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图志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版本学研究角度而言,相对后来版刻,宋版是源,不可忽略。宋版的文献与文物价值之重要,无需赘言。故自明代中期以降,人们对宋版的研究几乎未有间断。但宋版研究的范围广大,留存的问题尚多,至少在版刻真伪、刊刻地域、原刻翻刻、初印后印、版本源流、文本异同等方面,皆有作深入研究的必要。
  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图录》,本人忝任执行主编,想就该书之编纂旨意及其特点略述一二。
  
  尝试编纂一部宋版图志
  
  这部图录毕竟是以介绍馆藏为前提,决定其不可能是一部系统研究宋版之书,只能就馆藏与展品,进行选择性的个案考订。这种版本图志的编纂方式在现今公藏图录中,似仅台湾故宫博物院2006年出版的《大观——宋版图书特展》一书采用过,而在大陆,令人或有面目一新的感觉。其实前人早有此法,只是详略不一称谓不同罢了,关键在于,释文能否反映出编纂旨意与研究特点。
  在编此图录之前,我们已有撰写类似释文之实践。比如2003年至2005年,上海图书馆与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合作撰写《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我们步趋王观堂、傅藏园之径,着重揭示各书版本的源流与异同;又如多年来撰写影印馆藏古籍的说明,尤其是已经出版的《中华再造善本》有关本子的“提要”,则仿效顾起潜、潘景郑之法,因书制宜,考订版本,辨析优劣。虽然我们才识浅薄,不及前辈万一,但由于思维与做法一以贯之,逐渐有了一定经验的积累与相关素材的掌握,使这部图录的编纂有了良好的基础。
  
  版本个案研究举例
  
  这部图录之优劣长短应由读者评说固不待言。如果自觉有积极之处,那便是在考订版本过程中,遇与前辈专家研究抵牾者,没有回避,而是客观地提出疑问,谨慎地阐明己见,以供学界讨论参考。粗作归纳,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鉴定版本新见举例
  有些著名宋版,业经前人鉴定,其结论被人们接受沿用。而今视之,似仍有可商榷之处。比如,《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一书,确为宋刻本者今知有三部,上图此本而外,另两部皆在台湾。其中一部递经傅增湘、沈仲涛收藏,后入台湾故宫;另一部原藏北平图书馆,今虽见诸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1986年增订二版)著录,可能原书亦在台湾故宫。
  傅增湘旧藏本,台湾故宫2006年出版的《大观——宋版图书特展》,题作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国子监刻本,当据该本民国三十二年癸未(1943)傅氏题跋著录。先是,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傅氏曾作详考,《双鉴楼藏书续记》中有题记三篇。其初始认为该本乃毛居正自刻,故卷端仅题毛晃增注而未镌“男进土居正校勘重增”一行;且谓“其刊行必在壬午癸未以前”。后检得魏了翁《鹤山集》有《跋毛氏增韵》一文,复定其为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国子监所刻,即此书之第一刻。民国三十二年的题跋即简略重申旧说。
  兹将傅氏旧藏本与上图本相较,觉藏园先生所言恐非。理由有如下数端:两本避讳皆至宁宗,但傅藏本避讳大多采用通常缺笔之法,上图本则大字正文不缺笔,将须避讳之字或读音在小字注文中加以注明,因其为韵书,此法更显严谨;此其一。谓嘉定十六年国子监首刻是书者并不误,然既为官刻,而不题居正校勘重增,于情理相悖。盖是书毛晃尝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进呈而未被采纳,后经居正校勘重增乃克锓梓于胄庠;而上图本卷端则镌有“男进士居正校勘重增”一行;此其二。上图本计有刻工80余人,皆为南宋中后期浙中名匠,官刻本作派尽显;而傅藏本之刻工可计者不足30人,又因单字居多,难考其详(或若干有姓名者,如李仁,见诸建宁郡斋刻本《西汉会要》;景从,见诸建刻本《资治通鉴》);此其三。既为南宋浙刻且又是官刻,按当时风气,其字体当如上图本之欧体字;而傅藏本则为柳体字,颇疑其刻于福建而非浙江;此其四。此外,检元人胡师安等纂《西湖书院重整书目》,有《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之著录,知国子监所刻书版至元代保存尚好,而上图本系用元至元间湖州路公文纸刷印,相去未远。由此可见,上图本或即嘉定十六年国子监原刻,傅藏本则为福建翻刻。
  按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藏园群书题记》,附有傅氏晚年所撰《双鉴楼藏书题咏》一卷,中题《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者凡六首,知其于民国初年曾获睹潘氏滂喜斋藏本(即上图本),且认为是“浙刻正宗”;复疑家藏之本是闽粤刊刻。如此,应是对曩昔《双鉴楼藏书续记》及书写于原书题跋之观点的更正。但同时他却再三强调:
  此本仅标晃名,不署居正重增,盖父可以统子也。以是观之,虽刀法非浙中风气,要也监本之嫡子。其它宋元刊本于晃名后均有“男居正校勘重增”一行,盖一再翻雕,无所避让,故补入居正之名,俾名实相符耳。
  也就是说,他认为即使此本非国子监原本,至少径从国子监本出,而其它版本则皆非正宗。然而,如前所述,此说仍显勉强,未能自圆。
  至于原北平图书馆藏本(缺卷一),傅氏亦曾寓目,认为镂版在其家藏本之后。故《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为“宋刻元印本”,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1986年增订二版)著录为“宋理宗时刊元代修补本”,可能多少也受到傅说之影响。而《旧京书影提要》则云:“为宋末国子监所刊,至明初亦存南京国子监。”今检《旧京书影》(201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有此本卷二书影共4页,其末页(即该本卷二之末)与上图本一式,断版痕迹则较上图本为烈;其它三页面目全异,当属补版。补版或有讹字,如第二页“先”字韵下“弦高”之“弦”,该本误作“(弓 夊)”(即“考”字)。是知该本实与上图本同版,惟刷印颇晚,补版也多(上图本无补版);补版是否已至明代,因未获览原书,单依三二黑白书影尚难判断,但不无疑惑,《旧京书影提要》之说亦似有隐寓耳。
  
