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妈妈”常秀云:用爱演绎朱鹮的传说

来源 :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守護站来了一位靓丽大学生

本文主人公常秀云

  1983年8月5日,陕西洋县朱鹮临时保护站来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她找到临时保护站负责人路宝忠,把介绍信递过去。路宝忠这才知道,这个叫常秀云的女孩受陕西省林业厅委托,把一天前死亡的朱鹮带回西安进行解剖化验。
  当时,临时保护站有5个人,路宝忠担任领队,其余4个队员都是从洋县林业局抽调来的年轻人。看到青春靓丽的常秀云,小伙子们眼睛都亮了。一位年轻人悄悄对同伴说:“这么漂亮的女娃,如果能和我们一起巡护,该多好啊!”同伴撇了撇嘴说:“别做美梦了,女娃都喜欢大城市,哪能来咱这山沟啊!”
  常秀云带着死亡的朱鹮匆匆回了省城。让保护站的年轻人没想到的是,半个月后,常秀云拎着箱子再次出现在了他们面前,常秀云对路宝忠说,她向领导申请来姚家沟驻站守护朱鹮。几个年轻人一听,乐得合不拢嘴。在他们眼里,朱鹮是稀世珍宝,这位姑娘更是他们心中的宝贝。
  常秀云是杭州姑娘,时年22岁,当年7月从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系毕业,分配到陕西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工作,完成首次与朱鹮有关的任务后,她查阅了许多与朱鹮有关的资料,对朱鹮了解得越多,她的心揪得越痛。
  朱鹮素有“东方宝石”“吉祥鸟”之称。早在6000万年前,朱鹮就在东亚大陆和广阔的西伯利亚上空翩翩飞舞。进入20世纪后,古老的朱鹮遭遇了空前的生存危机。上世纪60年代,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朱鹮灭绝;70年代,朝鲜半岛最后一只朱鹮消失;1981年,日本捕获最后几只野生朱鹮,实施人工饲养,但未能繁育出后代。也是在1981年,中科院专家刘荫增带队苦苦寻觅3年,辗转十几个省份,行程5万多公里,终于在陕西洋县姚家沟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秦岭成为拯救朱鹮的“诺亚方舟”。
常秀云在做保护朱鹮的宣传

  了解到朱鹮濒危的现状,常秀云的使命感一下子上来了。1983年9月,她向领导申请到姚家沟驻守,“战斗”在保护朱鹮的第一线。
  常秀云是朱鹮临时保护站里唯一的女性,而且是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她的到来让男队员们浑身是劲儿。当时已进入秋天,常秀云和男队员们在朱鹮筑巢的树下搭了个棚子,24小时对朱鹮进行观察和保护。
  有一次,常秀云随队寻找新的朱鹮巢,他们晚上借宿在山民家中,常秀云在床上躺了没一会儿,身上就被臭虫咬了200多个疙瘩,最后只得靠在床边过了一夜。
  每年3月至6月,朱鹮进入繁殖季,常秀云和同事们就进入“战时状态”,要确保每个巢、每枚卵、每只鸟的安全。有一回,两只幼鸟在野外受伤,中科院刘荫增教授正好在姚家沟驻守,常秀云在刘教授的指导下,给小朱鹮喂食、喂药、包扎伤口,人、鸟住在同一个房间,朝夕相处。一番精心照管后,两只受伤的幼鸟很快康复了。
  作为发现朱鹮的中科院专家,刘荫增学识渊博,经验丰富,重新发现朱鹮后的数年内,刘荫增每年都要到姚家沟住几个月,常秀云常常虚心地向老前辈请教,刘荫增十分欣赏常秀云的灵气和悟性,把多年来的研究心得和实践经验都传授给了她。
  很快,常秀云了解到了朱鹮濒临绝迹的原因:朱鹮是一种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的动物,当森林被砍伐后,它便失去了栖息和做巢的大树;其次,人们工作习性的改变也会影响朱鹮的生存,例如原来人们种水田,后来改种玉米,如此一来水田变成旱田,朱鹮的觅食地就减少了;再者,水源的污染也使朱鹮的食物减少。因此,在保护朱鹮的最初阶段,为了扩大种群,常秀云和同事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帮助当地政府改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朱鹮的野生栖息地,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1983年到1990年,常秀云和同事们在姚家沟成功繁育10窝朱鹮,产卵30枚,出壳20只,成活朱鹮幼鸟19只。每一只,都是希望,都凝结着常秀云和同事们的热血和青春。

