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中的“加减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e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华夏文化的精粹所在,它以含蓄凝练的文字,丰富的情感,深沉的意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性情。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文与意的关系,在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文丰厚的意境之美的同时,又能立足学生学情,化繁为简,以简驭繁,这让众多语文老师挠头不已。
  杨九俊先生的一篇文章《阅读黄厚江》引起了我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他阐释了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并总结了黄老师的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东西。他说,“语文的‘可为’,很重要的是理念落到现实,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厚江一直坚持这样做,仅以课堂教学设计说,他就提出:添加,增加课堂的广度和厚度;删减,让课堂由多到精,以少胜多;重组,在整合中提高教学效益;分解,使重点难点的解决更加到位。”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在南通海安举行的“全国初中古诗文教学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有幸观摩了黄厚江老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这堂课黄老师正是巧妙利用了加与减的艺术,使整节课行云流水,精彩纷呈。
  一、加几多基奠——夯实基础
  语文是以语言为核心的一门课程,而语文中的古诗文是以文言为语言基础,与学生现实生活中所用语言差别较大,这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第一障碍。黄厚江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在学生默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弄清诗中每个词的读音、字形、语义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等。现将有关片段展示如下:
  师:大家预习了吗?老师转达的预习要求是什么呀?
  师:黄老师的预习任务其实很简单,也是学古诗文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字:会默写。会默写的请举手给我看看。
  师:有哪三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默写吗?学古诗文,一是好好读,二是好好默。当然,不好好读,会默也可以。(三位同学上黑板)
  师:三个人应该怎么默呢?其实学习呀,我们一起分分工,任务完成不是更轻松吗?这首一共多少句?古诗里的一个停顿就是一句,那么三个人怎么分工知道了吧!一共十八句,一个人默写六句,第二三位同学想想从哪一句开始默,你们在座的愿默哪几句就默哪几句,不想默的也可以。愿意默的拿出本子写,看看你能写多少句。
  (学生开始默写)
  师:前面三位同学写好了,我们就停了。你们最快的都已经默完了,习惯很好,背诵记得也很牢。我前面讲过,不会读不会背但一定要会默,因为会背了默错了,某种意义上等于没背。刚才这位同学写好了就要跑了,我说自己默念默念,自己看看。下面请三位同学把自己默的再读一遍,好不好?
  (三位默写同学分别读自己默写诗句,读的过程中师未曾正音)
  师:好的,请三位同学回位置。下面我们来评评刚刚三位的学习成绩。先来看朗读,因为朗读刚刚才听过,三位哪位读得最好?
  生:第三位。
  师:为什么第三位读得最好呢?好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没读错字。
  一生插话:老师,我有个问题,“中军置酒饮归客”中的“饮”应该读第三声还是读第四声,因为字典上查读第三声时是喝的意思,而读第四声时是指喂牲畜喝,但也有宴请的意思,所以想问一下,这里是读第三声还是读第四声?
  师:那他刚刚读的是第三声还是读第四声?
  生:他刚刚读的是第三声。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在这里这个字一定要读“yìn”,简单地讲,大家记住:让别人喝称之“yìn”,自己喝叫“yǐn”,记住了吗?
  师:我还认为学古诗文,字写得好看很重要,大家看看,他们三人哪个字写得最好?哪个最不好!
  生:第三个。
  师:第三位同学字写得好,不仅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好,而且她的布局也很好。不能养成乱写的坏习惯,学语文的人要培养文字的美感,知道了吗?
  师:标点符号呢?标点符号也是重要地组成部分。
  生:标点符号没错。
  黄老师的这堂课用时不到一小时,而这一环节占时多达二十多分钟,用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由此可见黄老师对学生文言基础的重视程度。黄老师注重学生的预习,把学生的默写作为教学的起点和抓手,正音、正形,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形成,不光关注书写的美观,还关心书写的布局及标点符号的使用。这一环节的加时,还原了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的本色,奠定了学生扎实而又厚重的古诗文学习基础。
  二、加几幅画面——领悟意境
  从《诗经》以来,古代诗文表情达意就出现了三种表现手法,即:“赋”(直接叙写”、“比”(借物为喻)、“兴”(因物起兴)。其中“比”和“兴”都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凸显主旨。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的教学中,黄老师引领学生从作品中的意象入手,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情境,领悟作品的整体意境。现将有关片段展示如下:
  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什么是“忽如”?“忽如”是好像吗?前一天晚上有没有看到雪?(生:没有)第二天早上门一打开,外面都是雪,在春风的吹拂之下,外面的梨树都好像开了花。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不是。
  生:我觉得是作者的想象。因为梨花是白的,雪也是白的。
  师:你是说外面的不是梨树?
