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审美教育刍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iper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从来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阵地,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更是这块阵地中的制高点,语文教师一般都很重视利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审美教育,那么在教学中老师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声情并茂地朗读发现其美
  
  把古典诗词的精彩片断的意境和神韵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渲染给学生,这是一种听觉美感。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它可起到创设审美情境、唤起审美注意的作用。也是语文教师一项重要的艺术功底。例如,朗读李白《蜀道难》这首诗时,以雄浑豪放的语调、激越的情感、一呼三叹的语气,读杜甫的《羌村三首》,则感情沉郁、语调低缓、效果都较好。另外,也可采用配乐诗歌、配乐散文的磁带播放。音乐的旋律与知名朗诵家的声音珠联璧合,更为感人。在“读”的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认真感受,就会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看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受到美的滋养。
  
  二、出神人化地渲染欣赏其美
  
  诗歌的画面、意境感需要通过教师加以渲染并艺术地再现出来,使学生步人美境之中,全身心地去领会,达到文情合一、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而使学生的感情得到美的升华。《山居秋暝》是首艺术性很高的田园诗。那“松间明月”、“石上清泉”加上“喧闹的竹林”、“晚归的渔舟”无不给我们描绘出一幅远近交错、生意盎然的画面。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揣摩这种绘画美,使自然景观产生的美成为学生的精神营养,进而深刻把握自然界的美与作者抒写这种美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审美主体获得更大的审美愉悦。
  
  三、鞭辟人里地分析理解其美
  
  文学作品的深刻性往往表现为形象及立意的含蓄、曲折,许多作品的美学意味也并非一目了然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挖掘、探索,以情披文,才能做到“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例如曹操的《短歌行》一文,乍一看,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似乎是失意之人面对。时光的流逝作无奈的喟叹,深入下去,方知诗的主调是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它虽慨叹了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现实,但没有因此而消沉,相反,它更强化了作者招贤纳土的急切心情和统一中国的宏伟理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作品深邃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深深地打动自己的灵魂,从而达到了共鸣。
  
  單位:甘肃敦煌市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日本煤矿安全生产发展史日本是一个煤炭资源贫乏的国家,煤田主要分布在北海道、九州和本州,已有200多年的开采历史。近代煤矿发展经历战后复兴(1945年~1954年)、能源革命(195
民主编座暗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下面结合我自己在实行民主编座中出现的问题和李老师的这次尝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同性同桌说话更投机  由于自由选择同桌,孩子们大都选择的是同性同桌,这样一来,虽然开始很新鲜,纪律还算好,可是新鲜感一过,课堂纪律比原来的还差,都是同性又是好朋友,所以上课说小话的现象不可避免,尤其是爱说话的女生们更无法控制自己。  二、调皮男生同桌自控力更差  民主编座避免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