重振经济作为紧迫要务,在加紧国内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场合推动经济合作和出口,等等。这些表现虽难称完美,却扣住了重点、没怎么跑偏,吆喝多出力少、降低了成本,看似“示弱”,却是保住了实惠、减少了批评。因此,2011年11月的一期《时代》周刊还表扬美国“巧实力”用得不错。如果就此给奥巴马政府2011年的外交表现打分,差不多能获个AA 评级吧。
  不过,下半年以来尤其是接近年终岁尾时美国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却让人们不得不对奥巴马政府是否“巧”过了头产生疑问。概言之,有“弄巧成拙”之嫌者有四:
  一是在亚太风光一时,却得罪了中国。“理想的”亚太战略本该是既拢住老盟友、也交下新朋友,在亚洲各国之间搞好“再平衡”。但其结果却是“不平衡”,美国在少数国家和短期考虑的怂恿下放出诸多狠话、猛话,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普遍感觉到来者不善,厚此薄彼,意有所指。殊不知若得罪了中国,美国的亚太战略便失败一半。
  二是在南亚矛头转向,并且操之过急。奥巴马政府南亚战略的基本逻辑是“撤而不离”,工作重点从阿富汗转向巴基斯坦、由反恐转向地缘布局。但美国兔死狗烹、过河拆桥、对巴示强,使巴功苦皆殁,寒心不已,与美龃龉,地区安全反而险象环生,稳不下来;后又抛出“新丝绸之路”,看似是让大中亚国家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但其中暗藏玄机又阐释不力,反被视作横亘在地区国家与中俄之间的一道高墙。中俄毕竟有主场之利,若得不到中俄支持,美国的南亚新战略前途难卜。
  三是在中东按捺不住,从幕后走向前台。为防欧洲独揽利比亚胜利果实,美国不再甘居幕后;为将乱局祸水引向叙利亚和伊朗,美国开始公开鼓噪,甚至搞了个“驻伊虚拟使馆”挑衅;派出尖端无人机高空侦查,结果出了洋相,反被伊朗抓个现形。若一旦擦枪走火与伊朗发生军事冲突,美国没准将再陷战争泥潭。
  四是对俄罗斯指手画脚,断送“重启”果实。俄罗斯杜马选举本是别国内政,普京最烦别人批评要挟,希拉里偏要说三道四,导致两年多的美俄热络关系终结,奥巴马政府的“重大外交成果”付之东流;而且,美国在美中俄这一全球最重要战略三角关系中的相对有利地位亦遭削弱,陷入同时对中俄示强却又力不从心的困境。
  
  “贪”、“急”、“权”:奥氏政府的三宗错
  奥巴马政府2011年对外战略的表现之所以先巧后拙,先得后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美国当前面临的形势本就极难应对,需要清晰的战略思路和高超的战略手法。既要防范结束两场战争之后恐怖极端势力再度抬头,又要防范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带来经济二次探底;既要应对国内的政治体制失调和极左极右意识形态的双重折腾,又要应对外部的国际秩序松动和新兴国家乃至非西方世界的群体崛起;既要立竿见影地搞定低增长、高通胀、高失业等紧迫问题,又要做出事关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转型的长远安排;既要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既定部署。总之,任何一种挑战都够美国应付的了,更何况是多重威胁与考验同时叠加。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恐怕历史少有。这就要求当政者必须全心全意,戒骄戒躁,三思而行,谋定后动。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难以逆转的不利局面。
  奥巴马先前有所斩获,贵在一个“明”字。能坚持务实,紧扣核心,将国内经济工作放在首位,谋划一系列提振和改革经济的举措;在外部则审慎应对、不冒进。能坚持团结,少得罪人,不仅继续修复和巩固同穆斯林世界的关系,而且缓推在欧反导系统,减少对俄直接刺激;高调接待胡主席访美,确立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新定位;与此同时注重同土耳其、越南、印尼等区域性国家拉近关系。在坚持团结的同时,还能坚持合作,少搞对抗,以相對和解而非挑拨、建设性而非“解构”性的姿态应对全球经济困局、介入地区事务。应该说,这些都是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确立的基调,并在2011年上半年坚持得不错。
  但后来美国之所以得又复失,毛病就出在“贪”、“急”和“权”这三字上。
