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材中的科学小品比例有增无减。这不仅带来了教学内容的深刻变革,也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在阅读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乃是时代的呼唤。从而,让学生在一块石头上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一、关注科学知识的教育
科学小品寓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摇曳着奇思妙想的思维火花,凝结着科学探索的创造之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科学知识的教育,不仅是对文本知识的传承,而且是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既要发挥文本优势。又要关注相关链接。由于资源的开放性与信息的密集性的特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主客或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合作或协作式的关系模式。因此,关注对学生科学知识的教育,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创新,而且还是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变革。
如,阅读苏教版第九册《吊灯与鲨鱼》。这是一篇说明科学道理的文章。通过发明世界上第一台摆钟和研制防御鲨鱼袭击器具这两个事例的叙述,说明“规律往往就隐藏在重复现象之中”的道理。如果在导人新课中,与生活链接;在整体感知中,与资料链接;在研读课文中,与实验链接;在拓展思维中,与多媒体链接,那么,抽象的科学道理就会变得具体,枯燥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多彩。
二、关注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
什么是科学?简而言之,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的过程。比如,研究蚂蚁。首先提出疑问:蚂蚁会说话吗?接着提出猜想:蚂蚁与蚂蚁之间肯定也有语言的,所以它们才同心协力搬运食物。然后进行实验(试验):想办法跟定一只蚂蚁,仔细观察这与同伴之间是如何交流的。最后得出结论:原来蚂蚁是通过触角来沟通的。这种带着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仍以《吊灯与鲨鱼》为例。文章第二部分讲了发明世界上第一架摆钟的故事。虽然直接发明摆钟的人并非伽利略,但发明者所依据的“摆动的等时性原理”却是伽利略发现的。所以,此段以较多篇幅讲述了伽利略发现“摆动的等时性原理”的过程。作者的行文思路是这样的:以趣生疑(伽利略对牧师的演讲不感兴趣,却被天花板上的一盏吊灯吸引住了)——观察与猜想(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吊灯,惊奇地发现,不论吊灯摆动的幅度多大,吊灯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似乎总是一样长)——实验探究(回到家里,他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挂了一块相同重量的铅块,让它们来回摆动,并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发现了摆动的等时性原理)。细加比照,行文思路大约与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相吻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思路复述伽利略发现“摆动的等时性原理”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观察、实验与发现的因果关系。
三、关注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
教育的真义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主体性的弘扬和独特性的彰显。科学小品的教育,既关乎知识的传输,又关乎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认识牛顿,就联系到“相对论”;认识爱因斯坦,就联系到“万有引力”;认识居里夫人,就联系到镭的发现……在他们成功的道路上,有探索的艰辛,有失败的烦恼,当然也有发现后的惊喜……科学小品正是通过他们非凡的经历,在把成功的硕果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放弃失败意味着放弃成功。因此,要着意关注对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失败与失败的碰撞中,觅见成功的曙光;在失败与成功的对接中,聆听未来的召唤。
如,苏教版教材中的《叫三声夸克》。“夸克”可以说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夸克的发现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夸克的发现过程、科学家的探索过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科学家实验往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即科学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检验-建立理论,不断完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产生新的疑问……由此可见,一方面科学家不断探索,发现新知,推动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新的发现又层出不穷,又需要科学家去继续探索。这种科学探索的精神源于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钟爱,源于科学家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源于科学家对自身价值的珍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资料的搜集,多媒体的相关链接,科技馆的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推介科学家的光辉业绩,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
责任编辑 王 波
一、关注科学知识的教育
科学小品寓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摇曳着奇思妙想的思维火花,凝结着科学探索的创造之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科学知识的教育,不仅是对文本知识的传承,而且是指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既要发挥文本优势。又要关注相关链接。由于资源的开放性与信息的密集性的特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主客或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合作或协作式的关系模式。因此,关注对学生科学知识的教育,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创新,而且还是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变革。
如,阅读苏教版第九册《吊灯与鲨鱼》。这是一篇说明科学道理的文章。通过发明世界上第一台摆钟和研制防御鲨鱼袭击器具这两个事例的叙述,说明“规律往往就隐藏在重复现象之中”的道理。如果在导人新课中,与生活链接;在整体感知中,与资料链接;在研读课文中,与实验链接;在拓展思维中,与多媒体链接,那么,抽象的科学道理就会变得具体,枯燥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多彩。
二、关注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
什么是科学?简而言之,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的过程。比如,研究蚂蚁。首先提出疑问:蚂蚁会说话吗?接着提出猜想:蚂蚁与蚂蚁之间肯定也有语言的,所以它们才同心协力搬运食物。然后进行实验(试验):想办法跟定一只蚂蚁,仔细观察这与同伴之间是如何交流的。最后得出结论:原来蚂蚁是通过触角来沟通的。这种带着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
仍以《吊灯与鲨鱼》为例。文章第二部分讲了发明世界上第一架摆钟的故事。虽然直接发明摆钟的人并非伽利略,但发明者所依据的“摆动的等时性原理”却是伽利略发现的。所以,此段以较多篇幅讲述了伽利略发现“摆动的等时性原理”的过程。作者的行文思路是这样的:以趣生疑(伽利略对牧师的演讲不感兴趣,却被天花板上的一盏吊灯吸引住了)——观察与猜想(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吊灯,惊奇地发现,不论吊灯摆动的幅度多大,吊灯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似乎总是一样长)——实验探究(回到家里,他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挂了一块相同重量的铅块,让它们来回摆动,并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发现了摆动的等时性原理)。细加比照,行文思路大约与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相吻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思路复述伽利略发现“摆动的等时性原理”的过程,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观察、实验与发现的因果关系。
三、关注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
教育的真义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主体性的弘扬和独特性的彰显。科学小品的教育,既关乎知识的传输,又关乎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认识牛顿,就联系到“相对论”;认识爱因斯坦,就联系到“万有引力”;认识居里夫人,就联系到镭的发现……在他们成功的道路上,有探索的艰辛,有失败的烦恼,当然也有发现后的惊喜……科学小品正是通过他们非凡的经历,在把成功的硕果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放弃失败意味着放弃成功。因此,要着意关注对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失败与失败的碰撞中,觅见成功的曙光;在失败与成功的对接中,聆听未来的召唤。
如,苏教版教材中的《叫三声夸克》。“夸克”可以说是目前人们发现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夸克的发现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夸克的发现过程、科学家的探索过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科学家实验往往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即科学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检验-建立理论,不断完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产生新的疑问……由此可见,一方面科学家不断探索,发现新知,推动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新的发现又层出不穷,又需要科学家去继续探索。这种科学探索的精神源于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钟爱,源于科学家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源于科学家对自身价值的珍惜。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资料的搜集,多媒体的相关链接,科技馆的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推介科学家的光辉业绩,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
责任编辑 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