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的拓展延伸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有限,因此我们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课堂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延伸拓展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教给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化有限为无限,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拓展延伸 立足文本 适度延伸 学会创造
语文教学要想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就必须借助课外的拓展延伸。事实上,我们就是想借助课外延伸这个手段达到语文教学的深层目的,即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的拓展延伸才能不断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立足文本的理解 找准角度的延伸
语文课的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外延伸了。因此,课外延伸不等于无原则延伸,不能仅凭上课教师的个人喜好和想法而随意拓展,“无限拓展的本质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逃逸”。教师应针对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延伸内容为教学内容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以延伸内容的“外”来“养”文本学习的“内”,才是阅读教学中课外延伸的最根本原则。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着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课堂延伸,效果显著。
1.从主题角度拓展延伸。在语文教学中,类似的情节会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产生不同的看法;同样,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也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帮助学生更顺利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比如在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可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再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意识,油然而生出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再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补充席慕容的《乡愁》,等等,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同一件事作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
2.从故事角度拓展延伸。即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通过查找相应的事例,丰富课外知识,开阔阅读视野。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可结合实际生活延伸,写写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感人的细节(父亲的最好),这些都可以说是写法的应用延伸迁移,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内容通过写的练习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把读和写有机结合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我在学生明确目标、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读懂人物、读懂作者、品味语言、把握中心的基础上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动情歌曲声中再次理解父亲的伟大和爱,引发学生对自己父亲的爱,回想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进行拓展延伸:“想想你的父亲,学完这篇文章,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你的父亲说,请用笔记下你最想对你父亲说的话!”学生的思维一下打开了,一个个奋笔疾书,五分钟时间写下了一大段想对父亲说的话,有的是忏悔自己以前的不够懂事,有的是赞美父亲的勤劳,有的是感谢父亲的培育……拓展延伸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目的,最后还推荐学生课下阅读类似文章,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3.从写作模仿拓展延伸。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但同时也有许多文章采用相似的写法。同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写景方法有许多相似处,都从正面、侧面去描写,都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写法等。比如《三峡》、《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等都运用了正面侧面描写结合的写法,写出了景物特点。教学时就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以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连结点。教师经常在语文课上进行这样的拓展,必然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二、拓宽延伸的内涵 把握延伸的尺度
现代的语文教学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是封闭的、静止不变的。语文课要打破自我封闭的的观念,实现知识、能力、语文素养相统一,确立课内外结合。语文拓展延伸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采用讨论式、辩论会、读书心得交流、演讲比赛等,也可以采用外出采风、春游、夏令营、文学社团活动等,还可采用现代教育媒体,开阔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但是,语文拓展延伸要把握好尺度。因为拓展延伸并不等于说是某一堂课或某一篇文章只要延伸,就达到了拓宽语文天地的目的,也更不是说延伸得越广越多就越好。语文课的拓展延伸要为教学服务,需要时进行,不能为延伸而延伸,为拓展而拓展。如果在不必要的地方进行延伸,就会画蛇添足了。一般的的资源用在合适的地方是物尽其用,锦上添花;再好的资源用在不该用的地方就会事倍功半,使课堂显得冗杂,适得其反,那么延伸就会成为垃圾,影响学生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有限,因此我们不仅要教给知识,更重要的是延伸拓展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教给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化有限为无限,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清远市清城区后街中学)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拓展延伸 立足文本 适度延伸 学会创造
语文教学要想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就必须借助课外的拓展延伸。事实上,我们就是想借助课外延伸这个手段达到语文教学的深层目的,即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的拓展延伸才能不断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立足文本的理解 找准角度的延伸
语文课的拓展延伸是针对教材和课堂教学而言的,离开了教材就无所谓课外延伸了。因此,课外延伸不等于无原则延伸,不能仅凭上课教师的个人喜好和想法而随意拓展,“无限拓展的本质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逃逸”。教师应针对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延伸内容为教学内容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以延伸内容的“外”来“养”文本学习的“内”,才是阅读教学中课外延伸的最根本原则。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着对以下内容进行了课堂延伸,效果显著。
1.从主题角度拓展延伸。在语文教学中,类似的情节会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产生不同的看法;同样,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也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帮助学生更顺利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比如在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可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再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意识,油然而生出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再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补充席慕容的《乡愁》,等等,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帮助学生理解对于同一件事作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
2.从故事角度拓展延伸。即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通过查找相应的事例,丰富课外知识,开阔阅读视野。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可结合实际生活延伸,写写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感人的细节(父亲的最好),这些都可以说是写法的应用延伸迁移,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内容通过写的练习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把读和写有机结合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我在学生明确目标、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读懂人物、读懂作者、品味语言、把握中心的基础上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动情歌曲声中再次理解父亲的伟大和爱,引发学生对自己父亲的爱,回想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进行拓展延伸:“想想你的父亲,学完这篇文章,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你的父亲说,请用笔记下你最想对你父亲说的话!”学生的思维一下打开了,一个个奋笔疾书,五分钟时间写下了一大段想对父亲说的话,有的是忏悔自己以前的不够懂事,有的是赞美父亲的勤劳,有的是感谢父亲的培育……拓展延伸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目的,最后还推荐学生课下阅读类似文章,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3.从写作模仿拓展延伸。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但同时也有许多文章采用相似的写法。同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写景方法有许多相似处,都从正面、侧面去描写,都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写法等。比如《三峡》、《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等都运用了正面侧面描写结合的写法,写出了景物特点。教学时就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以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连结点。教师经常在语文课上进行这样的拓展,必然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二、拓宽延伸的内涵 把握延伸的尺度
现代的语文教学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是封闭的、静止不变的。语文课要打破自我封闭的的观念,实现知识、能力、语文素养相统一,确立课内外结合。语文拓展延伸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采用讨论式、辩论会、读书心得交流、演讲比赛等,也可以采用外出采风、春游、夏令营、文学社团活动等,还可采用现代教育媒体,开阔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但是,语文拓展延伸要把握好尺度。因为拓展延伸并不等于说是某一堂课或某一篇文章只要延伸,就达到了拓宽语文天地的目的,也更不是说延伸得越广越多就越好。语文课的拓展延伸要为教学服务,需要时进行,不能为延伸而延伸,为拓展而拓展。如果在不必要的地方进行延伸,就会画蛇添足了。一般的的资源用在合适的地方是物尽其用,锦上添花;再好的资源用在不该用的地方就会事倍功半,使课堂显得冗杂,适得其反,那么延伸就会成为垃圾,影响学生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有限,因此我们不仅要教给知识,更重要的是延伸拓展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教给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化有限为无限,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清远市清城区后街中学)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