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美德提升文化自觉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98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升全民文化自觉的整体水平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目标之一。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环境中的人对其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内涵和特色。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人们的文化自觉是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思想基础。
  中华美德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传承中华美德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面对全球化浪潮和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国际大环境,我国道德文化的自主地位和发展方向受到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干扰。在经济理性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人的精神世界表现出无根化和空虚化的态势,一些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混乱和倒错的情形,因此,针对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开展以中华美德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的文化自觉的培育就显得尤其紧迫。中华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中华美德的价值支撑,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不仅有助于强化我国民族道德文化在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
  《中华美德故事》里的故事虽然诞生的年代不同,但是集中展示了中华美德的精髓。每一个美德故事的主角都是被不同时代的人们广为传诵的道德典范,在我国优秀道德文化宝库中凸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中华美德故事》丛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青少年,该丛书注意到了青少年接受道德知识的特点,力避长篇大论式的道德知识灌输和道德规范说教,所选的美德故事可读性强,融趣味性、生动性和知识性为一体,能够对青少年的道德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青少年在轻松喻悦的读故事过程中,能够与这些道德典范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感悟道德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和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认同和学习道德典范们的所作所为,并将中华美德落实到自身的行为之中。
  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和知晓有关中华美德的知识,既是传承中华美德的过程,也是培育文化自觉的过程。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传媒的发达,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一些青少年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知之甚少,对外来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却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面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特色,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帮助他们提升文化自觉的水平。《中华美德故事》的出版正逢其时,适应了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时代要求,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中学生的课堂,不能静若止水,而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而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具形象性和情感性,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在秦砖汉瓦中找寻中华文化的轨迹,在唐诗宋词中汲取古典文化精髓,在元曲明清小说中领会历史人物的传奇,从而在美的享受中接受知识,接受教育。可以这样说——“没有艺术境界的语文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是苍白无力的,是远离本真的!”在语文课堂上,无论是描述、抒情还是
安振常,山东泰安人,1969年从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调入西花厅工作,担任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厨师。  周秉宜,周恩来侄女。为了多角度全面了解周恩来生前的饮食习惯,并把它作为历史资料保留下来,她专程采访了安振常。  周秉宜:您到西花厅工作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安振常:一个是总理工作实在太忙了,另一个是他吃饭始终没有规律。那个时候,毛主席习惯通宵工作,总理也跟着通宵整宿地工作。他起床晚,起床后吃早饭就常
中国花鸟画自唐代开派,工致体经五代至宋已达辉煌,元代以后至明、清逐渐走向式微。画鹰一路在晋、唐、五代以前偶有文献记载,但无作品真迹传世;此后有宋代赵佶、李迪,元代张舜咨、雪界翁,明代边景昭为代表,只有存世极少的几幅画,清代为空白(仅郎世宁结合油画法有几幅白鹰图),推至近现代于非闇、陈之佛画有二三幅白鹰,工笔“院体”画鹰几近失传。中国画当代名家黄妙德抓住这一时代契机,承接与发展了这一正脉,充实、深化
人生在世,时势的力量常常会比人的意志强。所谓时来运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撇开其中循环的历史观,仅就其所强调的人的意志拗不过客观的“势”而言,说的倒是有道理的。这一点,我觉得明显可以从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的讨论中得到印证。  大约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思想界的这个“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如果说此前的80年代是新启蒙的时代,强调打破封闭的国门、向世界看齐,那么90年代中
拙作《德國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虽然篇幅不大,但是从学理上看涉及十分广泛,既包含哲学方面的考证和辨析,也包含历史文化及國际问题方面的新思考,还有对学术术语及译名的独特研究。笔者曾出版哲学专著《超越西方思想——哲学研究核心领域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8年增订),提出并论证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体系。《德國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是《超越西方思想》观点的延伸和扩展。能出版这
《渔父》是必修五(苏教版)第三板块“直面人生”中的一篇,通过对“渔父”和“屈原”两者人物形象的分析,明确不同的处世态度,形成有关“儒道”的认知。其实,“儒道”的论辩可以脱离文本单独成为命题,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为佐。以此开展的思维训练其实是架空文本的模式化训练,难有深刻性和独创性。笔者执教《渔父》一课时,在课堂实践中希望通过紧扣文本进行的“三重思辨”,展开有效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
1941年,亨利·卢斯在2月17日的《生活》杂志上写了一篇社论,题为《美国世纪》。文章指出,20世纪将是美国世纪。因此,美国世纪成为这个大国崛起的标志性语言。大国崛起一直是引起人们不断探究的话题,因此产生了很多这方面的学者及著作。威廉·恩道尔今年3月份完成的《货币权力:美国世纪的兴衰》就是其中之一。  威廉·恩道尔在叙述19世纪以来的经济史时,试图要证明美国世纪的兴衰是与货币权力密切相关的。这是与
口语叙述,第一人称  父:你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读过不少中外儿童读物。,你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子:很多呀。最早是漫画,比如卜劳恩的《父与子》,后来是文字带插图的,像希腊的《伊索寓言》、丹麦的《安徒生童话》、英国詹姆斯·巴里爵士的《彼得·潘》、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德国《格林童话》、戈·毕尔格的《吹牛大王历险记》。初中时候喜欢英国托尔金的《魔戒》、J·K·罗琳的《哈利·波特》、艾利克斯·希尔的《蓝
就版本学研究角度而言,相对后来版刻,宋版是源,不可忽略。宋版的文献与文物价值之重要,无需赘言。故自明代中期以降,人们对宋版的研究几乎未有间断。但宋版研究的范围广大,留存的问题尚多,至少在版刻真伪、刊刻地域、原刻翻刻、初印后印、版本源流、文本异同等方面,皆有作深入研究的必要。  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图录》,本人忝任执行主编,想就该书之编纂旨意及其特点略述一二。    尝
一、论文流行范式中的问题    现在,在一些国内比较好的社会学院系,同学们做的论文大致都是按照这样一个范式——当然,这个范式也是我们教师这些年来有意无意的、慢慢形成的共识——这个范式简单说,是要你们讲一个好故事,找一个理论去解释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当然不是让你虚构,而是要你去搞一个调查,将调查到的东西描述出来,然后找一个合适的理论去解释它。  应该说,教师们让你们按照这种范式去做,用意是很好的。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