  所谓“贪”,就是什么地方都要当领导,大中东,大南亚,大东亚,大欧亚,西半球,跨大西洋,跨太平洋,一个都不能少,什么也放不下。认为到处都是机会,到处都是威胁,因而四处出击,该收的不收,结果精力分散,该进的就难以全力以赴。这已经成为美国作为“全球帝国”的结构性缺陷。
  所谓“急”,就是做什么都要快速见效,为了博取国内喝彩,急于做出些姿态、搞出点成绩。2011年年底美国在亚太耍的一套“组合拳”,就属此类。看似雷厉风行,其实雷大雨小,反倒折了美国的信誉;况且,“快行总是没好路”,猛药的副作用很可能慢慢显现。
  所谓“权”,就是搞平衡蜕化成了搞制衡,不合时宜地再度搞起又拉又打、分而治之、挖人墙角、转移视线、转嫁矛盾的老一套。国际关系中讲究谋略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在各国相互依赖的背景下和需要各国共克时艰的时刻,竟还玩弄权术,搞零和竞争,惟恐天下还不够乱。
  这三宗错的直接后果,是让人感觉奥巴马此前的诸多动听宣传,若非虚情假意,就是政治上还不够成熟稳重;不但对美硬实力并不裨益,刚刚修复的软实力又受损伤。以前就是这些毛病害苦了美国,现在改了不久却又再犯。若是这些毛病得不到及时整治,不仅奥巴马政府的外交表现难保AA 评级,恐怕2012年的前景展望也得是“负面”了。
  
  2012:在“危”与“机”的转化中腾挪
  前景展望是“积极”还是“负面”,表明的只是个态度。要对未来进行展望,其实并不容易。看看人们此前展望的记录,其准确性常常惨不忍睹。如今的世界正处大盘整、大变革的当口,对埃及和利比亚的未来尚不敢妄下论断,面对2012年世界将向何处去、美国与世界如何互动这样的大问题,恐怕更难做出板上钉钉的判断。不过,事物发展总是有迹可循。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大致绕不过以下几类挑战:
  一是全球几大经济和政治板块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并由此开启新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时代,大国构建新的地缘政治秩序将面临新一轮的互动。二是围绕世界经济出路何在、发展模式孰优孰劣等重大问题,美国国内两党、西方国家内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的争论恐怕会进一步升温。三是持续的危机揭示并激化了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结构性失衡。无论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如何,大多数国家恐怕都要在增长动力减退、政府权威削弱、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做出痛苦的抉择。四是不仅是主权国家的国家和社会治理难度在增加,原本效率就不高的地区治理和全球治理恐怕更会出现群龙无首或群龙相争的局面。谁说了都不算,但谁都想说两句,恐怕会越来越成为未来国际秩序变革中的常态。
  因此,2012仍将是美国外交的高危运行期。美国外交到底表现如何、结果如何,一要看前述已露苗头的毛病能不能及时收敛改进,二就是要看能不能妥善处理这些大的问题。
其他文献
金砖国家第四次首脑会议在通过《德里宣言》后于3月29日闭幕。这次会议是在金砖国家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金砖国家举行第一次外长会议至今才有六年时间,从第一次首脑会议算起更只有四年时间。一开始,国际上有许多唱衰金砖国家的论调。有的说,俄罗斯是“一个产业的国家”,仅仅出口能源,经济发展不够快,不应该列在金砖国家里;有的说,南非的经济规模太小,与别的新兴经济体不成比例;还
2013年11月1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结束了为期一天的对老挝的访问。至此,2012年12月26日就任日本首相以来,安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五访东盟地区,完成了对东盟全部十个成员国的访问,成为日本首位访问过东盟全部成员国的在任首相。  在日本与近邻国家关系仍然“别扭”、特别是与中国关系恶化的情况下,日本大力加强和提升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其战略意图不言自明。  遍访东盟十国  2013年1月16日至18日