她让朱鹮栖息地向全国发散


  重新发现朱鹮的前十年,常秀云和同事们实行的是保姆式护鸟。而要扩大朱鹮种群,就要两条腿走路: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两方面同时发力。

  经过整个团队的努力,1993年,朱鹮保护站里,第一个人工孵化的幼鸟破壳而出,常秀云喜极而泣;两年后,人工饲养的朱鹮首次产卵,大伙激动得奔走相告。
  既用“土法”,也讲科学,在常秀云和同事们十多年的努力下,朱鹮数量低位徘徊的困境终于被突破。陕西洋县华阳镇的山谷里,建有朱鹮繁育野化种源基地,占地90亩的山岭罩着一张绿色大网,成为一个巨型护鸟笼,笼子里栖息着91只朱鹮。
  渐渐地,常秀云成长为保护朱鹮的出色专家。进入21世纪,国内外禽流感频发,常秀云意识到,洋县唯一的朱鹮种群,一旦遭受自然灾害或者疫情,则难逃灭顶之灾。经过她与地方政府协调,2002年3月,从洋县引种的60只朱鹮,成功跨越秦岭,被调至位于周至县楼观台的陕西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中心异地保护,这也为在秦岭以北扩大人工饲养种养朱鹮,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从野外来,到野外去,把人工饲养的种群放归自然,是拯救濒危物种的终极目标。2007年5月,由常秀云组织实施的“朱鹮回家”工程首程起飞,在离洋县约100公里的陕西宁陕县,26只朱鹮被放归野外。站在宁陕县寨沟村,常秀云看着鸟儿飞进山林,像嫁闺女一样,既欣慰又担心,百感交集。   两个月后,常秀云再次来到宁陕县,探望放归在这里的朱鹮。当地护鸟人员告诉她,有一对朱鹮夫妻已经孵化出幼鸟,常秀云很开心,用高倍望远境望过去,鸟巢里果然有雏鸟。
  每年朱鹮的繁殖期,常秀云便如临大敌——游蛇、黄鼠狼爱爬树,吞吃朱鹮卵及幼雏。常秀云从多年实践中摸索出很多保护朱鹮的办法,比如给树干装刀片、包铁皮、抹黄油,地面再撒上雄黄粉,树下扯好尼龙网,以防小朱鹮从树上摔下来……
  然而,危险的发生常常让人猝不及防。到达宁陕县的第二天中午,常秀云正在老乡家里吃饭,山谷里突然传来一连串惊恐的叫声,常秀云一听是朱鹮的声音,放下饭碗就往那只孕育小朱鹮的鸟巢方向跑,站到坡上,常秀云看到一只成年朱鹮正围着鸟巢盘旋,边飞边发出哀鸣声,借助望远镜,常秀云看到一条黄锦蛇正往鸟巢里爬去,向外边求助已经来不及了,常秀云便请来会爬树的村民爬上树,用长竹竿把蛇赶走了,但蛇嘴里叨着的一只幼雏摔到了地上,常秀云连忙奔过去,把小朱鹮捧在手里,却发现小朱鹮已经没有了气息。
  常秀云难过得哭了起来,要知道,朱鹮幼雏的成活率不高,这只幼雏遭受意外死亡,是不必要的损失。正待她伤心时,一个队员叫了起来:“还有一只小朱鹮在动!”常秀云的心里这才得到些许安慰。这件事后,常秀云每到一处保护点,都要强调做好朱鹮的安全防护工作。
  如今,朱鹮栖息地正以洋县为中心向外辐射扩散。2013年以来,铜川、宝鸡、西安等地发现朱鹮踪迹,其栖息地跨过秦岭,以人为扩散、野外放归为主。朱鹮的足踪还从陕西扩散至全国,常秀云团队还帮助河南、浙江等地人工繁育朱鹮300余只,以种源、技术输出为主。