  二,辨别原刻与修版举例
  前人于经元代修版或元明递修之宋版,较为留意其刷印孰先孰后之区别。而对宋代修版,又或是孤本,没有别本可作比对,则有所疏忽。对此,今人须加关注并力求予以纠正。如《宛陵先生文集》一书,此本张元济曾从东瀛获摄影件印入《四部丛刊》。后流返中土,为与周叔瞍齐名之藏书家陈清华所得。《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高宗绍兴十年(1140)汪伯彦刻,宁宗嘉定十六年至十七年(1223-1224)重修本,而据其卷三十七第四叶与卷三十九第三、四叶版心镌有“嘉定改元换”字样,知书版曾在嘉定年间先后修补。
  原刻与修版前后历经八十余年,然检前人对刻工之著录,笼统混沌,未有区别。兹细加辨识,原板刻工有金言、唐彦、金宣、陈革、唐用、刘中、金仲、叶明、张才、刘青等,修版刻工有潘晖、昌茂、金大受、盛彦、卫良、颜友亨、刘友端、金明、侯 琦、德璋、唐彬、唐思恭、又良、昌彦、蔡胜、又琦、唐才等。更有旧时未注意者,其中金大受、盛彦、唐彬等三人于刊刻此书四十年后之淳熙八年(1181),曾参与池阳郡斋刊刻《文选注》之役;唐彬又于开禧元年(1205)与刻贵池秋浦郡斋本《晋书》,故此刻早在孝宗淳熙间业经修版。其余刻工虽或未见他本记载,却不失为研究安徽宋代雕版业的新资料。
  安徽在宋代亦是刻书重镇,或许今人所见传本较少,缺乏专门研究,而将眼光每聚焦该地区明代雕版业之上。虽然,不能溯其源,又如何识得其流。
  