  生:对的。
  师:那你说那风是不是春风?
  生:不是。
  师:对。外面树有没有?(生:有)(师在黑板上粉笔简笔画出一棵树)树上有没有雪花? 哪个同学来描述一下树上的雪花是怎样的?
  生:树上的雪花是一片一片的。
  師:嗯,外面高高矮矮的树上有一片一片的雪花落在枝头上。(师粉笔简笔画出一片片的雪花)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其他想象呢?
  生:我认为是一层厚雪堆积在树枝上。
  师:她认为雪是一层一层的。(师粉笔简笔画出一层层的雪花)   生:我认为雪花是在枝头上一团团、一簇簇,好似那洁白的梨花。
  师:每个同学想象都不同,她认为是一团一团的。(师粉笔简笔画出一团团的雪花)还有不同意见吗?
  一生插话:老师,我有个问题,这个时候树上有没有叶子?
  师:那你认为呢?
  生:应该有吧。因为春天梨花开的时候,树上有叶子。
  师:首先搞清楚,这是不是梨树?
  生:不是。
  师:这个时候到底有没有叶子?认为有的举手?(部分同学举手)有没有同学能给出最有说服力的理由?
  生:我觉得没有叶子,因为开头两句就写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草”是边塞一种生命力非常顽强的草,如果说边白草都折了,那么此时树上的叶子一般来说是不会还长在树上的。
  师:说得很好!好了,还是把话题回到雪花上,大家认为雪花是一片一片的呢,一层一层的呢,还是一团一团的,还是一朵一朵的呢?我们现在计论的是这个问题。大家还有没有新的想法?
  生:我觉得干脆是整个树都被雪埋住了。
  师:那你认为雪是一什么?
  生:一堆一堆。
  师:黄老师认为是一堆一堆的最好。高高矮矮的树上都是雪,堆满了雪。这一堆一堆的雪,还能看出有叶子没叶子吗?(众笑:不能)
  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黄老师为帮助学生理解“千树万树梨花开”中所描绘的雪景,用了语言描述与粉笔勾勒两种方式。黄老师先描绘了一幅错误的画面引导学生明确诗中描绘的主要是雪景。接下来黄老师让学生想象树上雪的情态,同时配以粉笔绘画,学生对雪的情态有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在“一朵朵”“一片片”“一层层”“一团团”“一堆堆”的雪的情态的辨析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雪之大、天之寒,这也就为下面学生充分体会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埋下了伏笔。
  三、炼几个词语——理清文脉
  把握古诗文的脉络结构是古诗文学习的要点。理清古诗文的结构特点,学生就能建立起对古诗文的整体感知,也就为分层、细致地分析打下基础。黄老师梳理这首古诗词时,创造性地提炼出“雪”与“送”这两个关键词,并从这两个词入手,带领学生厘清文章结构,串起了整首诗词。现把有关教学片断展示如下:
  师:从内容来看,这首诗其实是围绕题目中的两个字来写的,是哪两个字呢:
  (生陆续回答白雪、送、归,师板书。)
  师:同学们再好好地默默读读,到底是围绕哪两个字呢?
  生:一个是写“雪”,一个是写“送”。
  师:大家觉得哪些句子是写雪,哪些句子写送呀?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这两句大家都知道,除了这两句,还有其他句子写雪吗?
  (师引导学生寻找写雪及写送别诗句。)
  师:一般来说,前十句写“雪”,其他写“送”。当然,我们不能这么简单划分,前面十句写“雪”为主,后面八句写“送”为主。你们能不能从前几句中看到“送”,从后面几句中看到“雪”呢?