为宣传保护朱鹮殚精竭虑


  常秀云除了是动物保护专家的身份外,还是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专职干部。1983年以来,她组织志愿者在陕西省开展形式多样的爱鸟护鸟、保护野生动物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号召人们从我做起,每人为珍稀野生动物做一点事,献一份爱心。
  当年在姚家沟朱鹮临时保护站驻守时,常秀云和同事爱去老乡家串门、拉家常,宣讲保护朱鹮的意义,给乡亲们普及爱护朱鹮的知识。让她感动的是,乡亲们深明大义,田里不再用化肥、农药。怕惊扰觅食的朱鹮,乡亲们下田耕作时,用干草塞住牛铃铛,不让铃铛发出声音。怕朱鹮受惊,乡亲们很少养狗,红白喜事也不放炮。很多时候,乡亲们下田插秧,朱鹮跟在后面,啄食泥鳅、黄鳝,人进一步,朱鹮跟一步,其乐融融。
  进行野外放归工作后,常秀云每到一处,就利用放电影、开村民大会的机会,向大家宣讲朱鹮濒临灭绝的严峻形势,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为保护野外放归的朱鹮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坚持不懈的宣讲,保护朱鹮的观念和意识在放归当地已深入人心。
  陕西洋县溢水镇刘庄村处在大山环抱之中,周边草木葱茏,清幽静谧,是朱鹮理想的栖息地。2002年,当地老人任万枝家门前的大树上飞来一对朱鹮,听过常秀云讲课的任万枝知道这对鸟儿就是珍贵的朱鹮,她非常开心地把朱鹮叫做“富贵鸟”。“贵客”来访,任万枝全家总动員。白天,家人下地干活,任万枝就搬个躺椅,坐在树下看护鸟巢;傍晚,儿子回家接替母亲,彻夜守护着鸟巢。孙子任文明,退伍后则成为一名朱鹮饲养员。由于常秀云和同事们的宣传工作做得好,30多年来,刘庄村的山谷里,孵化出朱鹮近百只。
  由于专业人员太少,要想守护好朱鹮,就要打一场“人民战争”。每到一处朱鹮栖息地,常秀云除了动员乡亲们守护朱鹮,还招募信息员——发现朱鹮新的营巢地、夜宿地,或者弱、病、伤的朱鹮,信息员需及时上报。
  溢水镇后坝河村民杜益国,经过常秀云的培训后,成为了一名找巢能手。有一次,他途经县城一家医院后面的树林,看见朱鹮进进出出,凭多年经验,杜益国发现竟有8个新筑的营巢。发动群众参与到保护朱鹮的行动中,正是常秀云坚持科普宣传教育的初衷。
  2021年,是陕西洋县朱鹮被重新发现的第40年,也是常秀云从事朱鹮保护的第39个年头。昔日的7只朱鹮开枝散叶,如今已繁衍至5000余只。它们飞出洋县,飞越秦岭,飞向全国,飞向了海外,成为中国与邻国的友好使者。
  2021年,央视纪录片导演孙宁跟拍常秀云5年,所摄制的纪录片《朱鹮的传说》将于2021年8月在全球同步上映,向全球观众讲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与朱鹮之间的感人故事,这部纪录片也是对常秀云多年来工作的一个总结。
  两年后,常秀云就要退休了,但她觉得在朱鹮保护上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完。接下来,她还想见证一座以朱鹮为中心的野生动物保护博物馆的落成,她希望这座博物馆能成为游客一定会去,并反复去的景点。为此,她一直在努力。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Dravet综合征临床及HCN1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Dravet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1岁11个月女性患儿,4月龄起病,表现为反复发热诱发的惊厥发
目的探讨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NCL)的临床和基因变异特征。方法回顾分析3例NCL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结果3例女性患儿,多表现为认知和运动倒退、不同程度的癫痫
1岁患上神经母细胞瘤,下身瘫痪潘美好与父母爱摆拍的潘美好  潘美好,1994年出生于河南南阳,1岁时连日高烧不退,打针吃药也不见好转,当地的医生却查不出原因。在父母三番五次地接到病危通知书之后,她最终在大医院里被确诊患上了神经母细胞瘤,肿瘤会压迫椎管运动神经,情况不容乐观。  經过一次次痛苦的化疗,大概是受到母爱的感召,潘美好死里逃生,但当时医疗技术还不发达,因脊髓损伤,致使潘美好下身逐渐瘫痪。 
中国化纤工业在经历了数十年的产能扩张发展之路后,行业的今天走到了这一阶梯的末端,跳上去,开始品牌发展之路,是每一个有胆魄的企业的一次“冒险”,毕竟没人能看到上面的风景。n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  小学生身心的发展,既有
期刊
目的探讨在微小残留病(MRD)指导治疗下,不同时间点MRD水平在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预后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417例初诊B-ALL患儿在治疗第15、33、90及180天MR
目的研究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就诊的60例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
目的探讨儿童颈部肌阵挛伴失神发作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例以颈部肌阵挛伴失神为发作类型的儿童癫痫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为男孩,起病年龄分别
扶贫先扶教,治穷先治愚夏森生于1923年9月,1937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她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革命工作,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大量工作.新中
比尔·盖茨说“: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电子商务对于这个时代的意义,远不止一种商业模式那样简单。它所承载的,是销售模式的颠覆性革新,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