  三,揭示不同文本举例
  有人将版本学轻称为“书皮之学”,客观而言,能识得书皮已非易事。何况版本学的重要内涵,是考订版本源流,区分版本异同,揭示版本的文本面貌。诚然,要做这种研究,往往囿于条件,难能毕其工于一役,但这反而说明其远非“书皮之学”那么简单,版本学要走的路还很宽很长。对此,图书馆工作者首先要有充分的认识,因为即使视若珍宝的宋版,有些本子由于目录著录失当,或前人不及作研究考订,其文本特点与价值尚未显于世。比如,《春秋经传集解》为南宋孝宗时四川官刻本,是一部值得重视的单注本,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误作有陆德明释文而将之列于兴国军学本之后,其版本特点遂被湮没。岳氏《九经三传沿革例》著录有“蜀大字旧本”、“蜀学重刊大字本”,此刻应属其一。倘若“蜀大字旧本”系北宋本,则此刻当即“蜀学重刊大字本”。昔归安陆氏藏有所谓北宋蜀刻大字本(见《仪顾堂集》卷十六),经检《静嘉堂文库宋元版图录》,其本虽宋讳也避至“慎”字,但行款、字体与此本不类,实为宁宗嘉定九年(1216)兴国军学刻本,傅氏《藏园群书经眼录》亦有记载。
  关于群经版本,因北宋本失传,历来较为关注南宋三个文本系统,即南宋初年国子监据北宋原本翻刻之单疏本(世称十五行本)、两浙东路茶盐司之注疏合刻本(世称越州本、黄唐本或八行本)以及南宋末年建安坊肆所刻附释音注疏合刻本(世称十行本),而对于孝宗时出现的八行十六字单注本群经系统,且该系统又有浙江、四川两种版本行世,则或为人所忽略。浙江刻本今知传本有晋郭璞注《尔雅》三卷(藏台北故宫,著录为南宋国子监刻本),刻工有李何、魏奇、严智等,欧体字。四川刻本今存除此本而外,别有汉郑玄注《周礼·秋官》二卷(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归安陆氏旧物),刻工有王厅、子言、子林等;汉赵岐注《孟子》十四卷(《续古逸丛书》底本,梁蕉林旧藏),刻工有关西、王朝;汉郑玄注《礼记》二十卷(辽宁省图书馆藏卷一至五,即天禄琳琅旧藏残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卷六至二十。因仅见书影,未能细检刻工),诸本版式行款、字体与此《春秋经传集解》完全一致。无论浙本抑或蜀本,避讳皆至“愼”字,即几乎同时刊刻,且都为官刻大字本。问题是,注疏合刻本群经既出,为何复有刊刻单注本之举;两地之单注本彼此有无渊源;能否由此而上探北宋乃至五代监本踪迹,皆尚待研究。
  此本《中华再造善本》未印,《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失收,可谓“养在深闺无人识”,殊为可惜。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毋庸讳言,这部图录尚存在缺陷。有的问题我们看到并已提出,但由于未掌握相关文献,或者限于才识,未能作出明确判断,尚待继续研究或求教方家解决。而有的问题当时并未认识,只能俟将来修订时改正。
  譬如关于《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刻书地之定夺。此本版心原有刻工名,因破损或遭剜毁,无法通过检核刻工考其刻书之地。我们遂采以字体判别之法,本无不可。然谓其字体有“欧体笔意”而定为浙江刻本,现觉稍显轻率。其字形虽略呈方整,点划则更多柳字意味,尚待从其它途径作深入研究。旧时凡字体方整便是欧体便是浙刻本的说法颇为流行,然其说固有所本,要非泛泛而谈。今人亦应视本识字,因本而论,庶免盲目。
  再如建宁府黄三八郎刻本《巨宋广韵》,序后镌有“己丑建宁府黄三八郎书铺印行”一行刊记。“己丑”为何年,说法不一,或谓北宋皇佑元年(1049),或云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因黄三八郎在孝宗乾道元年(1165)曾刊刻《韩非子》一书,序后有“乾道改元中元日黄三八郎印”一行,顾千里在《韩非子识误序》中明言见过此本,而从存世影宋抄本亦可窥其面貌,故自叶德辉《书林清话》以来,多推定该“己丑”为乾道五年(1169),我们亦因袭著录。今发现此本“惇”字已缺笔避讳(见卷二庚韵),则其刊刻当在理宗绍定二年己丑(1229)。是知鉴定版本要在细审原本,不可盲从。
  也有的问题已作辨析考订,但著录是否确切,则有待斟酌。如《新编方舆胜览》,《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将国家图书馆藏本与上图本作同版著录,与实际不符。两本相较,上图本虽然利用了部分旧版,但新雕之版居多,从目录到正文,与国图本皆有出入,故其新雕版片,并非因旧版损毁而予以补刻,应是有目的对此书进行修订或者说是重编。此举是否亦祝洙所为,抑或出他人之手,尚不知晓,而与国图本属两个不同文本,不是一般因修版出现的文字异同,则无疑义。问题在于,我们一时未择得合适措辞表达,将上图本著录为“宋咸淳三年吴坚、刘震孙刻重修本”。这样著录,若反映在简目上,人们通常会认为只是修版后印之本,显然有欠妥当。由此提醒人们,要谨慎留意过去各家目录上著录的“重修本”,或许也存在类似问题。
  这部图录甫一出版,就发现图版选择有所缺略,未能做到图版与释文相互发明的情况,令人颇感遗憾,因这本来是我们主观上刻意追求之事。
  如《新刊嵩山居士文全集》,此本业经修版,修版时曾作校改,我们所撰释文既举卷二十五《答宋秀才》文字剜改之例,并强调此本或即明清传抄本之祖,但没有配以图版,其实用功能因之削弱,是一疏忽。
  又如《三苏先生文粹》,《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将上图本与国图一残本著录为“宋婺州吴宅桂堂刻本”,而将国图另一足本著录为“宋婺州吴宅桂堂刻王宅桂堂修补印本”,初以为没有问题。后将两本相与比对,发觉后者有若干处尚属原版,而前者相关版面却已经修补,即前者也非初印之本。初印本面貌如何,书版转手情况如何,修版原委又如何,皆有待研究。而我们同样在举例说明时未配相关图版,使读者或有云里雾里之感。
  除此而外,我们过多拘泥于馆藏或宋版,其实凡所考订涉及别本,都应配以图版,以便比较说明。唯有如此,图录的功能方得充分体现。
  