  生:我从“纷纷暮雪下辕门”,“去时雪满天山路”,“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几句里可以看到“雪”。
  师:其实“风掣红旗冻不翻”也与雪有关系,对不对?从“送”中看到“雪”太容易了,哪个同学能从前面写雪的句子中看到“送”的?
  生:我觉得从“愁云惨淡万里凝”这句中的“愁”看出诗人不舍友人离开的情感。
  师:了不得!一般人看不到。读诗要读出诗词背后的东西来,这个同学从“愁云”中看到了看云的那个人的眼睛和心灵,这就叫会读诗。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黄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雪”与“送”理清了文章结构,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学生分析了“雪”与“送”之间关系,直指文章主旨。
  四、减几行诗句——丰盈情感
  情感把握是古诗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古诗文情感的表达有的较内敛,有的较外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送别诗,但又是一首边塞诗,诗中情感较为复杂。黄老师通过删减诗句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反思,全面把握诗歌的意蕴。现将相关片段展示如下:
  师:古代诗家说过一句话,“细读全诗,留‘忽如一夜’、‘山回路转’二联足矣。”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这首诗,留这两联就可以了。(师在黑板上擦掉其余诗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从标题开始,学生读保留的四句诗。)
  师:你认为这样写好还是不好?
  生:我认为不好。我觉得开头就来了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忽如”就给人一种唐突的感觉。原诗开头“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渲染了一种意境,这样后两句就更有诗意了。
  师:好的,说得很好!我再问一下,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认为去掉其他句子,就留这四句是比较好的?
  生:我认为好的,因为这样比较脍炙人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同样能营造边塞的环境氛围。
  师:嗯,这两句写“雪”,后两句写“送”,对不对?
  生:对。
  师:是的,你跟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有道理!那么我们想想,其他的诗句有什么作用呢?
  生:我认为其他诗句描写了一些意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然后如果把其他句子就去掉的话,就会给人悲伤的感觉。如果加上其他诗句的话,就不仅仅是悲伤的情怀,还会有边疆将士的那种豪情。
  师:好,读诗读到这个地步不容易。没有其他的句子,边塞的特征看得出来吗?不鲜明!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刚刚那位同学说的,不仅写出送别的惆怅、感伤,而且还写出边关将士的热情、豪迈。你们从诗中找一找,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是边塞?
  生:“胡琴琵琶与羌笛”中的羌笛可以看出来。
  师:好,其他还有没有了?
  生:第一句“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胡天”有塞外天空的意思。
  师:对的,原来北方匈奴人叫“胡人”。
  生:还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中的“将军”“都护”。
  生:我还从“辕门”“瀚海”看出是边塞。
  师:看来这首诗仅有这四句还不行,诗的个性特征就不鲜明。其他诗句告诉我们这是北方边塞独特的风景,而且其他诗句让整首诗的画面、情感更饱满。
  在这一环节中,黄老师“欲擒故纵”,假为删减诗句,实为充盈情感。通过删减诗句,启发学生紧扣文本,拓宽思维。這样删减诗句后诗歌情感的单一与原诗意境的丰满就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水到渠成,了然无痕,让人折服。
  多夯基础、添画想象、提炼字词、删减诗句,黄老师正是通过这样的古诗文教学“加减法”,多方位、多层次地将多种教学内容整合到一起,以简驭繁,以约显丰,尽显语文课堂的张力和“本色语文”的魅力。
其他文献
拙作《德國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虽然篇幅不大,但是从学理上看涉及十分广泛,既包含哲学方面的考证和辨析,也包含历史文化及國际问题方面的新思考,还有对学术术语及译名的独特研究。笔者曾出版哲学专著《超越西方思想——哲学研究核心领域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8年增订),提出并论证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体系。《德國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是《超越西方思想》观点的延伸和扩展。能出版这