过去三年,东北亚地区每每在年关将近之际都会发生爆炸性事件,地区局势骤然紧张升温。2010年底是朝韩延坪岛炮击事件,2011年底是金正日突然病逝,而今年则是朝鲜年内第二次发射卫星。  参照过去的处理经验,各方会在接下来好几个月中反复试探、交涉、谈判、折冲……最终让突发事件带来的震波渐渐归于平静,而在深层次上,这一事件对地区及国家关系造成的创伤则会再度叠加进历史,让敌视、对峙和冲突的种子益发膨胀。首当
7月最热门的词汇应该是地区安全合作。  从时机上来看,是由于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防长扩大会(ADMM )的召开,甚至还包括6月初香格里拉对话的后续效应。作为本地区现有的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官方多边政治和安全对话与合作平台,ARF的知名度在2010年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缘起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抛出所谓南海地区航行安全,矛头直指中国,引发了中方强烈反应。今年,美国战略重心继续向亚太地区调整,再加上
对希拉里·克林顿而言,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团体“艾米莉名单”是她实现总统梦所必须借助的政治力量;而对“艾米莉名单”而言,希拉里又是该团体实现在2016年诞生首位女总统的最大希望所在。希拉里与“艾米莉名单”的梦想相互交织,力图在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一举“击碎(性别)那最高最硬的玻璃天花板”。  “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女权主义者  希拉里的女性总统梦似乎从她青少年时期就开始了。希拉里年幼时就对政治
法国侵略者没有给越南留下学习西方的时间,1884年再次迫使越南阮朝承认法国的“保护”,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又吞并了整个越南,阮述等人兴办“洋务”、富国强兵的愿望未能实现,“兴亚会”联合亚洲各国抗击西方列强的抱负也成了昙花一现的梦想。    阮述,字荷亭,是19世纪末期越南阮朝的名臣之一。1880年~1883年间,他两次出使中国,肩负着联华抗法的使命,经历了中越两国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悲壮时代,同
那次去马尔代夫,乘坐的是川航航班——我是从成都转机因而和众多四川人同行的。以前就知道四川人喜欢泡茶聊天,这次旅行中,四川人几乎把那架航班变成了空中茶馆,六个多小时飞行中很多人都在不停地交谈,说话声音响得跟吵架一样,还十分热烈。我坐了那么多年的飞机,第一次被吵得全程连耳机音乐都听不了,只好埋头苦读雨果的《93年》。  宽容的海关  在马累机场入关时,排在我前面的同胞仍在热烈地交流填写申报表的心得。一
紧张激烈的法国大选已见分晓,尽管法国法律严禁预测投票结果,但是不少推特网友仍然想出妙招,分别用“匈牙利多凯酒”和“荷兰奶酪”代替萨科齐和奥朗德。  如果把欧洲的政坛比作一台戏的话,这场戏颇有“娱乐至死”的迹象。随着欧债危机的加深,被娱乐化的政治已经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娱乐化的色彩大大减弱,参与严肃政治的人越来越多。比如法国大选第一轮,投票率超过80%,即便是没有参加投票的,也并不是他们对政治不感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因其黑肤色而有一个别称“黑人”。海地发生地震后,当人们将目光转向海地人时,发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也是“黑人”,莫非海地人与非洲人有历史的渊源?    加勒比海上的“黑人共和国”    1月12日,西半球最为贫穷、仅有900万人口的海地陷入了灾难之中。7.3级的地震造成近20万人死亡。海地发生的悲剧让全世界动容,尤其牵动着黑人兄弟的心。海地黑人人口占总人口的95%。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
俄罗斯大选没有悬念——普京首轮胜出,但这也是一次“热闹”的大选。    为何会“反普”  2011年9月24日在统一俄罗斯党的代表大会上,梅德韦杰夫宣布将由普京担任该党总统候选人,获大家一致鼓掌通过。接着,普京表示将接受这一提名,还说如果当选总统,将提名梅德韦杰夫任总理。之后的12月4日进行议会(杜马)选举,结果统俄党在选举中遭重大挫折,在议会中的席位由315席减少到238席,未能取得2/3的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