  (本文编辑 谢宁)
其他文献
2014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赵永春、赵丽合著的《横扫千军如卷席——女真灭辽的故事》一书。该书以通俗的语言、详实的史事,叙写了女真人灭亡辽朝的历史事件和错综复杂的辽宋金三国关系,对于了解女真人的历史具有较高的阅读和参考价值。  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念的认同  从秦朝统一到清朝结束的两千多年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其他各少数民族
他沉静执着地行进于文学的道路,孤独寂寞,但从未想过放弃。迄今,他的全部著作加起来已达1300余万字,包括18部长篇、11部中篇、130多个短篇和300多万字的散文文论以及两本诗集。《古船》被海外誉为“五四以来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亚洲周刊),被评为“金石堂选票最受欢迎的长篇小说”,还被法国教育部和科学中心确定为高等考试教材。世界最大的出版机构哈柏·柯林公司向全球推
中学生的课堂,不能静若止水,而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而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具形象性和情感性,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在秦砖汉瓦中找寻中华文化的轨迹,在唐诗宋词中汲取古典文化精髓,在元曲明清小说中领会历史人物的传奇,从而在美的享受中接受知识,接受教育。可以这样说——“没有艺术境界的语文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是苍白无力的,是远离本真的!”在语文课堂上,无论是描述、抒情还是
安振常,山东泰安人,1969年从人民大会堂宴会厅调入西花厅工作,担任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厨师。  周秉宜,周恩来侄女。为了多角度全面了解周恩来生前的饮食习惯,并把它作为历史资料保留下来,她专程采访了安振常。  周秉宜:您到西花厅工作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安振常:一个是总理工作实在太忙了,另一个是他吃饭始终没有规律。那个时候,毛主席习惯通宵工作,总理也跟着通宵整宿地工作。他起床晚,起床后吃早饭就常
中国花鸟画自唐代开派,工致体经五代至宋已达辉煌,元代以后至明、清逐渐走向式微。画鹰一路在晋、唐、五代以前偶有文献记载,但无作品真迹传世;此后有宋代赵佶、李迪,元代张舜咨、雪界翁,明代边景昭为代表,只有存世极少的几幅画,清代为空白(仅郎世宁结合油画法有几幅白鹰图),推至近现代于非闇、陈之佛画有二三幅白鹰,工笔“院体”画鹰几近失传。中国画当代名家黄妙德抓住这一时代契机,承接与发展了这一正脉,充实、深化
人生在世,时势的力量常常会比人的意志强。所谓时来运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果撇开其中循环的历史观,仅就其所强调的人的意志拗不过客观的“势”而言,说的倒是有道理的。这一点,我觉得明显可以从近年来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的讨论中得到印证。  大约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思想界的这个“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如果说此前的80年代是新启蒙的时代,强调打破封闭的国门、向世界看齐,那么90年代中
拙作《德國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虽然篇幅不大,但是从学理上看涉及十分广泛,既包含哲学方面的考证和辨析,也包含历史文化及國际问题方面的新思考,还有对学术术语及译名的独特研究。笔者曾出版哲学专著《超越西方思想——哲学研究核心领域新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8年增订),提出并论证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体系。《德國思想与文化:反思与创新》是《超越西方思想》观点的延伸和扩展。能出版这
《渔父》是必修五(苏教版)第三板块“直面人生”中的一篇,通过对“渔父”和“屈原”两者人物形象的分析,明确不同的处世态度,形成有关“儒道”的认知。其实,“儒道”的论辩可以脱离文本单独成为命题,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为佐。以此开展的思维训练其实是架空文本的模式化训练,难有深刻性和独创性。笔者执教《渔父》一课时,在课堂实践中希望通过紧扣文本进行的“三重思辨”,展开有效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
1941年,亨利·卢斯在2月17日的《生活》杂志上写了一篇社论,题为《美国世纪》。文章指出,20世纪将是美国世纪。因此,美国世纪成为这个大国崛起的标志性语言。大国崛起一直是引起人们不断探究的话题,因此产生了很多这方面的学者及著作。威廉·恩道尔今年3月份完成的《货币权力:美国世纪的兴衰》就是其中之一。  威廉·恩道尔在叙述19世纪以来的经济史时,试图要证明美国世纪的兴衰是与货币权力密切相关的。这是与
口语叙述,第一人称  父:你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读过不少中外儿童读物。,你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子:很多呀。最早是漫画,比如卜劳恩的《父与子》,后来是文字带插图的,像希腊的《伊索寓言》、丹麦的《安徒生童话》、英国詹姆斯·巴里爵士的《彼得·潘》、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德国《格林童话》、戈·毕尔格的《吹牛大王历险记》。初中时候喜欢英国托尔金的《魔戒》、J·K·罗琳的《哈利·波特》、艾利克斯·希尔的《蓝