《渔父》是必修五(苏教版)第三板块“直面人生”中的一篇,通过对“渔父”和“屈原”两者人物形象的分析,明确不同的处世态度,形成有关“儒道”的认知。其实,“儒道”的论辩可以脱离文本单独成为命题,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为佐。以此开展的思维训练其实是架空文本的模式化训练,难有深刻性和独创性。笔者执教《渔父》一课时,在课堂实践中希望通过紧扣文本进行的“三重思辨”,展开有效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
1941年,亨利·卢斯在2月17日的《生活》杂志上写了一篇社论,题为《美国世纪》。文章指出,20世纪将是美国世纪。因此,美国世纪成为这个大国崛起的标志性语言。大国崛起一直是引起人们不断探究的话题,因此产生了很多这方面的学者及著作。威廉·恩道尔今年3月份完成的《货币权力:美国世纪的兴衰》就是其中之一。  威廉·恩道尔在叙述19世纪以来的经济史时,试图要证明美国世纪的兴衰是与货币权力密切相关的。这是与
口语叙述,第一人称  父:你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读过不少中外儿童读物。,你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子:很多呀。最早是漫画,比如卜劳恩的《父与子》,后来是文字带插图的,像希腊的《伊索寓言》、丹麦的《安徒生童话》、英国詹姆斯·巴里爵士的《彼得·潘》、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德国《格林童话》、戈·毕尔格的《吹牛大王历险记》。初中时候喜欢英国托尔金的《魔戒》、J·K·罗琳的《哈利·波特》、艾利克斯·希尔的《蓝
就版本学研究角度而言,相对后来版刻,宋版是源,不可忽略。宋版的文献与文物价值之重要,无需赘言。故自明代中期以降,人们对宋版的研究几乎未有间断。但宋版研究的范围广大,留存的问题尚多,至少在版刻真伪、刊刻地域、原刻翻刻、初印后印、版本源流、文本异同等方面,皆有作深入研究的必要。  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图录》,本人忝任执行主编,想就该书之编纂旨意及其特点略述一二。    尝
一、论文流行范式中的问题    现在,在一些国内比较好的社会学院系,同学们做的论文大致都是按照这样一个范式——当然,这个范式也是我们教师这些年来有意无意的、慢慢形成的共识——这个范式简单说,是要你们讲一个好故事,找一个理论去解释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当然不是让你虚构,而是要你去搞一个调查,将调查到的东西描述出来,然后找一个合适的理论去解释它。  应该说,教师们让你们按照这种范式去做,用意是很好的。从社
提升全民文化自觉的整体水平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目标之一。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环境中的人对其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内涵和特色。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人们的文化自觉是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思想基础。  中华美德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传承中华美德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面对全球化浪潮和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国际大环境,我国道德文化的自
中国悠久的史官文化传统使老百姓从来不乏对历史的关切,唯一的例外恐怕就是在近些年——历史好像成了古装电视剧中的一个娱乐因素。《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在于多少恢复了历史的严肃性,契合了我们尊敬历史的传统。大众对于历史的冷和热,很难说好或不好,但这样的变化的确能使更多的人思考历史是什么和怎样看待历史,也给了历史学家深刻反思的机会,这是一件好事情。中国人民大学杨念群教授在最近一次访谈中结合他对“新史学”的认
中国皇帝接班人的选拔制,扑朔迷离,充满变数,最后胜出的往往是“捡漏者”,这些“捡漏者”庸才居多,他们并没有做好接班的准备。而他们之所以胜出,常常是由于伯乐看走了眼。譬如向太后,以一个奶妈的眼力决定了北宋最高领导人人选。她力举赵佶出任接班人,让画家从政,无异于让猴子去游泳,让鸭子去爬树……  后人都看得明白,画家赵佶不是个当皇帝的料,问题是,他的“伯乐”并不这么认为。谁把画家推上政坛?“伯乐”名唤“
印度佛教,对中国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近两千年来,中国的主流思想,除了官方儒教(家)模式外,就以佛教模式最为重要。(中国还有原创的道家,但是早已相当儒教化,成为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思想的延伸。中国还有原创的道教,但是早已相当佛教化,佛菩萨造像,在道观里面普遍出现。)本文题目中所谓的印度思想,也就是指佛教思想。虽然今天在印度,佛教与佛教思想,已经式微。  佛教思想,总给人比较虚无空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